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画作里的元宵节,要团圆,更要狂欢,买买买也使古人快乐!

500

作为新春以来的第一个节日,元宵节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有着不凡的地位。我们印象中的元宵节,是辛弃疾笔下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也是周邦彦口中的“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团圆与狂欢是元宵节亘古以来的主题,现在如此,几百年前的明朝亦是如此。透过一幅明朝的《上元灯彩图》,让我们读懂了古人的元宵之夜,也使得元宵节这个节日历久弥新。

500

《上元灯彩图》

一、画背后的历史逻辑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进入新年以来的第一个满月之日,意味着团圆欢乐。上元节的起源众说纷纭,大概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汉武帝为祭祀“太一神”,因此下令张灯结彩,第二种说法是汉明帝笃信佛教,因此在上元节这天燃灯表佛,第三种起源稍晚一点,说是源起于道教,魏晋道家认为正月十五为天官诞辰,因此燃灯表示庆贺。

500

太一神

不管上元节的起源如何,似乎都与宗教崇拜有所联系,但是上元节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褪去了宗教色彩,演化成了一个民间狂欢节日。上元节兴起于汉,在唐朝被政府规定为法定节日。唐代规定正月十四、十五和十六连续三天观灯,也就出现了专门的“灯市”。唐代苏味道有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讲的便是灯景的盛大情形。

500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

北宋在唐朝的基础上,将正月十七、十八同样纳入了观灯的时间,一共五夜。到了明代,出现了中国历史最长的元宵节假期,朱元璋下令从正月初八便放灯,正月十八下灯,元宵节假期足足有十天。

朱棣继位之后,下令:“自正月十一为始,其赐元宵节假十日。百官朝参不奏事,有急务与本封进处分听,军民张灯饮酒为乐,五城兵马司弛夜禁,著为令。”宣德时更是将元宵节假期延长到了二十天,虽然明中后期有所缩减,但坚守住了十天这个底线。在整个元宵节假期中,古人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便是尽情娱乐!

500

朱棣

明代佚名画家所画的《上元灯彩图》,是明代南京上元节时内桥一带灯市与古玩市场的场景,长约2.6米,宽约25厘米,绢本设色。原画没有落款,也没有题跋,因此不知作者是谁,后据我国著名书画家徐邦达先生判断:“此明中画师所作上元灯戏图意, 写当日金陵秦淮一带居人,于上元节日欢腾游乐之景。”原故宫博物馆副馆长杨新则认为成画时间应为明万历至天启年间,地点应为金陵的内桥一带。

《上元灯彩图》是一幅足可与《清明上河图》相提并论的风俗画,画中约有两千多个人物,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该画集中描绘了金陵内桥一带民众于上元节嬉戏游冶的场景,从画中我们既可以看见金陵百姓放花灯、舞鱼龙等专属于上元节的风俗,还可以一窥当地玩杂耍、卖古玩等风貌。但是,作者在绘制此画时,明显融入了自身的价值判断与情感倾向,并没有将所有的上元节风俗完全展现出来。

500

《上元灯彩图》(局部)

二、画中的上元民俗

元宵节有许多妇孺皆知的风俗,例如吃汤圆、猜灯谜等等,但是元宵节的核心应该是放花灯。前面我们所说的关于元宵节的起源,其实都与灯有关,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元宵节景象,印象最深刻的也应该是姿态万千的花灯。

明人对于上元节放灯的热情未减反增,朱元璋不仅将放灯的时间延长到了十天,他本人也喜欢放灯,“大风晦雨雪交作,至午忽开霁。上敕近臣于秦淮河燃水灯万枝,十五日夜半竣事”。连皇帝都这么爱放灯,就更别提民间了。《江宁县志》载江宁县上元节时:“上元作灯市……灿若白昼,箫鼓声闻,灯火迷望。”

以灯彩为名的《上元灯彩图》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花灯。在画面中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类似假山一样的建筑,上面还放着各种神像,史载“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面北悉以彩结山呇,上皆画神仙故事”。这种灯山称之为“鳌山”。鳌山起源于宋代,是上元灯节的高潮,是由各式各样的花灯组成的灯山,鳌山越大,整个灯市就越热闹,画中的鳌山也被一众百姓所包围。

500

画中的鳌山

但是画中的鳌山明显不是由花灯组成,这是因为鳌山虽然热闹华丽,但是极易引起火灾,例如永乐和正德年间都曾经发生过鳌山失火导致多处宫殿被毁的先例,因此万历年间,张居正上书请求禁止鳌山获得了万历皇帝的批准。该画成于万历之后,也应该受此影响,用假山代替了由花灯组成的鳌山。但在《宪宗元宵行乐图》《南都繁会图》中我们却可以一睹鳌山的风采。

500

明 仇英《南都繁会图》局部 右上角为鳌山

除了鳌山这个巨型灯山,在画中我们还可以看见或多人,或双人,又或单人拿着的花灯,这些花灯姿态万千,有呈莲花、菊花、螃蟹、麒麟、飞鸟、鱼龙等各色各样的花灯,多人持的是龙灯。

500

画中龙灯的龙身与龙尾

双人抬着的花灯多为多个花灯组成的灯组,在画中也随处可见:

500

双人抬的灯里面包括鱼灯、莲花灯等

500

双人抬的龙灯与麒麟灯

单人持灯的多为小孩,他们或三三两两聚成一团,或嬉戏奔跑:

500

也有和像鳌山一样固定着的巨型灯笼,这些巨型灯笼做工精湛,上有华盖,垂有流苏,还绘有花鸟风景:

