TikTok这次真养出了一批互联网乞丐

微信公众号:跳海大院/meerjump

“又要到饭了,兄弟们。”

去年年底,洛杉矶丁胖子广场,“金牌讲师”开始了一段传奇般的北美要饭生涯。

500

一边薅姓资的羊毛一边赚姓社的流量,未出半年,如你所见,讲师已经完成了他的资本原始积累。

现在再点开讲师的B站首页,你会发现在经历过数轮“复活赛”之后,过去那位污手垢面的打野强者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下面这位容光焕发、在大豪斯里发表激情演讲的精神小伙。

500

想让讲师回归美式要饭生涯看来已无可能。

幸运的是,他空手套白狼的精神已经在美国互联网上得到了传承。

“众所周知,TikTok是一家市值几十亿美元的互联网巨头,为什么我们不想想办法让它帮我们还清债务呢?”

在最近一则点赞量高达30万的视频中,一位美国小伙声称自己找到了让 TikTok 帮自己还债的窍门。

500

“你只需要观看这个视频5秒钟,就能帮我还掉一部分债务。现在时间已经到了,接下来的一分钟时间,我会分享给你我家后院的风景。”

相似的视频在近一周时间里井喷式出现,共同点是它们都被打上了#payoffdebt(还清债务) 的话题标签。

500

作品名:《路过的人帮我还个房贷》

目前,这个标签下已经有10万多则作品,话题一度登上了 TikTok 热门榜第二位。

话题页面形同美式“水滴筹” GoFundMe,聚满了想要让 TikTok 清除自己债务的人。

500

作为更加直观的例子,一位宝妈博主同样为自己的视频作品打上了#payoffdebt 的标签,配文:“保险公司两次拒绝了理赔,所以我只能选择 TikTok 。”

500

视频中,她一脸轻松地对着镜头说:

“我算了一下,为了让 TikTok 给这个小家伙买一顶头盔,我需要大约4百万人观看这个视频至少5秒钟。时间差不多咯,谢谢你们。”

500

这则视频目前已获得了480万次观看,从数据上看,她已经达成甚至超额完成了播放量目标。

但是问题是,这怎么就能让TikTok为她买单了呢?这么无聊的视频怎么就能吸引到这么高的流量呢?

#payoffdebt 又是怎么就成了能让美国人债务一键清零的财富密码呢?

卡bug零元购——美式要饭新玩法

网红直播带货恰米,up主接广告靠丝滑小连招赚广告费,博主开专栏付费解锁——这些对咱们来说都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儿。

500

但光靠视频播放就能赚够运营资金甚至养活自己,这在咱这块主打“为爱发电”的互联网领地可算是老黄历了。

也好理解,当下国内互联网内容平台割据形势几乎已定,流量增长已到瓶颈,对于平台方来说,为单纯的流量付费就成了一件过于奢侈的事情。

500

但对于 YouTube、TikTok 这样面向全球受众的视频平台来说,巨大的流量池显然还大有挖掘空间。

所以直到现在,这些平台仍在花大价钱做流量分成,且创作者能纯通过播放量赚到的钱,很多时候是国内平台的十倍以上。

TikTok 也一直有流量分成机制,它被称为“创作者基金(Creator Fund)”。

500

TikTok对流量分成的官方相关介绍

要申请加入“创作者基金”,需要用户注册年龄超过18岁,且在过去30天内至少有累计1万名粉丝和10万次以上的内容播放量,满足以上条件,即可参与流量分成。

Bussiness Insider 的数据显示,TikTok 上每千次播放的收入从几美分到17美元不等。这意味着当你做出了一个10万加爆款视频,你就很有机会能获得超过800美元(约合人民币5800元)的纯流量收益。

只要达到一定条件,播放量就能转化成真金白银。这就构成了#payoffdebt 这一“乞讨模式”成立的一个大前提。

500

烧钱领域博主Mr Beast

但这还远远不够,毕竟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为解决你的债务问题给你送流量。而#payoffdebt 这一话题,其实也早已由被债务压垮的无助者打出,过往的数据证明,很少有人会真的同情一个互联网上的陌生人。

真正让这种空手套白狼的玩法最终成立的,是“互助”这一概念的引入。

“等等,只要我们互相看了对方的视频作品,我们就能帮助彼此还债?”

