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的关税战,美国公司的困境

500

拜登最近对华又发起了新的关税战,他延续了特朗普的脚步,继续加税。许多媒体对之都有很多评论,但是都是基于地缘政治的角度,或者国际经贸的角度,或者是中国企业的角度。这里我想从美国公司的角度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哪一家美国企业会得到好处?

一般而言,如果美国对华发动任何贸易争端,总会有美国企业的赢家或输家。譬如,对某些进口商不好啦,对某些零售商不好啦,对美国的国内某些生产商好啦,等等……而这一次,几乎没有,或者说影响微乎其微。举两个例子,中国的钢材对美出口,几乎是忽略不计。而最大的出口商是加拿大和墨西哥,所以,如果拜登不打击加拿大和墨西哥,对美国的钢铁行业没有任何好处。这一点,我必须佩服前总统特朗普,因为他的关税政策第一个就是打击美国的盟友,欧洲国家和加拿大无一例外,他的观点就是所有国家都在占美国便宜,他是要美国优先而非意识形态之上。中国对美国的新能源车出口,也是微乎其微的。现在在美国的出口量,只有几千辆而已,所以即便美国这次对中国的新能源车加100%的关税,也根本打击不了任何企业,最多也就是维持现状而已。

所以,即便是美国的自媒体,还是比较诚实的,大多数都认为拜登的关税战纯粹是“虚招”,目的是为了增强摇摆州的选票而已。题外话,美国的主流政论媒体基本上是不能看了,但是,必须承认商业媒体水准还是很高的,毕竟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谈到钱的问题,谁也不能马虎。意识形态上骗骗人还OK,但,“动人钱财”比“杀人放火”还要伤天害理。

美国的公司左右为难

我们在工业界,尤其是在产品战略规划部门的,对未来的趋势看得很明白。许多美国公司在2015年左右,如中国公司一样,都判断出新能源车就是一个新的趋势。回到五年前,去任何一家欧美的动力展览会,几乎看不到有任何一家公司在推新的传统的发动机平台,几乎所有公司都在谈论电池和氢能。在七、八年前,许多欧美大公司的战略投资部门都纷纷并购了很多电池和氢能新创企业。

500

如今中国的新能源车是打败天下,而在业界,这一判断是在五年前就发生了。在工业产业的研讨会上,许多美国公司的大佬都承认新能源车这一局,中国赢了。我记得当时业界的大佬都认为是中国之所以会起来,政府的补贴至关重要,而且中国的市场很大,规模效应太厉害。而这位老兄还是比较公正的,他还拿美国的新能源车做对比,他说,“如果你仔细看特斯拉在美国市场营收,它的车子根本是不赚钱的,营收基本来自于政府的贴补”。他的抱怨是美国的政府贴补得不够。

这位大佬也是管战略的副总裁,他的观点是“美国应该对新能源车认赔杀出”。这一局从公司的角度而言在于,与中国公司硬碰是没有意思的,而是应该与中国合资共同发展,充分利用中国的产业链的成本优势。从现在来看,这位大佬的说法与德国和日本的汽车公司采取的产品路径是不谋而合的。他觉得美国应该加大对氢能源的投入,这一片才是会决出胜负的地方,这一领域中国公司还不占据任何绝对的优势。

回首十年,欧美的许多大公司投资的电池企业,基本都打了水漂。因为他们投的都是欧美的电池新创企业,成本都贵得要死,基本上只能做一个工程样机,意思意思,还没有商业价值。

美国公司的困境

从美国公司的角度而言,拜登的关税战并不是一条好的出路,反而会把公司的发展前途陷于两难。因为站在美国公司的角度,是需要一个成本便宜的电池解决方案,而这个方案来自美国的供应商,或者是中国的供应商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对于商业产品最重要的是性价比,如果便宜的中国产品一律不得进入美国市场,那么造成的问题是美国公司的最终产品的成本会很高,而且只能在美国,有关税保护的前提下销售。这样的话,美国公司就会丧失其国际市场的份额。这绝对不是美国公司所乐见的。美国公司是否要有两套产品体系,一套是为美国市场的产品,而另一套是为国际市场的。这样的做法就会造成美国公司的产品开发及售后服务的成本剧增。

