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的确出现了问题

【本文来自《现在的厂,基本上是在担着败家的风险在咬牙养工人》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据此描述,看来是旧的生产方式和新的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冲突。那种以生产数量多从而摊薄成本的生产方式走到了尽头。

从外需来看,国外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的确出现了问题,客户(采购商)不敢像以前那样通过在海外一次性大量采购做库存,以免因汇率、利率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导致大量货物积压~

从内需来看,国内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正在恢复,目前的数据比较好,但是含有一定的“报复性”消费的“水份”,要到7月份看第二季度的数据才知道究竟如何。本人较乐观。不过国人已经从“有没有”到“个性化”消费,对品质和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需求端也变了。

相关生产企业应该主动拥抱新的生产方式,例如:脉动生产、灵活生产等。海尔等企业早就可以在同一条流水线上生产不同款式和颜色的顾客定制产品了。以文中所举模具的例子看,原来要求模具的耐久性是否可以降低?设计是否可以改进?是否可以采用类似“打印”的方式生产?

虽然企业的优胜劣汰是常态,作者也认可这点,不过个人从纯生意人的角度觉得,如果“不思进取”就该“狠心”止损。那些有技术和经验的技术工人未必愿意这样熬下去,除非他们的技术也一般般~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