500

5月20日——这个在中国关于爱的营销节日,在异国成就了一场负债者互助的“大爱”。一位名为“javadadlife”的 TikTok 奶爸博主,在自己的视频作品中说出了上面这句极具诱惑力的话,他补充道:

“朋友们,把你的视频发给我,只要你做出了同样类型的视频,就在tag里写上我的名字,我会回踩。”

500

这次表达,几乎直接将一个个人互联网乞讨行为,上升成了群众互帮互助的集体清债行动。

而用相同模式产出的视频,则让这种互助达成了持续裂变。

参与其中的每个人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仅仅是上传一个毫无技术难度的视频,然后再花5秒钟时间观看其他人做出的同类视频,“傻了吧唧”的 TikTok 就会自动把钱打到双方的账上!

500

这还不是血赚?这还不是天上掉馅饼?

“这太不可思议了”,javadadlife 接着在视频里高声说到:“这对我们任何人来说都是零成本,对吧?想想我们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

500

零成本,零负担,只要有一部带摄像功能的手机,不仅可以用自己的行动让互联网巨魔 TikTok 大出血,还能站着把钱给赚了。

这么好的事情搁谁不想来试试?于是不出所料,一呼百应。

这个视频很快冲到了40万赞,世界各地饱受债务困扰的 TikTokers 纷纷在视频下喊出了“团伙作案团队合作”的口号。

500

TikTok你小子看好了,这就是我们热血沸腾的组合技!

几天时间内,同样结构的视频开始大批量出现在TikTok。

首先,你要在视频开头简要介绍你欠了多少债(或者特别需要买什么东西),有多需要一笔钱,需要多少播放量达成“众筹目标”。

500

然后,劝观众在页面停留5秒(超过5秒才能被计入实际播放量),并声明“诚信互点”。

接着,拍拍风景拍拍日常,把视频撑足1分钟(TikTok 对1分钟以上的“长”视频作品有额外奖励)。

最后,等待到账。

朋友,你甚至不需要是一个真正的穷人!

赚钱就像喝水一样简单,而且拿钱的方式竟然还特么不在刑法里,你敢信?

500

趋势不过在 TikTok 上蔓延几天时间,平台上甚至已经有人发表了其圈钱能力的实证,为还在犹豫的负债者打上了一剂强心针。

“我算了一下,为了让 TikTok 一下子还清我的学生贷款,我需要2.47亿人每人观看这段视频5秒钟。”

杰克·海森堡 (Jake Heisenburg) 在一段已获得超过2300万次观看的#payoffdebt 视频中说到。

为了凑足一分钟时间,他在视频的剩余时间里对着镜头吃了一碗麦片。

500

3天后,他发布了新的视频作品,告诉关注事件的粉丝们,他已经从平台上获得了至少4200美元(约合人民币3万元)。

“这比我以前在工作中花两个月时间赚的钱还多”,他补充称:“这几乎是可以改变我人生的一笔钱。”

500

真诚地感谢你们,我将持续更新,不管它有多糟糕,

也许只是我在10分钟时间里穿着很酷的T恤吃麦片

套路形成,受益人现身说法,#payoffdebt 显然已经势不可挡了。

而整个套路其实可以总结成一句话:负债者们打着互帮互助的正义旗号,利用平台规则,群策群力卡平台BUG,再借“中国”互联网巨头之手,把美国人的债都给平了。

由于戳中平台基本盘痛点,重重渲染之下,它甚至开始被普遍视为一场群策群力的“壮举”,将每个人因负债和白嫖产生的羞耻感一扫而空。

500

一个人动动手指就能产出一个要饭视频,一群人动动手指就是一大波要饭视频。

就连洪七公看了都要原地复活说一句:“卧槽,美国分舵燃起来了!”