当然,这样的两套产品体系的做法,对面对广大用户的做快速消费品的厂家问题不大,至少用户对美国品牌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但是对直接做商业客户的厂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些用户数量少但是都是行家,更加看中的是产品的性能或者是性价比。而且直接面对广大消费者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5%,余下的95%的客户基本上都是商业客户。

中国供应链的威力

500

记得几年前,有一本美国的商业畅销书叫《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的观点是从1到n很难,而从0到1更难,需要更大的创意和天才,这是标准的美国人的想法,充满了自满和自负,没有1到n,水平或延伸式的进步,商业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举个例子,我们其实小看了苹果供应链的威力,也就是小看了郭台铭的本事,也小看了中国供应链的能力。苹果之所以能够东山再起,除了产品卓越之外,更重要的是有了优秀的亚洲供应链的支撑。乔布斯之所以从戴尔的供应链挖来库克,并传位给库克是有深刻的原因的。从苹果诞生之初,他的产品就一直很优秀,但一直都是小众市场的玩家、高端市场的玩家,除了在教育行业或者动画行业,苹果电脑才有份额之外,其余都是微软及英特尔的兼容机的天下。苹果的产品都价格高得离谱。而在乔布斯离开的一段时间里,又没有了产品的灵感,苹果几乎破产。而乔布斯在复出之后痛定思痛,请来了供应链的高手库克,第一件事情就是关掉了苹果在美国的工厂,而且把供应链全部转向亚洲。而且只有亚洲的供应链才能满足乔布斯苛刻的工艺要求以及低廉的成本。苹果的MP3播放机以及后来的iPhone,如果不是在亚洲生产的话,敢担保产品的售价必然是3000、4000美元一台,产品就像过去的麦金塔电脑一样,口碑虽好但是曲高和寡,市场份额也就是个位数。而对后面所谓的应用商店,根本不会有大量的程序员为之投资。言而总之,苹果的成功,乔布斯的作用是被大大地放大了,而库克的作用则被大大地缩小了,而无数为之勤劳工作过的供应商,生产线的工人们,则被忽略了。

回到本文的主题,其实美国的公司打得如意算盘都是一样的,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主导研发和市场,而尽量利用中国的供应链把成本拉低。如果一样产品自己研发没有优势了,而成为一项通用产品,如同水龙头、茶杯、开关、空气断路器、……那么就尽量从亚洲供应链海购,而不必自己另起一套。而拜登的政策,却是让美国的公司陷入了一条两难,这绝对对公司的长远发展绝对是不利的。

相比之下,像德国公司就比较灵活,它愿意和中国的新能源车厂商联合开发,强强联手,这样才能主导全球市场,而且未来的美国,即便是限制了中国厂商的发展又如何?因为来自德国和日本的挑战,也会一样的一败涂地。

总结

拜登的关税战,也许除了拜登自己和他的团队,没有任何赢家。按这条路走下去,最多美国公司就只能独霸美国市场,而放弃中国市场。更要命的是,比中国美国市场更大的国际市场也没得玩。对公司而言,理性的出路是认赔杀出,与中国供应商联手。美国公司有其经销商网络,服务及市场的优势,中国的厂家要想切入,还真的不得不通过其网络,而中国供应商可以在美国开厂,增加美国就业,降低其成本,所谓对中国、对美国都是“双赢”的方案,但是这条和平发展的路被政客们堵死了。

500

拜登的选择,纯粹是为了摇摆州的选民的利益,真的是好巧不巧,这一小群摇摆州的选民完全绑架了美国的利益。也不觉得拜登对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开刀,对美国的产业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这是美国的悲哀。

 本文由公众号:【明州花公子】(ID:yuqihua_578)原创,喜欢我就点击关注我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