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经常“压抑你的激动”的人结婚!《罗曼蒂克心理学》重磅观点

编辑 / 阿蓝、KY主创们

我最近见到了一个四年不见的朋友,她刚回国。她以前是一个特别阳光开朗、爱说爱笑的人,但我见到她以后,却发现她话少了很多,完全不活泼了,甚至显得有些拘谨和低沉。

我说你变了好多,她沉默了一会儿说,听你说才想起来,以前自己确实是很自信、开朗外向的一个人。然后她跟我说了自己的经历。

她慕强,第一次恋爱就是和现在的老公。老公事业有成,性格也强势,是个“霸总”。但是他经常说她“咋咋唬唬”、“简单幼稚”,什么都不懂。他总说她做事、思考的方式都不对,有时候会因为她做的一点小事就不耐烦地流露出嫌弃来。

一开始她还会叽叽喳喳和他分享自己的生活,但是不管她说什么,他都表现地没有兴趣听,还会说“这有什么意思”,或者干脆不予理睬。当她在他面前流露出脆弱,诉说自己的烦恼和难过,他会说“你有点小题大做了,一点小事没有必要。就是因为你头脑简单、没有社会经验才会这么脆弱。

他让她相信他对她是负责任的,恋爱两年的时候她怀孕了,于是就结了婚。

到现在她都相信,是因为她老公的能力比她强太多,老公说的没错,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导致关系中对方对自己会有许多的不满意。慢慢地,她因为不知道到底说什么才能得到他的认可,就开始在生活中“闭上了嘴”。

500

她不再分享生活,也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因为她相信他说的“那些都不够有意思”。她在他面前感到紧张,总是留心着他的脸色,也不再去自己思考和做判断——怕被他嫌弃。

“也许我现在这样比较平静,是更成熟的”,她说。

听完我的心情很复杂,我想到,心理治疗师纳撒尼尔·布兰登博士在他的著作《罗曼蒂克心理学》里有一个论述,他说:不要和“使你的激动受压抑(repress your excitement)”的爱人结合。

 

布兰登博士的这句话初听有些拗口,其实他说的是:

如果你的爱人让你的“激动”受到压抑了,无论是正面的兴奋、快乐,还是负面的强烈的难过、崩溃,不管是ta主动要求你压抑,还是你在ta身边就觉得需要压抑——ta就不是你应该选择的伴侣。

 

激动被压抑的体验,每个人都会有过。布兰登说,这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规训,例如在我们小时候,很多父母看见儿子哭了,便要求“男孩不哭”,看见女儿大声讲话,便要求“女孩要文静”,看见孩子快乐地冲进屋子来,便责怪他们,“这样风风火火地干什么!”

 

但布兰登博士认为,在最亲密的伴侣关系中,我们恰恰需要一个可以自由抒发激动的环境。因为“情感性的交流决定了爱情的成败”。

 

真正好的爱人,不会像权威的父母一样,让你觉得必须压抑自己,反而是能让你感到情绪的自由。今天这篇文章,希望我的朋友能够看到。

自我噤声

(self-silencing)

是一种情绪的自我审查制度

自我噤声是由美国心理治疗师、西华盛顿大学性别研究教授当娜·杰克(Dana Crowley Jack)根据她数十年与女性来访者的长期交流和观察发现的一个现象。(最初杰克教授是希望能够使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为什么女性精神疾病患者(抑郁、焦虑等)数量高于男性,后来,在她的著作《自我噤声:女性与抑郁症》发表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引用、接受和进一步对这个现象进行研究。)

 

总的来说,自我噤声是一种“策略”,是指女性在浪漫关系中,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情绪、真实想法和个性进行隐藏,以维持关系的稳定和长久。

 

当时的女性采取这样的策略,是同当时的性别角色常规相符的。当时的社会性别角色常规要求女性被动、柔弱、害羞和友善”,声称只有这样的女性才能获得男性的欢迎、获得顺利完满的亲密关系,因此不但社会舆论、家庭和丈夫会要求和规训女性这样做,女性自身也会通过和外界环境的交互,“学会”这样的策略,并监督自己使用这样的策略。

 

长此以往,大量自我噤声的女性出现了相当程度的精神问题。究其原因,印度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Maji和Dixit解释道,除了一般可以理解的情绪压抑导致的负面精神结果外,女性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自己无价值、不值得被爱的感受是自我噤声导致精神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心理学家们在男性身上也发现了自我噤声的现象。男性和女性在亲密关系中会导致相似的结果。

 

男性的自我噤声现象也来自父权社会对两性性别角色的要求。在女性需要扮演“被动、柔弱、害羞和友善”的同时,男性被要求扮演“主动、坚强、开放和刚毅”,这就要求男性去否认和压抑自己可能存在的脆弱、真实的情绪,以保持一个迷人的大男子形象,去吸引女性的注意。

如果说女性不想被看成“成天东想西想、肤浅没用”,男性会在另外一些问题上保持自我噤声

 

