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站起来”还是“倒下去”了? | 独思录 x 郑永年

第14录 编者按

“就这样被你征服”。20世纪80年代被美国打压之后,日本干脆躺平,不再追求自己的经济模式,直至现在。

2024年4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美国国会演讲中高度赞扬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称中国是对国际秩序的最大挑战,并承诺日本将坚定支持以美国为首的自由开放国际秩序。美日同盟近年来空前紧密,但这种关系是否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本文指出,这仅是日本单方面的投诚和媚美。

本文分析了日本与亚洲的复杂关系与“爱恨情仇”,指出曾经“不服输”的日本现在却面临着日本统治阶级的堕落。日本对美外交的急剧倾斜就是日本社会内在活力丧失的反映——老龄化、少子化的趋势难以扭转,创新能力也在下降。在内政和经济都面临困境的背景下,日本将希望寄托在外交上,指望通过迎合美国来实现所谓的“正常化”。

日本是“站起来”还是“倒下去”了?郑永年教授表示,日本躺平在美国人的怀抱里,看似跟随着美国人“站起来”了。当然,这是针对中国而言的。但从更重要的角度来看,这恰恰是日本完全被美国所击败的象征。日本外交逐渐走上了一条“死胡同”。

 01   日本是“站起来”

还是“倒下去”了?

近年来,日本的大国外交呈现出战后少有的现象,即对美外交做得风生水起,而对中国几乎是没有外交。一些人怀疑,日本是否做了一个国家决定:完全躺平在美国人的怀抱里,不再有所作为。

2024年4月11日,赴美国参加美日菲三国峰会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美国国会聚焦国际局势、美国的角色和美日关系发表演讲。

岸田提出,就国际局势来看,世界正处于历史转折点,美国几代人努力建立的国际秩序正面临新的挑战,这些挑战来自那些价值观和原则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国家。他直接点名中国说:“中国目前的对外立场和军事行动,不仅对日本的和平与安全,而且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都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战略挑战”。他还不点名地批评了中国的数字监控、经济胁迫和债务陷阱等。

就美国的角色,岸田说,“美国的领导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乌克兰的希望多久就会在莫斯科的猛攻下破灭?”

就日本的角色,日本承诺维护和平及以法治为基础的自由开放的国际秩序的决心,并会以此继续作为未来政策的重心。

简单地说,美国所确立的世界秩序正受到中国等国的威胁,这个世界依然需要美国的领导,而日本是美国最忠实的支持者。语言很动听,内容也很直截了当。岸田不仅收获了美国国会的掌声,也收获了美国诸多的承诺,尤其是安全方面的。自然,所有这些都是早些时候日美之间一直在讨论的,甚至是旧许诺的重复。

就日美关系的实质性内容来说,岸田并没有什么收获。但这次演讲就日本对美国的献媚、对邻居国家的蔑视和日本本身的卑躬屈膝方面,可以说是史无前例。

有人说,日本这次终于“站起来”了,因为日本再次获得了美国保护的许诺,日本终于可以再军事化了,日本可以和美国“并肩作战”来对抗中国等邻居了。

不过,各种讨论中,除去那些亲美、恐美和媚日的情绪成分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日本首相的这次外交,只能表明日本彻底“倒下去了。当然,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岸田有一个隐藏的议程,那就是玩弄美国,通过讨好美国来追求日本的目标。

但仅就岸田的表现来说,很多人惊讶的是,不肯承认二战失败的日本居然以这种方式和平地倒下了。在美国向日本投了两个原子弹之后,日本是以“终战”的方式而不是“投降”的方式来结束战争。

500

日本长崎上方的原子弹蘑菇云(图源:Getty Image)

 02   多面日本与亚洲的复杂关系

近代以来,日本一直是一个多面性的国家,亚洲国家对日本具有十分复杂的感觉和意见。

像中国一样,日本也是被西方国家打开国门。中国是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被英国的大炮打开国门,而日本则是被美国的“黑船”打开国门。但中国在被打败之后,并没有找到实现现代化的有效路径,而是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之久的战争与革命,才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很快就找到了日本式现代化的道路。

在亚洲,日本是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曾经是亚洲人的骄傲和羡慕的对象。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脱亚入欧”的口号下,以全盘西化的激进方式改革原有的体制,实现了现代化,成为亚洲的强国。日本也是亚洲第一个打败欧洲列强(即沙俄)的国家。日本的成功使之成为亚洲国家的“模范”,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都以日本为“榜样”来实现自己国家的现代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亚洲国家的精英,尤其是中国的知识精英,纷纷留学日本,虚心地学习日本。

但是,日本的全盘西方化,在学习了西方优秀之处的同时也很快学到了西方恶劣的地方,并且几乎给整个亚洲带来了混乱与战争。紧跟西方殖民地主义和帝国主义,日本对亚洲国家发动了战争,占领了东北亚和东南亚。日本相信源自欧洲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观,视日本民族为亚洲优良民族,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名义,到处搞侵略,掠夺和屠杀亚洲人民。这是亚洲国家的大灾难。