聚众讨饭,到底是谁赢麻了?

关于#payoffdebt 这起足够荒谬的互联网集体乞讨事件,其实有很多角度值得展开聊聊。

比如关于社交平台流量分成规则的讨论,比如美国人均爆炸的债务问题,比如虚假繁荣的网红泡沫经济……

但咱们今天还是更想让在互联网发生的事情回到互联网,唠唠 TikTok,唠唠流量,也唠唠咱们身边一直在发生的事情。

让我们先跟参与#payoffdebt 的群众换双鞋子穿。

从参与者的角度出发,你会发现自己很容易将这场与互联网巨头的较量看成一场稳赚不赔的买卖,亦或是只有一方在亏的零和博弈。

500

“TikTok 必亏,我可能赚不到钱,但也必然什么也失去不了”——这个逻辑其实从一开始就出了问题,并且很可能反而正中了所谓互联网巨魔们的下怀。

因为对于TikTok来说,这整起闹剧里真正在流通根本就不是货币,而是每个用户的注意力和活跃度。而很显然,他们早已为购买后者留足了资金。

以此角度再做讨论,在这场看似无产阶级赢麻了的薅资本主义羊毛大战中,笑到最后的其实还是 TikTok。

500

图源:The Toy Book

通过这次聚众乞讨事件,TikTok 获得了一个热辣滚烫的超高热度话题,激活了不少常年白嫖的老潜水员,还获得了数量极为可观的新注册者,甚至还让平台的流量变现方式得到了一次经由众多参与者亲自实证的宣传。

其失去的,只不过是原本就在计划内的流量分成,以及十万个一点意义都没有的低质量视频所占用的空间罢了——

而这样缺乏意义的烂话题烂内容,原本就每天都在平台上被批量产出,即便没有#payoffdebt ,也会有像#亚比囧囧囧 这样的东西能让用户酣畅淋漓地吃够大粪。

500

此时如果你逐个点开#payoffdebt 话题下的短视频,你还会发现其中真正满足流量变现条件且获得了可观流量的用户,不过寥寥数屏,二八法则可能还不到其二。

其中“要到饭”的还不乏原本就具备强大吸血能力的博主。对于他们来说,拍一个#payoffdebt 视频跟拍个#亚比囧囧囧 没有区别,都只是蹭个现成的流量罢了。

500

开篇提到的那位母婴赛道博主

此前的流量已经非常可观

而余下的人,几乎都只是在用极低的价格或根本就是免费出售着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

说白了,绝大多数参与者仍是那些个在网络系统丛林里眼睁睁看着勇者们大杀特杀的哥布林。

500

空手套白狼、一夜暴富的传说每天都在网络世界发生,今天是那个人,明天是这个人。

身处如此环境,或许很多人都曾设想过会不会有那么一天,这天上掉下来的流量馅饼就砸到了自己头顶上。

#payoffdebt 实则是让每个身无长物的人都更加容易相信,这个通过网络暴富的人真的可以是自己。

500

阶级跨越被普遍视为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努力不再值得相信,唯有社交媒体赋予了所有人看似平等的做梦权利。

即便没有#payoffdebt ,也会有其他话题让这种由网红经济营造的虚构幻境再度暴露在你我眼前。

500

类似的事情同样发生在你我身边。

常刷社交媒体的朋友想必都没少见这样的案例:当一个一无所长的人陷入了经济困境——或是失业、或是欠款,TA想到的第一个解决方案竟然是开个小红书或抖音账号。

与此同时,TA还会刷到成千上万人正在兜售相应的教程,而后者中的绝大多数,其实也跳进了同样的陷阱。

500

梦易做也易碎。

这场#payoffdebt 闹剧,最后的结局不管是真的让成千上万人偿清了账单,还是根本如现状诱骗着更多的人不停跳进陷阱,唯一可以确定的是:

大多数人还不愿意醒。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