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给滑翔炸弹装发动机,就是巡航导弹了吗?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亚洲特快。

话说最近啊,美国波音公司宣布了他们和澳大利亚签署了一项新的合同,标志着该公司已经向美军推销了一年多的喷气动力增程滑翔制导炸弹,缩写PJDAM项目终于找到出资方了。

虽然目前还是和澳大利亚的合约,但是这就和当初美国自己要改装F-16然后拉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出钱来开发F-16V的时候一样,波音公司的主要目标肯定还是美军自己,澳大利亚只是扮演了一个“天使投资人”的角色,有他们COVER掉初始的研发资金,后续波音就很容易让美军也来买了。

而波音推销这个PJDAM的主要目的呢,他们的声明也说得很清楚,“帮助这些国家,包括美国,快速的扩充其远程防区外打击弹药的储备量。”

那咱们客观的来说,波音的生意眼光那还是很好的,毕竟现在在乌克兰和以色列同时需要美国提供军事援助的前提下,不可避免的美军的武器库存开始出现下降。尤其是高强度的乌克兰战争,俄军和乌克兰都出现了弹药耗尽的情况,自然也会引发各国对于库存武器弹药数量的焦虑。

目前美国的精确制导弹药已经开始在乌克兰大量消耗,然而通过对比乌克兰冲突和轰炸南联盟、海湾战争等军事行动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精确制导、智能弹药,数量少了那就起不到改变战局的作用,甚至于,在短时间内不能大量投入战场,也一样不能起到改变战况的作用。

我们可以发现,自从海湾战争以后全世界军方都在谈论大规模精确打击对战争形态的革命性影响之后,很多国家得出的结论是,“既然精确制导弹药的命中率近乎百分之百,那我还要那么多弹药干什么?”

我们看美国的很多号称能够改变游戏形态的武器,比如说,标枪反坦克导弹,在国际市场上,其一次购买数量往往是仅有几百枚。

比如台湾地区购买“标枪”导弹,都是一次买个三四百发,而两次采购之间的间隔也往往是好几年,甚至他们买“陶”式反坦克导弹也只是几百枚几百枚的买。最后实际台军手中实际拥有的可用的导弹数量往往也就维持在几百枚到几千枚水平。

台湾媒体之前动不动就计算,说你看,共军攻台部队的坦克,总共也就几百辆嘛,美国标枪导弹是智能武器,懂不懂?智能的!一发导弹就能打掉你一辆坦克,所以台军手里有几百枚导弹难道还不够吗?

事实证明就真的不够,台军手里这几百枚导弹,在乌克兰战场上基本上也就是几个星期,甚至几天的消耗量罢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由于实战环境远比靶场要复杂得多,大部分情况下,缺乏经验的武器使用者往往是在导弹的攻击范围外就胡乱发射了,而即使是正确发射的导弹,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未能正确找到它所需要攻击的目标,最后的结果就是精确制导弹药的实战命中率比靶场命中率要低很多,更不用提诸如战术导弹,精确制导远程火箭炮这类远程打击武器,如果没有得到非常强大的指挥侦察系统的支持,它的实战命中率也往往是非常低的。

现代战场讲究一个发现即摧毁,但问题是这只是一个理想,而不是实际。实战当中首先敌人会隐真示假,使得你在搜索发现目标这里效率就要打个折扣,然后对于远程打击武器,尤其是空军、海军支援陆军作战这类需要跨军种的复杂联合行动当中,因为信息传递,计划拟定,反复核实等等这些因素,如果你没有非常强大的网络信息系统支持,或者这套系统被复杂的战场环境下暴增的信息量所饱和,那么你的反应速度也就会因此打折。最后在实际的打击行动层面,又因为对手的干扰,拦截又要再打个折扣。再加上战场上的军人面临的心理压力、判断、训练等方面的影响,使用武器的效率又要再折掉一些。

那么最后,靶场上神乎其神的命中率,在经历四层打折之后,实际上最后就剩不了多少了,乌克兰在战场上发射了上万枚的标枪导弹,上万枚的美制和苏制的大口径火箭炮。最后打出来的效果,和导弹消耗速度相比实在是让人不好意思拿出来说。

从战争中人的重要性角度来讲,精确制导武器的作战效率,就和历史上任何武器一样,还是要看人使用武器的水平,不论是简单的操作水平,还是指挥艺术,乃至国家总体战略,都决定了这些武器是否能够真正改变战场。

而对于军队建设角度讲,精确制导武器一样需要数量,一样需要大量装备,大量使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尤其是大规模精确打击已经是现代战争的一种标准形式,而这种作战形式的根本在于精确制导武器同时大量使用时对敌方作战体系的总体破坏效果。

我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双方为了攻破对手阵地,往往会进行持续时间非常长的炮击,甚至可以达到在几个月内不断对目标区域进行狂轰滥炸。