但日本民族也有其“了不起”的地方。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并没有把日本打垮。日本以“终战”的名义结束战争表明日本并不认输。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再出发,在战争的废墟上再次实现了现代化。在早期,日本的制造业被普遍视为落后的象征,但日本很快成为制造业大国和强国,“日本制造”再次成为亚洲的骄傲。如果说在日俄战争中,日本是用武力打败了一个欧洲强国,那么这次日本是用“日本制造”对一个西方强国(即美国)构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日本在1968年就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并且一直维持这个地位至2009年,直到2010年被中国所超越。

500

昭和时代的公交站(图源:Getty Image)

因为不承认战争的责任,日本没有能够像德国改善和欧洲国家的关系那样改善和亚洲国家的关系。但尽管如此,日本在经济崛起后,也是想努力改善和亚洲国家的关系的。在东南亚,尽管二战期间很多国家也沦落为日本的殖民地,但日本也被一些国家视为把这些国家从欧洲殖民地手中解放出来的“解放者”。在自身经济起飞之后,日本投资东南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推动东南亚的经济发展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直到今天,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具有深厚的经贸关系。在东北亚,中国和朝鲜是日本军国主义最大的受害者,但公平地说,日本战后具有格局的政治人物也作了不少努力。日本在韩国的经济崛起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韩国的公司基本上学习的是日本,并且日本对韩国公司非常慷慨,给予大量的技术支持。尽管包括“慰安妇”在内的很多历史问题也经常困扰日韩关系,但两国的关系是拥有经济基础的。在中国改革开放早期,日本也曾以各种方式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

日本学者提出来的“雁行模式”很形象地描述了日本和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至少是经济关系。这一理论认为,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之后作为“领头雁”,日本一直领导亚洲经济体创造经济奇迹。日本之后,亚洲“四小龙”(即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实现了现代化,“四小龙”之后,马来西亚、印尼和中国等都进入了现代化的轨道。尽管这个概念有些夸张,但亚洲国家基本上是承认日本在引领亚洲现代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的。(应当指出的是,在中国崛起之后,雁行模式已经不再可行。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对所有国家都开放,尤其是西方国家,几乎所有西方主要国家都进入了中国市场;另一方面,日本对中国的现代化持保守态度,没有也不愿意像支持其他亚洲较小经济体那样支持中国。)

 03   “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

——日本统治阶级的堕落

在经济腾飞之后,日本也开始在国际层面追求与其经济地位相对应的政治地位,而这涉及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了。二战之后,作为美国的盟友,日本的安全被美国所整合,或者说,日本的安全是美国安全的一部分。尽管这给予日本“搭便车”的位置,使之可以专心搞经济建设,但在安全和外交上,日本并没有实质性的主权。或者说,因为美国,日本充其量只是一个“半主权国家”。1980年代,日本的一些政治人物开始追求国际政治地位。当时,石原慎太郎著《日本可以说不》,这里是向美国说“不”,代表了日本的民意。但日本并没有如愿以偿。因为日本在一些技术领域对美国构成了竞争压力,美国开始打压日本,结果是日本再次被美国“征服”。

日本的优势是这个民族的“不认输”。“不认输”精神可以说贯穿日本近代以来的整部历史。但另一方面,这也是日本的劣势。在中国崛起之后,日本开始试图利用中国因素来继续追求其国际地位。本来,中国对日本的国际地位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是美国把日本打压下去的。很可惜,在中国崛起之后,日本已经没有战后那样的具有格局的政治家了。跟随美国,日本也开始叫嚷“中国威胁”论,并且想通过所谓的“中国威胁”来实现其国际地位的提升。这完全是一个大的战略错误。这一战略既改变了日本和美国的关系,也改变了日本与中国的关系。

对美国,日本不仅没有了“不认输”精神;相反,日本在各个方面仿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Ezra Vogel)在《日本第一》一书中,认为日本的成功在于日本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但在1980年代被美国打败之后,日本干脆就躺平了,不再追求自己的经济模式。从小泉开始,日本引入盛行美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这一经济政策很显然并不符合日本的民族精神,日本的经济自那个时候以来,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在经济表现平平的时候,日本政治人物把日本的重点置于日本的外交上。但实际上,因为美国因素,日本的外交空间实在是有限的。可以理解,日本的外交关系也非常简单,那就是紧紧追随美国,美国说什么,日本做什么;不仅如此,在很多方面,日本要比美国走在前面,为美国的先锋。这种外交方式尤其表现在日本处理与中国的关系上。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日本政治人物提出的所谓的“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所谓“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说法出自日本已故前首相安倍晋三。安倍在2021年12月的一次演讲中提出该说法,此时他已不再担任日本首相。因此,他的观点不能代表日本官方的立场。日本政府也从来没有对该说法予以承认。更重要的是,安倍的这个提法无论在日本政界还是社会舆论界都是相当有争议的。日本在野党对“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提法直到今天依然存疑。主要的疑点是:假设日本政府认定“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那么台湾海峡确实发生战事的情况下,日本具体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对于这一疑问,现任首相岸田文雄在2024年2月14日国会中的回答是:“我不会基于台湾出现紧急情况的假设来回答问题,但台海的和平稳定对整个国际社会的稳定很重要,我希望围绕台湾的问题能够通过对话和平解决。” 

