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飞白:俄罗斯帝国晚期病:军队家丁化与蛮族化

作者:熊飞白

2022-05-09 05:34广东资深媒体人,优质国际领域创作者,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

上周,熊叔又通过加列夫老师的眼睛观察了俄军。

加列夫的观点,引起了熊叔的联想,让我发现了俄罗斯军队作为帝国晚期或者衰落时期的通病,只能依靠家丁或者蛮族打仗。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突袭,只能依靠专业的,精锐的空降兵在内的少量部队执行重要任务,所谓一波流攻势,一旦这些精兵被遏制,整个攻势便陷入了停顿。

比如空降兵在基辅地区承担了几乎所有的进攻行动,而那些二线的装甲兵和摩托化步兵只能承担守备以及杀害乌克兰人。

又或者驱动卡德罗夫的车臣军在马里乌波尔,承担残酷的巷战任务。

俄罗斯军队里,也越来越多地出现边疆地区的鞑靼人、高加索人、布里亚特蒙古人。

500

表面上卡德罗夫(右)对普京言听计从,但实际上他无非就是车臣军阀。

这些事实让熊叔看到一种在历史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当帝国进入晚期,力量与人口都在衰落时,越来越依重家丁化的精兵和蛮族军队。

承平日久,穷奢极侈,通常都是一个帝国晚期的社会形态,而大规模土地兼并,农民破产,城市则出现少子化现象。

就如罗马时代晚期,那支纵横四海的罗马军团,随着罗马自由民破产,以及城镇人口萎缩而消失无踪。

于是他们招募更多的蛮族军队,依重像阿波加斯特(法兰克人)、贝利撒留(色雷斯人)这样的蛮族名将。

无独有偶,曾经辉煌的大唐,当他的边境将领只能依重像安禄山这样的蛮族将领后,衰落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500

安禄山这位祖上是粟特人的蛮族将领,发动了一场绵延数十年的大叛乱,直接导致了大唐的衰落。

01

家丁化是军队衰落的象征

如果说这种军队家丁化、蛮族化最突出的,还要属明朝,在他的晚期,明朝军队已经到了无家丁不能战,无蛮族不家丁的地步。

明朝军队,分为军(户)和(募)兵两种,早年,明朝把大片土地划归各省都司,成立卫所,卫所中的军户,三军七种,忙时务农,战时出兵。既能养兵,还能提供百万大军。

但承平日久后,卫所军逐渐腐朽,越来越倾向经济活动,种田、煮盐,当官的兼并土地,加重属下卫军的负担。

卫军们平时又要种地交租,又要给长官免费做工,还要承担一定的军事任务。谁愿意干啊,于是卫所军兵开始逃亡,十不存三,人口流失。

不到百年,卫所制度就崩溃了,明朝开始了募兵,募兵就是发军饷的职业军队。比较著名的职业军队就是戚继光手下的浙兵。

500

戚继光和他的浙军成为了大明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汉人武力。

靠着募兵制,大明尚能保持一定的战力,但在北部边疆,也只能采取守势,无法压制北部边境蛮族入侵。

募兵制还有个大问题,就是粮饷通过将领发放,一旦将领贪污克扣,麾下募兵无论规模还是战斗力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而且,贪污克扣军饷几乎是个人都干,无非多少问题。像万历年间,辽东一个小小的守备周大歧,贪污起来丧心病狂,每军月例4钱银子,他只给4分,两个月贪了200余两。还有一个游击叫郭继川的部下800人,每年侵吞500余两。

