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人口流动性小,本质上是熟人社会,适龄男女更容易匹配

【本文来自《缩短教育时间能提高生育率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80年代人口流动性小,本质上是熟人社会,这就使得同龄人的成长经历和工资待遇都差不多,于是首先适龄男女更容易匹配。不管是工会妇联居委会还是七姑八姨二大妈,搜罗搜罗身边单身男女,大部分都知根知底,个人情况也都差不多,很容易就能撮合成,于是结婚率是不愁的(其实那时候工作时长比现在长,最早是一周六天,后来是一周五天一周六天,我上小学时还是大小周轮的);

其次育儿压力比较小。一方面是物质上的,我小时候各种东西基本都是新三年旧三年,虽然各家都是独生子女,但是亲戚朋友之间也有大量资源共享,我的很多书本玩具衣服包括自行车都是别人家孩子长大了淘汰的,我长大了用不上了再轮转给别人家孩子。

另一方面是精力上的,我托儿所的奶奶、幼儿园的阿姨、小学班主任和各科老师的家离我家都不超过一公里,都是熟人、邻居,家长自然放心,同学们也有很多住得近(老师有时候要请家长,怕学生不跟家长说就会找同桌捎话)。一条街上七八个适龄小孩结伴一起玩一起写作业,最多有一个大人(通常是某个小伙伴的奶奶/姥姥,大多是家庭妇女不存在退休不退休)坐旁边盯着就可以了,极大地解放了各家家长。

再有就是那个时候学习压力确实比较小,90年代倒是有各种兴趣班和提高班了,但也不至于卷成现在这样。辅导作业应该也没这么大压力,我印象里家长基本不太需要管学习,小学就帮忙念念听写,看看作业写完没,考完试给卷子签字这些,到初中我就住校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