但是这种漫长的炮火准备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已经完全过时,因为大家都已经意识到,炮兵火力准备只有最初的几分钟才是最高效的,那种对敌人坚固预设阵地长达几个月的炮击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到了这个时期,所谓的长时间火力准备也不过是持续几个小时,更多的时候是配合步兵、坦克冲击前,进行几分钟的炮击,但这几分钟的炮击当中,炮弹投射量却非常高。

一战的时候炮击往往是持续炮轰几个月但平均下来每门大口径火炮一个小时也就开一两炮。

但是到了二战时候,急促火力准备当中往往每门炮每分钟就要打出去好几发炮弹,从火力密度上来说何止提高一个数量级。

而随着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最初大家使用这种东西的战法也和一战时的大炮一样,那个时代大家想象中的未来战争,是刘慈欣《全频带阻塞干扰》里描写过的那样,精确制导武器看起来零零散散的攻击,在一夜时间内将一整个师的防线拆得七零八落,然后发起坦克冲锋摧毁防线。

而到了今天,理论上来说,我军设想的统一之战中,我们将在战争爆发的最初几分钟内实施最决定性的火力突击,因为此时敌方大部分目标处于静止状态,我方持续很长时间的侦察监视已经找到了大部分敌方目标的准确位置并且进行了长期跟踪,过滤掉了大部分假目标,因此这一轮攻击的信息保障是最完整的,敌人准备最小,而这一轮密集火力突击给对手造成的损失将会最大,并且大量关键目标在同一时间失能,也会给敌人造成最大的震撼效果,达成对敌人的体系破击,使之丧失进行体系对抗的能力,无法启动他们的OODA循环,让我方掌握战场主动权。

可以说这就是精确制导时代的五分钟火力准备,按照二战经验,火力准备的最初五分钟给敌人造成的损失占了所有炮击战果的80%,所以那些炮兵机动性强,指挥通信能力强的军队,比如美军,他们的火力准备就会比较短促而密集,以求最大限度扩大最初五分钟的打击效果,而相比之下炮兵机动性差,按照前线呼叫提供火力支援能力也不太行的苏军,采用的就是更老的战法,就是按事先计划对敌军阵地进行长达数小时乃至数天的猛烈炮击。这样的结果就是德军到了战争后期就很习惯将一线部队后缩,以躲过苏军的炮击。让人惊讶的是,今天在俄乌战场上,这一招依然好使,比如最近在阿夫迪夫卡的矿渣山争夺战当中,乌军就运用了类似的战术,给俄军的机械化突击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今天的俄乌两军在炮兵机动性、火力灵活性等方面仍然不能与已经实现信息化,正在向智能化前进的军队相提并论。他们的战术也依然相对老旧和笨拙,当然, 俄军和乌军的炮兵在代价高昂的一年的“学习”之后,也有一些进步,但这和真正达到现代化技术条件下的炮兵作战能力其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其实上面说了半天,就是一件事,精确制导武器数量要够多,价格要够便宜,才能发挥人们希望的“改变战场规则’的效果。

那么从这个角度我们再看波音这个把JDAM改成廉价巡航导弹的方案,意义就很明确了,不仅仅是要补充美军弹药消耗,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提升精确制导武器远程打击的火力密度。

我们知道目前美国按照他们的国防授权法案,要求海军保持4500枚”战斧”巡航导弹的库存,但在美国空军这块,他们却已经退役了全部AGM-86常规巡航导弹,只保留了作为核攻击手段的AGM-86导弹。理论上当然他们可以用AGM-158,或者说JASSM和JASSM-ER这些新一代的隐身巡航导弹取代AGM-86进行常规打击,但JASSM系列导弹美军采购数量并不大,仍然停留在数百枚水平,毕竟隐身巡航导弹的价格也是达到战斧导弹同档次的价格。

虽然按照雷神公司自己的宣传,将老的战斧导弹改装为新的战斧block V,新增的设备和更换发动机,价格似乎只有几十万美元,但实际上按照2022财年的预算数字,美国国会批给每枚战斧BLOCK V导弹的资金是200万美元,相比之下,2017财年美军补货购买战斧BLOCK IV导弹的价格是187万美元。

换句话来说全新的战斧BLOCK V导弹的采购价可能还要高于200万美元。

这种导弹要装备4500枚,这美国人也是真有钱。

而美国空军的无动力的JASSM导弹,或者说其实是个滑翔炸弹,价格已经达到100万美元了,如果增加发动机变成JASSM-ER,价格可能就得翻倍了,如果再算上射程更大的

相比之下,波音现在建议的PJDAM,使用的是廉价的J85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据称发动机单价仅为2-3万美元,而滑翔炸弹套件本身的价格大概也是2-3万美元,加上几千美元的炸弹本体,合在一起价格可能也就是在10万美元一下,而其射程可以达到500-600公里水平,这个价格低到了美军考虑可以将炸弹直接换成一个增程油箱,让这种增程滑翔炸弹可以作为空射诱饵,掩护JASSM导弹突防。

但问题是,价格昂贵的战斧BLOCK V,或者空军现役的JASSM巡航导弹,的突防效率真的会比PJDAM高吗?

