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总结下我国在2022年的一些高端技术突破

未来十年是我国人均迈向两万美元的时期。

科技跟其他领域一样,其实也是“厚积薄发”的,到2030年我国的科技成果还将继续爆发性的增长,不然无法支撑走向两万,今天本文简单的总结下中国的一些高端科技进展。

首先我们看航空领域:

1:中国首架C919商用交付上海东方航空

从2008年我国成立中国商飞到现在历时长达14年的时间。

500

值得一提的是,C919只是总装在上海,实际上中国商飞还有个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在江西南昌,ARJ21就有部分是在在上海完成总装,随后转场南昌进行内饰安装、整机喷漆和试飞工作。而C919上游的产业链则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这意味着民航大飞机一旦开始量产,则可以拉动全国各地的航空经济发展,如下图,广东阳江某企业就为C919生产配套的紧固件。

500

国产大飞机后续大规模量产,会带动全国航空产业链的发展。

C919在2023年将进行真正的商业飞行,相信交付会逐渐增长。

2:国产喷气式民航客机ARJ21完成历史累计交付100架

在2022年12月28日,中国商飞生产的第100架ARJ21飞机实现交付,客户是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应该说这个交付速度明显的加快了,因为历史首架ARJ21是2015年11月29日从上海飞抵成都,正式交付给成都航空的。

历年交付数量如下:

2015年:1架

2016年:1架

2017年:2架

2018年:6架

2019年:12架

2020年:22架

2021年:22架

2022年(截止12月28日):34架。

中国商飞设计的ARJ年产能是50架,可以看出用了7年的时间到2022年产量才终于达到了30多架,后面C919的交付量爬坡会不会也用这么长的时间呢?相信有了ARJ21国产客机交付经验的积累,C919的速度会快一些。

而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交付的ARJ21中有一架是交付给海外航空公司的,12月18日交付给印尼的翎亚航空,这也是ARJ21历史首次实现出口,是的我国的民用喷气式客机在2022年实现了历史首次出口,这具有很大的意义。

3:中国自主研发的生物航空煤油(以地沟油为原料)在2022年首次规模化生产。12月15日,首次加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生物航煤的中国国际货运航空波音777型货机经12小时飞行,从杭州飞抵比利时。在此之前,今年镇海炼化的生物煤油已经在多家国内航空公司交付并且进行了飞行。生物航煤是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生产的航空煤油,主要以餐饮废油(俗称地沟油)等为原料生产。这也是2022年我国自主研发生物航煤首批规模化生产以来,国际货运航线首次开启可持续燃料绿色航空。实际上我国的生物煤油在2013年4月就已经首飞,并且在2015年3月进行了首次商业飞行,但当时只是实验测试性质,2022年才真正第一次大规模量产。从这个时间跨度也可以看出科技突破的艰辛与不易。

 

500

而在军事领域,2022年运油20空中加油机首次亮相,另外配套我国航母的歼35舰载机,以及舰载固定翼预警机都在不断试飞中,这里面歼35是在2021年首飞的,2022年则是在不断的继续试飞验证。

而在2022年11月的珠海航展期间,我国国防部证实歼20已经换装国产发动机,这意味着我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已经可以适应第五代战机的作战需要,这是巨大的进步,我国在2016年专门成立中国航发集团这样的组织专攻发动机技术,这是非常正确的决定,这家已经成立了六年多的公司在技术发展方面已经走上了快车道。

航空航天不分家,

在航天领域,2022年11月3日,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操作,至此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

中国空间站技术其实也是被西方逼出来的,我国最开始是想参与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项目,结果被排斥在外,于是我国下定决心自己搞,现在终于有所成,反而掌握了全套的自主空间站技术,现在回想起当年被全球航天先进国家排斥在国际空间站之外的时候,是不是会有中国技术会落后世界的担忧呢,结果证明坚持自主研发是可以有好的结果的。

