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之心》如何体现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的理解

之前就说过《原子之心》这个游戏差不多就是俄罗斯人的《流浪地球》,它反映了当今时代俄罗斯社会思潮,只有在俄罗斯当代语境下才能理解。

当然如果不理解俄罗斯当代语境,那么也可以对它做出另一种理解,就好像西方当初给刘慈欣发雨果奖,今天大家回想回想,是不是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刘慈欣书里实际上写了些啥呢?

原子之心的故事当中,对于苏联历史的影射是明显的。

游戏里的“大BOSS”谢切诺夫博士显然就是苏联的人格化代表,或者说共产主义“初心”的人格化形象,在游戏中通过主角在灵薄域(其实就是EVA里经常提到的“地域边缘”,而在电影《盗梦边缘》则用这个词来表述心理学领域的概念“集体潜意识”,和游戏里的概念类似)中的声音,体现了谢切诺夫的真实想法,即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追求人类总体的进化和革命,在他的设想当中, 通过神经直连,使得全人类在保持各自独立意识的情况下,又能够合二为一,这其实就是共产主义追求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而在这个前提下终于将可以实现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和按需分配。

有人将这个概念和苏联时代的奥尔加网络联系起来,实际上这已经大大超过了奥尔加网络。如果说赛博朋克科幻作品中最恐惧的,完全控制论世界是一个控制论反乌托邦,那么谢切诺夫所期望的就是一个控制论乌托邦。

在游戏里我们可以通过很多东西,比如,不得不进行的反人道,但却完全使用志愿者的人体实验;比如使用以动物尸体为材料制造的凝聚体来进行动物保护,这些充满了自我矛盾的事例,来表现这个世界,至于它到底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其实这就是个“一旦你接受了这个设定,就会觉得还挺带感的。”的问题,今日俄罗斯人对苏联的感受就是如此,没错,苏联时代有很多“黑历史”、“黑材料”,但这却又是维持社会所必须的,问题完全在于你愿不愿意接受。

而在游戏里,手套,通关后你知道其实它是谢切诺夫的好友,其实他比谢切诺夫走的更远,他其实也是苏联的另一个代表,如果说谢切诺夫更接近于马克思的本意,只不过在这个游戏的世界中,这种美好的科学共产主义找到了技术途径来实现。那么手套更接近于托洛茨基,他是激进派,当然游戏里的手套思想比世界革命理论更加激进,他否认独立人格的必要性,认为可以通过全人类融合为统一人格,或者说让人类和机器的意识共同统一,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他理想中的乌托邦,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个体,包括他自己,都是毫无价值的,不过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

当然手套的想法对于任何一个人类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它一旦实现,人类这个概念将不复存在,而这也是谢切诺夫绝对无法接受的,所以手套一直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然后不断的通过潜移默化,来影响主角P-3。而在当代俄罗斯,乃至全世界,“极左魔怔人”的玩法也差不多是这样。

但是,你玩到最后会发现,手套本身是有人格缺陷的,他并非圣人,反而是充满了私心,在他摧毁了谢切诺夫之后,就会直奔通过权力控制社会的道路,真正的去实施他警告P-3的那些事。

P-3是什么呢?克格勃?苏联军队?还是苏联人民?都差不多吧,反正作为主角,它另一部分的意思是表示当代俄罗斯人去体验苏联,所以他失忆了,对于当年的事情他只有模糊的记忆。

不过在接受手套的忽悠去打倒谢切诺夫之后,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就是手套一蹦出来是个红色巨人,然后转变成了黑色巨人。

这个意思我相信已经很明显了,这个时候P-3已经倒在地上无能为力了。

至于神经错乱的工程师和圣母心的医生,以及莫洛托夫同志,这代表什么就更甭提了,思想混乱的知识分子和勃列日涅夫式的官僚,他们也一起实现了手套葬送谢切诺夫和他设想的美好未来。

至于“好”结局,又能如何呢?你打死了手套——就好比8月20日晚上守在叶利钦别墅外面的阿尔法小队,如果突然独走,把里面的人都突突了。

然后呢?

也无非如此,因为游戏里里外外已经暗示,谢切诺夫设想的美好未来并不能实现,因为它本身设想的就过于不切实际。比如歌剧院,我们去看电脑里的文档,可以发现它的初衷是美好的,用高雅艺术提高人民的情操,但结果,变成了精英们的高档赛博妓院。显然谢切诺夫自己对此也非常惊讶,有些不可理解。

差不多也就这么回事吧,苏联就是这样一个让后人叹息的存在。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