渥太华大学的Foot和Whiffen等人的研究发现,自我噤声不能保证人们拥有令人满意的婚姻关系;而当人们处在不满意的婚姻关系中,又更容易使用自我噤声的策略来回避冲突,这样会使这段关系进入死循环,最终影响亲密关系双方的心理健康和这段关系的命运。

 

500

噤声意味着浪漫关系中

存在着权力不平等

我的朋友在她的婚姻中,毫无疑问就出现了 “自我噤声”的表现。她不再谈论让自己愉快和悲伤的事,她的“激动”被压抑了下来。布兰登博士说,这样会压抑我们的激动的关系中,必定存在着权力的不平等。

(输入“权力”,查看更多关于权力的文章)

 

让人自我噤声的东西并不是别的什么,正是感受到对方比自己远远更高的权力,是权力把我们的“激动”强力地压下来了。

而看似自主、其实是被权力动力推动的自我压抑,目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持关系的稳定。就像我的朋友,她通过这种选择,减少丈夫对自己的轻视和“嫌弃”,试图维护对方对自己的认同,维持对方对自己的爱。

 

长期的权力不平衡,让这段关系变得有剥削性(Gregoratto, 2017)。它剥削了我们情绪的自由,剥夺了被聆听、被理解、被支持的权利,也剥夺了我们按照自己的心意过生活的可能。 

 

会压抑你的激动的爱人,

可能没有把你看成“完整的人”

为什么有些人会让我们的激动被压抑?归根结底,因为ta们不关心我们的情绪、不关心我们、对我们的生活和我们本身都欠缺兴趣。Ta们对我们的“爱”,可能是基于ta们希望我们在关系中呈现出的样子,基于满足ta的期待,或者基于我们的某种角色能带给ta的“功能”。

如果我们的表达会被容纳,我们一定会感到“被鼓励”,从而更愿意把自己的“激动”尽可能地表达给对方。只有感受到了对方的拒绝容纳,我们才会觉得压抑是有必要的。而拒绝容纳我们,没有别的理由,只是因为没有接纳我们作为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

在权力失衡的关系中,我们还会“自我去人性化”,让自己变成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Yang, 2015),这样我们也就不会感到痛苦了,变得麻木空虚——这种状态反而可以长期坚持。

也可能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段关系对自己仍有价值。比如我的朋友,她相信“优秀”的伴侣是十分有价值的,并且他是个负责的人。低自尊会影响到我们对关系的评估——一个人倘若没有足够的自尊水平,相信自己值得完整的爱,很容易因为对方和关系的某些优势,就自我说服仍是可以接受的。

在我们的婚姻教育中,也没有人告诉我们情感性交流、自由地表达“激动”、获得对方对我们的“激动”的回应是那么重要的事。可事实上,情感性的交流,才是两个人的心灵能够产生和保持连接的唯一途径。我们的“激动”能被分享和确认,才能让我们感受到慰藉和不孤独。

 

于是在剥削性、权力长期失衡的关系中,面对一个根本不把自己看成有血有肉的人的伴侣,在对方长期的不在意中,我们的“激动”和全身的血液一起冷却了下来。

冷却的我们和满不在意的ta们,达成了一种共谋,用这种状态让关系勉强得以延续。

保持“激动”才是对生活保持着激情,分享“激动”才说明彼此是亲密的人。缺乏这种情感性交流的关系是死寂的,最终会让人在其中失去活力,关系满意度也会更低。考虑到大部分人还是会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生活中度过大量的时间,婚姻生活会在很多年里是我们生活很重要的方面,婚姻满意度的低下直接会导致我们生活质量的低下,缺乏满足感。

迪肯大学的博士B Pizzirani在他的毕业论文中下了一个很大胆的论断,他说,亲密关系中的所有受伤(hurt)的感觉,很有可能都来自于对方和你自己对自己的去人性化。

500

如果你出生于一个非常严格的家庭,拥有一对非常权威的父母,去人性化和自我去人性化的现象可能很早就在你身上发生了;而如果你正委身于一段不快乐的亲密关系,那么如果Pizzirani博士所说无误的话,你也正处在“不被当成完整的人对待”的状态中。

尽管承诺必然包含了对自由的放弃,在好的爱中,我们会感觉到在不涉及到打破承诺的范围里,自己的感受和表达是自由的。因为当我们被当成一个全然的人去看待的时候,我们会被看见,会感受到对方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而付出努力——我们有被爱的安全感;而这会让我们不断确认自己的价值。当一个人相信自己的价值的时候,就会自然体会到自由生长的感受。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好的关系会让我们更多地感受到“激动”。因为得到确认的自我价值,让我们更相信自己,从而和自身会有更好的连接。我们也会更愿意去体验世界。这两点都会带来更多的“激动”体验。

其实“激动”的体验就是“为人”的体验。哪怕是小小的快乐或难过,都是我们美妙生命力的体现。永远不要为任何人放弃你的“激动”,那正是你生命最宝贵的东西之一。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