而很多先进的技术也在空间站上得到了验证,比如空间站上有两个机械臂,分别是大型的天和机械臂和小型的问天机械臂,分别用于不同的负载,一般认为我国的机械技术是落后的,但在空间站这种顶级场合的应用,是可以大大的带动我国顶尖机械技术的突破的。

 

500

而另外也有值得注意的新闻,那就是在黄海发射卫星,

例如下面这个2022年12月新闻,这个新闻的亮点其实不是一箭十四星,而是这些卫星是在黄海海域发射的,而不是我们习惯的酒泉,太原,西昌,海南等发射中心。

我国首次实现海上发射是在2019年6月5日,在我国黄海某海域,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将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其实海上发射也算是我国近几年的科技进步之一,只不过我们平时并没有注意。

500

在海洋领域,2022年最值得记录的就是两件事情,

其一是我国LNG船的订单和市场占有率都有较大的上升,2021年全球市占率还只有大约16%,而在2022年1-10月初已经上升到了22%的水平,而全年的数字则在22%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到了30%。

2023年1月11日,中国船舶集团相关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中国船舶集团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大型LNG运输船经营承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2022年,中国船舶集团累计签约大型LNG运输船订单49艘,合同金额超过100亿美元,订单总量全球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不足7%跃升至2022年的近30%。同时,订单结构呈多元化,并首次实现了与多家国际重要客户的合作。

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进入大型LNG运输船建造领域,与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两地、三厂、双型”的大型LNG运输船建造能力布局,

其中沪东中华重视LNG运输船核心配套产品及材料的自主化研发,在相关项目推进过程中,推出了首次使用国产殷瓦钢作为货物围护系统材料的船型。

注意2022年仅仅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三个厂就已经获得了接近全球30%的LNG船份额,其实我国还有其他造船厂也在2022年实现了LNG船订单零的突破,如下图,2022年10月扬子江船业发布公告获得来自欧洲船东的2艘LNG船订单,实现了零的突破,成为中国第四家,中国民营企业第一家获得LNG船订单的造船公司,因此我国的全球份额可以按照大约30%估计。

 

500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LNG船这个市场其实总体算不上太大,2022年是国际LNG船订单井喷的一年,因此中国船舶集团100亿美元的订单就能占到全球接近30%了,这么计算去年全球LNG船市场也就是大约300多亿美元,而平常年份其实市场规模是要小不少的。

但不管怎么样,吃下来这个高端的份额对我国当然是好事,而且是吃掉了韩国的份额。

其二是就是我国的003号航母福建舰于2022年6月17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该舰和我国前两艘航母最大的不同就是由滑跃起飞改成了电磁弹射起飞,战斗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福建舰下水后按计划开展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其中系泊试验指在码头静止的情况下测试从发动机主机,发电机,起锚设备,锅炉到消防设备等一系列系统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正常的进度,福建号服役再快也得2024年了,参考我国第二艘航母山东舰2017年4月下水,2019年12月正式入列服役,历时两年8个月,按照这个速度福建号服役至少在2024年了,之后还需要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全形成战斗力,因此形成战斗力估计要到2026年甚至以后了。

500

目前一般认为福建舰是常规动力航母,排水量大约八万吨,我国更大的十万吨级核动力航母还得等后续的舰型了,而美军现役的主力航母均为十万吨级的核动力航母,尺寸更大,续航能力更强,因此对于我国来说,最好的军舰永远是下一艘。

 

另外我们可以看下工信部对2022年我国科技创新的一个总结:

2023年1月11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2022年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国防科技工业、烟草行业保持较快增长。

会议提到,2022年,中国重点领域创新取得新突破,包括以下:

1:C919大型客机实现全球首架交付,

2:国产10万吨级大型渔业养殖工船成功交付,

3: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医疗装备填补国内空白,

4:国产四人雪车等冰雪装备实现“零”的突破,

5:关键材料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6: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7: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

可以看出工信部关注的重大科技创新也是包括了C919,空间站和电磁弹射航母。

而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国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的成功研制,2023年1月6日在深圳的颁证仪式是工信部副部长现场见证,可见规格是很高的。