500

4 月 11 日,在华盛顿美国国会大厦,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讲话(图源:路透社)

日本民众对“台湾有事”这一说法的态度也同样暧昧。尽管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已经降到了历史新低,但没有迹象显示日本民众愿意被卷入与中国的军事冲突中。《朝日新闻》于2023年5月进行的一则民意调查显示,80%的日本受访民众对日本被卷入中美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感到不安”。值得注意的是,其实除了《朝日新闻》外,并没有什么权威的媒体或研究机构有就日本民众对“台湾有事”的看法进行过系统民调。这在民调非常发达的日本是比较罕见的,特别是对这么一个重要的题目而言。

究其原因,日本政府实际上没有能力来确定如何应对“台湾有事”的情况。在美国尚未对台湾当局作出正式的、有法律效力的安全许诺的情况下,日本政界与社会很难就该问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看法。对于是否要主动配合美国参与到日本领土之外的军事行动中,日本当局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也就是说,在台湾问题上,很难说日本具有自主权。“台湾有事”说充其量也是日本政治人物给美国表态,跟着美国起哄而已。

 04   日本甘当美国马前卒:

“就这样被你征服”

不仅仅在台湾问题上,这些年来,日本几乎在所有美国对中国周边所构建的“小多边”中扮演异常积极的角色,甚至大有“领导”美国的气派。迄今,美国至少在印太区域构建着7个“小多边”:

1. 美日菲三边联盟;

2. 美日韩三边联盟(JAKUS);

3. 美英澳三边联盟(AUKUS);

4. 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对话(QUAD);

5. 五眼联盟(美英澳加新);

6. 美日越三边联盟(尚处于酝酿阶段);

7. 美越印三边联盟。

其中大多数已经成形,也有些还处于酝酿阶段,例如美越印。未来,不排除会有更多的小多边出现。

表面上看,美国是当前印太众多“小多边”体系的主导国家,但实际上,日本在这一过程中承担了大量的外交工作。日本在美国主导的“小多边”中已不再是一个被动的“配合者”,而是一个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更加积极主动的“引领者”。在上述美国建设的7个印太“小多边”联盟中,日本参与了其中5个,包括:美日印澳、美日韩、美日菲、美日越和美日印。再者,日本已经打破了其战后延续了近70年的“专守防御”的理念。日本在其2022年和20223年的《防卫白皮书》均提及“对敌方基地的攻击能力”,并且在2023年年末于国会通过了把国防开支提升到其国民生产总值2%水平的议案。此外,在2024年3月,日本宣布在2024年年底在日本建成驻日美军统一指挥部,以更有效和迅速地应对台湾海峡的危机。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将在未来承担更多更具主张性的战略博弈与安全任务,以帮助美国推进“小多边”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的确,在一些人看来,“水涨船高”,日本躺平在美国人的怀抱里,跟随着美国人“站起来”当然,这是针对中国而言的。但是,从更重要的角度来看,这恰恰是日本完全被美国所击败的象征。

500

2020年2月,日本陆上自卫队两栖特遣部队在冲绳县美军训练场与美军进行实弹射击训练(图源:日本时报)

第一,日本统治阶层已经对事物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一切以美国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以美国的判断为自己的判断。而这不是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以往,日本的成功基于日本自身判断能力之上。一个失去了自身判断能力的国家难以有成就,这是普遍现象。

第二,日本放弃了自己的努力,而演变成一个依附性国家。今天的日本已经完全没有了从前的“不怕输”的精神。日本统治阶层跟随着日本年轻一代躺平了。

第三,“皇帝不急太监急”,日本过于为美国“着想”,扮演马前卒的角色。其实,如前所述,这是日本最吃力不讨好的做法。美国人可以“感谢”日本的所为,但美国人不会被日本所感动。美国会以自己的方式而非日本的方式来和中国打交道。美国追求的是美国的利益,而非日本的利益。

第四,日本统治阶层已经无法改变国内衰落的大趋势。日本已陷入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难题,人口萎缩,同时日本社会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具有创新能力。尽管最近因为外资的流入,日本的经济表现不错,但很可惜这不是内生的,属于经济“虚胖”,并且老百姓没有任何体感。如果各种内部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日本大概率会成为一个不战自败的国家。玩外交不仅难以复兴日本,反而因为和邻居关系的恶化,促成日本内部情况的进一步恶化。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