这些小例子不过是整个大明军事体系中冰山一角而已,每年朝廷承担了几百万两银子的粮饷,但真正用到军队上的,已经不知道剩下几分之几了。

这些募兵也不傻,钱给不够,还经常受长官的盘剥,过得也不开心,那只能撂挑子不干,军中缺额逐渐增多。

兵力少,战斗力差,怎么办,将领们又开发出新的运营模式,开始招募家丁。

500

家丁获得高额军饷,得到包括战马、盔甲、强弓在内的优良装备,平时熟习武艺,是将领们的精锐武力。

说起家丁,大家可能都有印象,就像唐伯虎点秋香里那种青衣小帽,卖身为奴的人。如果是将领的家奴,通常都是提枪上阵,到头舔血的狠角色。

从嘉靖年开始,家丁在大明的军队中逐渐盛行,家丁就是依附于将领的封建武装,这些家奴很多都跟将领一个姓。

家丁的工资是普通士兵的几倍、十几倍,盔甲、兵器装备精良,战时还能通过抢掠发财,战斗力自然是普通士兵无法望其项背的。

高额的工资、精良的装备,都需要花费大量钱财,将领们通常会将贪污克扣来的银子花在家丁身上,因为这些战斗力强的士兵是他们上阵立功杀敌,甚至保命的主要力量。

像北地一些著名的将领,如李成梁,在巅峰时有8000家丁,这也是支撑他威震辽东的决定性力量。

但精兵通常难以经得起长期战争消耗,这支李家军历经朝鲜壬辰战争,辽东边境战争,人数越来越少。到了万历四十七年,也就是离大明灭亡还有二十来年的时候已经烟消云散了,辽东明军从事失去了与大清争锋的力量。

500

李成梁长子李如松率3000精锐家丁在朝鲜碧蹄馆大战日军,交战不利,李如松部损失惨重,视为李家家丁武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因为养家丁耗资巨大,也就决定了家丁数量不可能多,每个总兵(相当于军区司令)养活两三千,一个副总兵养活千儿八百,参将大几百,依次递减,游击、守备最多也就养个一两百,几十的。

像吴三桂,能成为大明最后依仗的长城,很重要就是因为他有3000名精锐家丁,成为他南征北战,晋身平西王的本钱。

但即使吴三桂这样的一方霸主,巅峰时期也只能维持3000人的队伍。

兵精量少,使得家丁通常只能承担短促突击,冲阵这些短时间高强度的作战,比如边境与蛮族部落的小规模低烈度战斗;一旦陷入大规模动员,以攻城略地位目的的全面战争,数量不足的家丁就吃不消了。

明朝这种家丁军事,是不是与今天的俄罗斯非常相似,因为经济衰退,贪污横行,这个国家已经缺乏力量支撑一支强大的常备军。

500

家丁武力通常都一波流,作战迅猛凌厉,但消耗完不易补充。

特别是这个国家幅员辽阔,没有了实力的里子,还要支撑军事大国的面子,维持上百万现代化的军队无异于痴人说梦。

将经费集中在核武器、空降兵上成为俄罗斯无可奈何的选择。

俄罗斯在过去多年的地区冲突中,只能依重精锐的空降兵,这些吃掉大量军饷和优良装备的部队,可以在乌东、叙利亚、南奥塞梯这些小局部,打出好看的战绩。

但一旦陷入对乌克兰这种全面战争,少量空降兵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基辅、哈尔科夫、马里乌波尔,哪里都有空降兵,但空降兵总共不过6万人。

军队缺钱、士兵没有梦想、将官没有荣誉感,家丁化成为了帝国军队衰落的标志。

500

俄罗斯空降兵能征惯战,可谓当世强兵,奈何人数少啊。

02

军队蛮族化是帝国衰落的标志

如果仅仅是家丁化,那只能说明军队的衰落;当一支国家的军队蛮族化的时候,才是这个国家的末日。

少子化的俄罗斯,正在经历着无兵可招的困境,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俄罗斯如何被迫征召更多老少边穷地区的少数民族(蛮族)入伍。

甚至俄军里还出现了卡德罗夫这样具有半独立性质的车臣军阀。你能想象前苏联那支傲视天下的红军里,有一支听调不听宣的少数民族武装吗?

蛮族化通常是衰落的帝国不可逃脱的宿命,在历史上类似的范例不胜枚举。

唐朝倚重胡人藩镇,引发安史之乱,无论叛乱的安禄山、史思明,还是忠于朝廷平叛的哥舒翰、李光弼,都是胡人,所谓安史之乱,不过是一伙胡人反叛,另一伙胡人去平叛的战争。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无奈之下只能倚重北地蛮族,从而种下了覆亡的种子。

500

北方蛮族历来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雇佣蛮族军队为己用,是中原王朝武备衰落后的惯用手段。

最后一个汉人皇朝的大明,是打着驱除鞑虏的旗号起事的,正儿八经的汉人朝廷。到了末期同样走上了重用蛮族武力的没落之路。

前面讲过,大明晚年常备军力日渐萎缩,各路总兵偏俾,纷纷建立家丁私军,在北方九边重镇,家丁还越来越多地被胡人蛮族充实。

北方九边兵镇,各将领的家丁团征用了许多游牧民族的人马,这种习气至少在嘉靖以前就有了,嘉靖时宣大总督王崇古就说,“各边纳真夷人之降,以冲家丁冲阵之用,行之已久。”