该国产ECMO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联合汉诺医疗、中科院深圳先进院、迈瑞医疗研制的

 

500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我们才发现原来中国是没有国产的ECMO的,也就是人工肺,而国外ECMO不管是价格还是交付时间都不尽如人意,国产化之后无疑会在这两方面得到改善。

而目前国产ECMO的突破速度并不是只有一家,仅仅在几天后的1月17日,国家药监局又批准了第二款国产ECMO产品上市,以后就是国产和进口争夺份额的时间了,当然这预计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毕竟产品最终得到市场认可并不会那么快。

 

500

同时工信部指出,2022年我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186家。

我查了下,入选单项冠军的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以2022年为例条件如下:

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包括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两类。申报企业可依据自身条件在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中择一申请。

申请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的,相应产品的销售收入须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0%以上。

申请单项冠军产品的,只能申请一个产品。

申请企业须满足以下条件:

1:坚持专业化发展。企业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领域。从事相关领域10年及以上,属于新产品的应达到3年及以上。

2:市场份额全球领先。企业申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连续3年位居全球前3。

3:创新能力强。企业生产技术、工艺国际领先,重视研发投入,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主导或参与制定相关领域技术标准。

4:质量效益高。企业申请产品质量精良,关键性能指标处于国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经营业绩优秀,盈利能力超过行业企业的总体水平。重视并实施国际化经营和品牌战略,全球市场前景好,建立完善的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并取得良好成效。

5:独立法人资格,具有健全的财务、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质量保证和安全生产等管理制度。近三年无环境、质量、安全违法记录,企业申请产品能耗达到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安全生产水平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以上的标准是比较高的,换言之,我国能在同行业或者细分产品占有率连续三年全球前三位的制造业企业竟然已经接近1200家。

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22年福建省的睿能科技的针织横机电脑控制系统就新入选了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电脑针织横机,是指由电脑自动控制,并应用多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科技针织机械设备,主要用于毛衫及针织鞋面的生产,而针织横机电脑控制系统,是驱动和控制电脑针织横机工作的核心部件,电脑针织横机的工作效率远高于人工的手摇针织横机,可以极大的提高我国纺织业面对低人力成本国家的竞争力。

该公司创始人杨维坚曾对表示,当时国内电脑针织横机市场长期被德国斯托尔、日本岛精等国外知名企业所垄断,进口电脑针织横机售价高达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限制了国内针织行业的装备升级和自动化进程。看到了产业短板和市场前景,于是决心组建团队,参与到电脑横机控制系统的研发,让国产横机装上“中国芯”。

在2017年该公司IPO上市时,其公布的2016年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63.34%,而从2010年至2015年,我国从德国、日本进口单价3万美元以上的针织横机的总数分别为12056台、9659台、3096台、3951台、3397台和2231台,换言之单价3万美元以上的电脑针织横机从2010年的每年进口1.2万台下降到了2015年每年只进口2000多台。针织横机进口数量下降趋势十分明显。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而这样的单项冠军例子在我国已经有接近1200个了。

另外,工信部的会议还提到了新能源汽车和光伏:

2022年,中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

1—11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2%。

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突破650万辆,整车出口创历史新高。

国内光伏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

这里面光伏和汽车相比,显然新能源汽车是远远更为广阔的市场,

2022年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转折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20年和2021年统计数字,

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量145.6万辆

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367.7万辆

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达到705.8万辆,占整体汽车产量(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的26.12%。(需说明的是,不同的统计机构和部门数据有些出入)

可以说在这一年中国消费者从思想上突然已经接受了国产汽车崛起的事实,愿意花20万+,30万+的价格去购买国产汽车了,而在以前国产乘用车的心理价格区间都在几万元到十几万元。

当然2022年国产车在30万元+这个区间只是有了突破,但份额仍然不太高,在40万元以上的市场就更需要努力。

国产品牌乘用车国内外市场份额出现大幅上升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

2022年11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53.4%,而在2022年12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56.8%,

