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得说,流浪地球有些处理是有问题的

【本文来自《聆雨子:《流浪地球》如何在科幻领域中讲一个“中国故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必须得说,流浪地球有些处理是有问题的,比如同传翻译的声控,有时候听上去像场外某种不合适的配音。这个同传翻译器应该花一个页面描述使用,声控原理。

实际上这样处理,让多国合作的情节产生语言混乱的效果,多国语言是非常难融合处理的,某某国语音出现却没有把镜头给某国人,这样的大杂烩下来后,场外观众无法感知到这些语音到底是某些场外配音,还是某个角色语音。

还有就是编年史设定,老实说这种设定非常大胆,把突发事件用时针给表述出来了,悬疑就没了。

另外就是特效运用,虽然以前在谈电影缺少信息传递的东西,但这部电影信息传递已经过载,几个危机其实都可以单独做成一部电影,但把这些信息海量传递下去,会让人产生视角疲劳。

意味着这么处理后,电影的实际效果无法获得震撼的效果,事实上很多情节他本可以足够震撼的,但信息传递过载导致了视角疲劳。这让电影展现出来的某些效果事实上更像类似迈克贝的作品。

这会导致很多人就去看过画面火爆忽视了剧情,而且配音也很有问题,一些外交戏出现嘴不对口的问题。

事实上这类戏的处理很像大决战,指挥官跟士兵的双线性叙事,这样处理的戏,其实有很多,远的有苏联电影,好莱坞最漫长的一日,包括独立日等。

由于信息量过载,导致很多戏很匆忙,很赶,显得凌乱。这也是之前评价的,郭导需要克制情绪一样,热情是好事,但信息量太大,不仅是成本问题,还有是否可持续问题。

显然,观众看第一次觉得新鲜,第二次,第三次后就会觉得麻木了,那么优化编排场景,让其展现出来的东西更从容,更有层次这样才会持续性买单。

流浪地球本质是观众的呼吁中出现的产物,在中国算新类型,观众有很多鼓励分在里面,美学框架,剧情不输星际穿越,但展现出的效果,却并没有同类好莱坞科幻片中的成熟。

同样这是一个类似跨界闯入中国影视市场的怪物,同行排斥至极,如果不作相关产业配套,这类电影只会是昙花一现。

中国有很多科幻题材,但是却已经把最知名的拿出来拍了,那些不那么知名的科幻题材,没有那么科幻感的科幻题材还能上吗?这些可能都不是影视从业者能够考虑得到的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