随着时间推移,北边将领的家丁团队中,蛮族已经占了大多数。隆、万两朝曾任蓟辽总督、兵部尚书的谭纶说过,“如处降胡,以戒不虞,各镇将官多招募降夷以充家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说明在隆庆年间,将领们的家丁队伍已经招募了不少降夷。

500

最典型的例子,是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举七大恨反明,攻陷抚顺战役中,明朝上报的死伤名单中有这些名字:

千总教卜代、夷丁吉赖、家丁降夷摆言吾、家丁夷倭位成、家丁可可处、红旗降夷尤抱忠……

汉人中姓教的,姓吉的,姓摆的,恐怕都是极少有的情况,至于那些明确告诉你的夷丁、降夷、夷倭,都明摆着是蛮夷。

这些注明为家丁(夷丁)的阵亡者,全部都是蛮夷名字,并无汉人,里面还有明确是日本人的家丁。由此可见降夷在辽东家丁队伍中的数量和作用占比已超过汉人。

一些边镇大将手下甚至全是蛮族家丁,蓟镇总兵尤继先手下八百家丁就全是降夷,尤继先认为他守卫蓟门全指望夷丁,其他(汉人)不足恃,收养千夷可横行匈奴。

前面所言,吴三桂蓄养的家丁队伍,就全是夷丁,“夷丁突骑数千,尤为雄悍,敌望之则遁。”

500

手下没有一些弓马娴熟,作风剽悍的蛮夷家丁,九边将领是不敢上战场的。

由上可见,明朝后期,北部边镇大小将官的主要军事力量的家丁,吸收了大量各族降夷,甚至随着时间越来越靠近明末,占比越来越大。

以至于天启崇祯间已经出现了家丁队全伍夷丁的情况。可以说北方蛮族已经成为守卫大明北部边境的主要力量。

相比北方用夷丁,南方则用苗兵,也就是西南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武装力量,苗兵运用以整体征调为主。

比如杨应龙之乱、安奢之乱中的水西、永宁二土司兵都曾被大明征用过。奢安之乱的诱因就是征调永宁土司奢崇明两万苗兵赴辽作战,途中酿成兵变。

在明后期,几乎所有大战都有苗兵的身影,在平定宁夏拜之乱时,原贵州巡抚调任陕西巡抚的叶梦熊,就是带着3000苗兵上任的。

壬辰朝鲜之役,四川总兵刘铤也率领5000以苗兵为主的川兵赴朝作战,辽东萨尔浒以及日后的辽东战争中四川苗兵也成为了主力。

西南蛮最著名的就是秦良玉一家了,作为四川石柱土司的夫人,在其夫马千乘死后,秦良玉便担起了家长重担,她忠于大明,为大明江山也算是鞠躬尽瘁了。

500

秦良玉是绝无仅有的封爵的女将,不要被她的汉族名字迷惑,在当时她是妥妥的西南蛮族头人,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石柱土司因出产精兵——白杆兵而名震天下。在平奢安之乱、辽东战争中几乎每役必与,秦良玉的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后阵亡于上述战役中,秦良玉也凭着这份忠勇成为了封侯的一代名将。

除了秦良玉之外,在明晚期,越来越多的蛮族将领凭借战功登上高位,李成梁手下家将李兴、李平出于胡虏,却成为将才,李平更以军功升为副总兵,“无论古来奋于奴隶降虏,及椎埋屠狗之英。即今辽左出塞如李兴、李平胡辈之出自虏中。”

另外如发动宁夏叛乱的拜、援辽总兵祁秉忠、辽东名将满桂、在与李闯作战中颇为活跃的虎大威、猛如虎等都是蒙古人。

明朝晚期,这些来自北方、西南的蛮族,可以依靠战功升到大帅的位置,成为明末大明军事力量的中流砥柱。

对于时常提防蛮夷非我族类的大明,能重用蛮族兵将,更说明了汉人兵将越来越不堪用,蛮族在大明军队中作用日显,地位逐步提高的事实。

重用东夷南蛮,依重蛮族武力,成为大明军事力量萎缩衰落的标志,当这些蛮族兵将越来越活跃于历史舞台时,大明离它的覆亡也没多远了。

从罗马到奥斯曼,从唐朝到大明,古往今来,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当帝国的主体民族无法在军事力量中承担重任,帝国越来越需要辖下蛮族卖命的时候,帝国已经快走到尽头了。

以史为鉴,俄罗斯目前的状态,已经呈现非常明显的军队家丁化与蛮族化倾向,量变是肯定的,但这个过程需要多久完成,那个质变什么时候到来,不妨拭目以待。

END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