其中自4月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首次跨过50%后,9~12月,自主品牌市占率连续四个月超过50%。

2022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176.6万辆,同比增长22.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9.9%,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5.4个百分点。

而在出口方面,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突破300万辆,达到311.1万辆,同比增长54.4%,有效拉动行业整体增长,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其中乘用车全年出口252.9万辆,同比增长56.7%;

商用车出口58.2万辆,同比增长44.9%。

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世华表示,自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全年总量首次突破200万辆,打破之前在百万辆左右徘徊的局面,实现了跨越式突破。

应该说汽车工业是对发达国家冲击最大的产业,没有之一,这一波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起来,将会极大的提高国内汽车行业的薪资水平,实际上过去的几年国内的汽车行业薪资水平的确在快速提高,这个带动的作用是极为巨大的,因为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超过1亿人,而以汽车产业的规模,在上下游各个环节企业工作的员工应该在千万人的级别。

2020年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在就业部分调查了6563.1786万人,其中45.5706万人直接从事汽车制造业,按此估算全国七亿多的就业人口中汽车产业直接从业者就有大约500万人,而如果算上上游的钢材,石化,电子,芯片,电源,屏幕等产业人数应该更多。

未来其一是国产替代合资品牌,以及上游的国产化,可以增大我国在汽车行业的价值获取,

其二是我国汽车消费在持续升级,购买的汽车价格在越来越贵,这也可以实现价值获取的增长。

总的来说,对于未来十年,我其实并不担心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进步,我比较关心的还是两个问题:

其一是共同富裕的分配问题,也就是产业在全国更为均衡的分布,

因为按照市场规律来说,产业链最终一定会聚集,就像春节期间你看下自己买的烟花,会发现往往是浏阳制造的;而在旅游景区的小摊上的工艺品,往往是义乌制造的;中国最先进的船舶,主要就是上海,大连,广州等少数几个城市制造的;而你在各个APP上看到的带货主播和网红,往往居住在杭州。

但是我国客观上14亿人是居住在全国各地的,这就涉及到产业均衡布局的问题,为啥我觉得像京东方,比亚迪,华为这些在全国到处建研究所,工厂的公司值得推崇和鼓励,因为一方面他们缴纳的税收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到欠发达地区,一方面扶持的上游国产产业链也带动了各地的发展,而最后分散布局也客观上推动了全国的共同发展,可以为很多人在家门口提供工作机会,在一线城市之外有了更多的选择,

像我看到有2023年毕业的应届硕士签了郑州比亚迪,底薪一万二,加上36%的绩效工资一个月有一万六千多,刚毕业在郑州这个待遇我不说好不好,至少收入相对房价比在深圳更好些,尤其是对籍贯北方想离家更近的年轻人而言无疑是大好事,郑州的高铁去哪里都方便。

其二就是国防科技的发展

因为2022年爆发的俄乌战争对我国是一个警醒,如果我国像俄罗斯和乌克兰一样,双方都有几万名士兵甚至可能更多死在战场上,而且至今尚未分出胜负,国家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影响,这显然并不是可以接受的局面,美国现在是在产业发展方面给我国施加压力,说实话其实我并不是太担心,因为这种方式其实我们生存没有问题,因为美国只能制裁我们部分的产业,很多产业它并没有能力制裁,而我们被制裁的产业,只要商业循环搞起来,有市场有人才有资金,技术最终是一定会突破的,只是时间问题。

但如果美国发现产业压制根本阻挡不了中国发展,而是越来越倾向于武装台湾和给日本松绑的方向,更多的给台湾出售先进武器和严格训练,其实麻烦还更大一些,如果未来某一天台独势力走向极端,台海战争被迫爆发,我们如果一个星期顺利拿下,人员伤亡也低是最好,但如果打成了持续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伤亡很大的战争,就跟今天俄乌战争一样,那对我们的影响还要大的多,对各方面都有很大影响。

因此我国国防科技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需要具备压倒性的优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