同样是低空突防的亚音速导弹,面对现代防空系统,尤其是面对具备很强反隐身能力雷达系统的对手的时候,JASSM、战斧BLOCK V,和PJDAM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会被先进防空系统大量击落的命。

那为什么还要用昂贵的专业巡航导弹呢?如果你无法突破敌人防御,那就算有再多的末制导手段,打得再准,又有什么用呢?

尤其是在美国空军目前缺乏超音速和高超音速导弹实施第一波“踹门”攻击能力的前提下,它必须使用这些突防能力较差的亚音速导弹靠数量压倒敌方防御,那么昂贵的JASSM导弹其实是颇为鸡肋的。

当然我们这里讨论的其实不是替美国人想如何突破我们自家的防御,换位思考一下,我军的火力打击战役,是不是也需要一种以数量取胜的廉价巡航导弹呢?

目前我空军已经装备了类似JASSM的鹰击-98导弹,类似战斧或者AGM-86的长剑-10空射巡航导弹,我海军已经装备了类似“口径”的鹰击-18导弹陆攻型,未来或许也会装备功能更全,智能化程度更高的类似长剑-10的海基巡航导弹,再加上火箭军手里的东风-10巡航导弹。

这些导弹的任务是在弹道导弹和高超声速导弹实施第一波踹门攻击后,在敌人防空系统已经破碎的前提下,实施后续的精确打击。理论上似乎可以避免美军的那种缺乏踹门手段的尴尬。

但从数量上来说,这些造价昂贵的导弹数量还能再进一步提高吗?

长剑-10导弹在我军眼里其实不比战斧导弹在美军眼里便宜,我们肯定没法和美国人一样装备4500枚长剑-10的,倒不是没那么多钱,而是感觉不划算。

我们前面介绍我军到今天位置的三代战役、战术导弹的时候说过第三代战术导弹,比如东风-16、东风-17的最重要特点是上量,但这种“上量”依然是相对于我军第一、第二代导弹。

根据现有公开消息,我军第一第二代战术导弹装备的数量是在数百枚等级,也就是只能针对敌方高价值目标进行“点穴”式攻击。

而第三代导弹的装备数量可能是在上千枚这个等级,按照美国最新的涉华军力报告,认为我们目前拥有1100枚战术导弹,当然这个数字肯定是不太对的,但误差或许就是几百枚这个水平吧。

这个数字依然只能说是发挥“撒手锏”作用,也就是完成“踹门”的任务,后续的打击仍然主要靠远程火箭炮,空军战术飞机投掷防区内打击武器来进行,巡航导弹也只能在后续打击阶段发挥作用。

从现在到2027年,还有几年工夫,这个时间可能足够部署一系列“三代半”导弹。

我们知道在我军部分新型导弹的研制当中,军民融合已经在降低导弹武器成本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那么如果把这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用更加廉价的火箭发动机和弹体部分,发射车也不再使用特种越野发射车,而是采用类似半挂车、甚至直接就是集装箱发射方式,依托沿海地区发达的高速公路进行部署。将二代、三代战术导弹的相关技术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就完全可能制造出打击精度和弹头重量不输三代导弹,但价格成本大幅度降低的导弹,可以部署数千,甚至上万枚,这才是真的叫“上量”呢。

当然了,这可能和陆军的远程火箭炮配属的炮兵导弹有所重合,但正如我们有海军陆战队的同时也有陆军两栖旅一样,在联合作战,联合指挥的新体制下,军兵种的任务存在一定交叉重合,问题不大。

而在这其中,我们完全可以设想,这些集装箱导弹里也可以包含一部分廉价的陆基巡航导弹,可以参考PJDAM的设计,用一台廉价小型涡轮喷气或者涡轮风扇发动机,弹体结构和制导部分尽可能廉价,最后造出一个造价几十万人民币到一两百万人民币范畴,射程500-600公里的巡航导弹完全可能,如果使用廉价的小型涡扇发动机,射程甚至可以提高到1000公里以上,。而且它还可以具备智能巡飞能力,能够在战区上空进行盘旋,等待目标指示进行快速的打击。

所以同样的一种装备,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体系当中,它发挥的作用却不一样,在美军,是在“踹门”手段不足的前提下准备用廉价导弹和诱饵相配合,靠数量突破对手的防御,而在我军当中却是作为一种踹门之后的持续打击手段。

但总之,随着技术的发展,亚音速巡航导弹的突防能力在未来无论如何不够用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其廉价化,智能化,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好了,本期节目我们就聊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咱们下回再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