500

被悬挂在木杆上的巨型灯笼

众多的彩灯或悬挂于街头,或穿梭于大街小巷,鱼龙舞动,流光溢彩,绚烂无比,同时千灯如昼,皎如白日,令人流连忘返。彩灯是元宵节的灵魂,渲染了元宵节狂欢的气氛,但是元宵节不仅仅只有彩灯。在画中,杂耍也可以成为人群聚集的焦点,杂耍戏艺颇为有趣,更为元宵街头增添了欢声笑语。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角力、蹴鞠、魔术等杂耍,观看角力的人群异常拥挤,当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下面的人群拥挤得歪东倒西,热闹与紧张的氛围扑面而来。

500

众人围观的角力之戏,也就是现在的摔跤

500

左边的人群在围观魔术,右边的人群则在围观蹴鞠等杂技

在元宵节这天,为了让百姓充分嬉耍狂欢,照例是不实行宵禁的,也就是“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不仅不禁夜,妇女还可以结伴走上街头嬉耍游玩。在中国古代,妇女受到礼制的束缚,是不可以随意外出游玩的,但是元宵节是个例外,所以在元宵节这天可以在街头看见妇女们的身影。

由妇女元宵出游衍生出元宵习俗诸如“走百病”等,走百病就是在元宵节这天妇女结伴出行,沿着城墙走,或登城头,或去郊外,但逢桥必过,称之为“走桥”。《帝京景物略》记载:“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走百病的目的无疑是祛病祈福。

500

画中人满为患的桥梁

但是奇怪的是,在《上元灯彩图》中的大街上我们基本看不到妇女的身影,只有在画的结尾处我们才看见一队成群的妇女,似乎是在履行“走百病”的习俗:

500

画中成群的妇女

作者这样的安排,或许和当时士大夫群体对妇女于元宵结伴出游颇为微词有关。正如《二刻拍案惊奇》说的那样:“倾城士女通宵出游,没些禁忌,其间就有私期密约,鼠窃狗偷,弄出许多话柄来。”这是当时许多士大夫所忧虑之处,他们担心妇女出游会使世风日下,因此有很多士大夫建议禁止妇女于元宵出游。作者明显是受到了这种观念的影响,才会故意在画中隐去妇女的身影。

元宵也意味着团圆,在这个节日中与亲人、与友人团圆是绝佳的选择。画中大街两旁店肆林立,不少酒楼饭馆此时人满为患,或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天伦之乐,或与友人喝酒取乐,谈笑风生,也有凭栏俯瞰热闹的街景的。

500

画中左边楼上的两人正凭栏俯瞰,右边的两人似乎在对弈

500

左边楼上明显可见桌子上的饭菜,还有孩童,应为一家人

元宵节的狂欢娱乐活动一般都要维持到深夜或者达旦通宵,也就是所谓的“少年载酒游乐,漏昼不休”“看往来士女,午夜方散”,这样既热闹又有趣的节日,确实很难舍得去休息啊。

三、画中的日常

这幅画想展现的,不仅元宵节熙来攘往的狂欢场景,还有当时内桥一带的日常生活。明代中后期掀起了一股崇古之风,包括青铜器、字画、书籍在内的古玩大受欢迎,而内桥一带恰恰是南京的贸易中心,店肆林立,南北货物,古玩字画,无不云集于此。

在画中随处可见古玩铺或者小摊,青铜鼎尊、床榻屏风、古籍字画、板凳桌椅、琴瑟锣鼓等等罗列不尽,而这也常常引起人们的围观,围观者戴四角帽的为士大夫,戴瓜皮帽的则为普通人。

500

贩卖各色物品的摊贩

500

贩卖各色物品的摊贩

当时的南京城经济发达,繁荣昌盛,由此带来的养鱼、逗鸟、赏花的风气十分浓厚,在卖古玩杂物的旁边就有卖盆栽花卉的。

500

还有卖金鱼和白鹤、孔雀等禽兽的。

500

画中卖禽兽者

500

画中卖金鱼者,旁边两小孩还正在燃放爆竹

这些小摊小贩穿插在元宵节人们狂欢与团圆的图景之中,为元宵节的娱乐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方式,毕竟“买买买”能够使人快乐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能够购得自己的心仪之物,也是生平一件快事,也因此整幅画才会显得如此和谐。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见许多生动有趣的细节,例如坐在轿子中的官员,身边的奴仆正在驱赶人群开道,惹得众人伸头以望,还有静坐在一旁的算命先生,以及人群中的侏儒、和尚、买拨浪鼓的孩童,这些看似琐碎的场景画面,却是风俗画的灵魂所在。他们存在于历史之中,无需言语什么,只要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便已明白,这就是活生生的生活。

500

端坐的算命先生

文史君说

从古至今,节日的意义对于我们而言,更多的是娱人而不是娱神,在物质文明远没有今日发达的古代,人们也尽可能地为生活添光增彩。在摩肩接踵的街道上,在流光溢彩的花灯中,古人尽可能冲破日常的束缚,获得一个狂欢的机会,《上元观彩图》则是将古人狂欢的一个缩影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尽管这个缩影并不完整,但我们依然为之倾倒。

参考文献

冯志洁:《明代风俗画中的民俗建构——以<上元灯彩图>为中心》,《民族艺术》2019第5期。

唐丽雅、徐永远:《从<上元灯彩图>看明朝时期元宵节的民俗风情》,《兰台世界》2015年第30期。

张宏、周安庆:《明代金陵“上元灯彩图”风俗画卷的文化解读》,《江苏地方志》2010年第1期。

张海怡、蒋晖:《从<上元灯彩图>中分析上元民俗及灯饰》,《美术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景苏)

点击「浩然文史」阅读原文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