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编剧:对大家来说是史诗电影,对我们来说,仍然是“灾难”片

看到一位博主@裙主姐姐,把机核专访《流浪地球2》编剧之一的杨治学老师的音频听完了,时长有80多分钟,杨治学透露了很多影片拍摄中的小故事,很有梗。音频链接在这儿

1、三条线是一开始就决定好的设定,主题都是传承。

2、团队回顾第一部,发现刘培强上天的时候,空间站旁边竟然有个月亮,月亮还活着。

全员死机,导演当场欲哭无泪道“啧,完了”。

当年编剧只不过觉得画面太空了,就让后期放了个月亮。好家伙,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于是编剧发毒誓:“以后再也不管细节了!”结果第二部继续搞细节搞得死去活来。

就像拍第一部的时候说再也不搞电梯了,结果第二部搞了个巨型电梯,一地的flag。

3、第二部有野心,就是要拍史诗,而不是像第一部那样拍灾难。但是团队心里没底,因为灾难片够商业化,因为有奇观,可以吸引眼球。

4、档期很早就确定了,所以拍摄过程一直在赶工期。编剧表示:对大家来说是史诗电影,对我们来说,仍然是“灾难”片。

5、数字派搞破坏那段,本来准备把“反派”背景交代个底朝天,前因后果全掰扯明白,后来发现工作量太大,又不太能讲清楚,索性删了。

6、核弹炸月球引起月球自身瓦解的创意,咨询后,中科院专家说“没准能行”,编剧一合计“那就是没说【绝对不行】,心安理得继续往下编。”

7、太空电梯本来后面还想发挥作用,比如捅到月球上去,但逻辑上难操作,还要算一堆数据合不合理,为了防止犯错,索性弃了。

原话:“有些东西我们都觉得很蠢的,就放弃了,有些东西我们觉得一般蠢的,就还是可以尝试一下。”

8、开机前几天,所有人见到编剧“你还没走呢”,因为编剧没走,剧本就可能随时变动,大家都怕了,天天盼着他走。

9、编剧认为导演拍摄电影有个很好的习惯:他把拍摄当作工程施工,不能频繁改图纸,只能按图纸施工。

10、“电影多编剧”通常是一起开会,一边讨论一边记录,统一意见后出一个剧本。

“电视剧多编剧”则一般就是分集后各自操作。

11、编剧感觉拍2确实比1有钱了。拍1的时候经常被说“这个不能写,几千万投资没了”,第2部也有这种情况,但情况好很多,比如空间站都在那儿了,总得掉下来一次吧!

12、编剧参与的电影多了,看别的电影已经可以根据分镜头粗估经费用的是不是在刀刃上了。

13、编剧在外交系统的朋友看完后表示联合政府还原得十分到位。

14、导演一再强调对人物设定的要求是“要特殊又不能太特殊,普通但又不能太普通”,图恒宇就是这样,特殊在于他是个科学家,普通就在于他跟普通人一样关心的是家庭。

刘培强同理,他是优秀的飞行员,但优秀的飞行员在这个时代很多,这一点算是削弱了他的特殊性,他的落点也是家庭。

15、刘培强面试那段虽然改过好几稿,但基本方向就是他一开始是假模假式说为了全人类崇高理想,其实内心是为了家人。

流浪地球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大家都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活下来,这个更多的人就是从身边的人开始的。这是编剧的观点。

16、从第一部筹备起就围绕着原著开脑洞,就说“如果现在宣布地球还有一百年就完蛋了,你们会信吗?”

剧组也觉得大部分人类都会选择及时行乐,“我死之后管它洪水滔天”,团队甚至还提出了一个“快乐100年计划”。

(主持人这里笑着说:没想到被电影《不要抬头》先超越了。)

这部电影的世界观其实就是从“有人提——有人信——有人做——出发”这么丰富起来的,然后把角色放入不同的阶段。

【快乐100年】是拍摄期间最快乐的梗,剧情一旦编不下去了,就有人喊“我们重启快乐100年吧!”

17、编剧在拍摄期间也一直在参与,比如电影里好多电视台,有不同的滚动新闻,有天气预报,其中有符合故事背景的“辐射量播报”,这都是编剧要参与设计的。

编剧原话:“我虽然人当时不在青岛,但是龚格尔经常都是一个电话:「这活儿很急啊」。”

18、方案的选择就像科学论证会,又要合理又要好看还不能漫长,不能天降神兵………要求诸多,总之提了很多方案,也弃了很多方案,总共估计有四五十种方案。

19、科幻片首先要符合电影的特性,但科学上不能太扯淡。

编剧有看过好莱坞专门的科幻电影编剧教材指南,里面讲到:编剧要懂基本的科学原理,但不用成为专家,大部分人的认可就可以了,作为电影就够了,不要太较真。

20、所有人物都要合理地加入到最终解决方案当中来。

编剧表示:“比如,事情不能让刘培强在天上都给解决了,总不能让图恒宇在地上喊666吧?”

21、图恒宇进入数字世界是剧本讨论进入最后阶段大概是讨论到凌晨了才定下来的。

编剧表示:这是科幻作品的浪漫想象,科幻就是要将科幻与人类情感相结合产生冲击,而不能只讲技术进步,否则那只是个报告。所以他们觉得图恒宇落到这个点总算对了,剧本中数字生命的最后一块瓦总算是填上了。

22、马兆这个人物被来回修改推翻了好几次,尤其是对于他帮图恒宇到底要帮到何种程度上。

主持人围着编剧问个不停。

编剧说:“这个我受到专门的指示,关于马主任的问题,欢迎大家去问导演。”

编剧在这里一再含蓄地强调马主任嘛就是一个简单的人。

弦外之音都听懂了,马主任问题大了。

23、周喆直他们在地面上克服很大的困难的剧情剪掉了很大一块,比如智能机器人取代工人。主要是时长问题。

24、剧本一开头本来是刘培强的成长经历,伴随的是太阳危机如何被人类接受的背景,一直进行到成年刘培强在加蓬,刘培强父母牺牲时跟张鹏是并肩作战的,刘培强是被托孤的,这些剧情因为时长原因被删掉了。(片子每长一分钟,排片量都会下降)

25、导演一开始就是想做高密度信息的,当然最终结果有点爆炸式信息密度。做第3部会较2稍微降低信息密度。

26、编剧自己二刷都有新发现。

27、编剧自己去观赏球2的感受:“哎呀,这坑怎么填啊!哎呀,雷越来越多了。”

28、导演特别喜欢拍大家的发量,找心理平衡感。

29、拍1的时候,每到晚上五六点时间就会有个人跳出来幽幽地说一句:“我发现一个bug…”,2也一样,每天活在抓虫中。

30、编剧表示:作为一个个体可能观影体验会有偏差,但是观众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是非常聪明的。

编剧现在集中看的就是大家都觉得不太对的地方,不会在意个别的看法。

编剧原话:“嗯,骂得不如1强烈了。”

31、编剧回头看1,小队成员每个人都没有被合适地展开,但是2尽力都在丰富个体了。

32、编剧觉得自己开头少写了点台词,所以导致一开头可能有了门槛。

33、关于第3部不是一点不能说,而是编剧也不知道到底会是怎么样。编剧原话:还是去盯导演吧。

34、《流浪地球2》剧组食堂的饭还可以。

35、编剧给作品打分75到80分,说跟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相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36、编剧:“看别人的作品——怎么那么好啊;看自己的作品——我脸皮怎么那么厚啊,把自己的作品夸得那么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