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独立”不只是经济,更重要的是从原生家庭中「精神独立」

500

  最近后台收到了一则留言,“很高兴终于要过春节了,但一想到回家免不了要和爸妈发生矛盾,我就心累了。每年回家都是如此,待不了几天就想离家出走。KY能给我支支招打破这种局面吗?”

  虽然我们已经独立在外工作生活,有新的生活方式,但人们总是习惯用旧有的、熟悉的模式对待对方。如果你们家庭的固有相处模式是不健康的,重回这样的模式里,必然免不了矛盾和争吵。

  心理学家Minuchin认为,所有让人们感到不舒服的家庭相处模式,本质上都是源于家庭边界的混乱。这会导致家庭成员不再扮演其原有的角色,不承担或过度承担一些责任义务,从而滋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不同家庭的情况会有所不同,KY整理了常见的四种不健康的家庭边界类型,大家可以对照看看自己是哪一种。文章后面也会讲到,面对家庭边界混乱的现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自救。

  四种不健康的家庭边界,

  你是哪一种?

  第一种

  家庭边界过于疏远和强硬

  “当我做出本以为会让ta骄傲的成绩时,ta却总是一副没什么大不了的样子。Ta好像根本不听、或者听不见我说的话。Ta也会问我周末或假期打算怎么安排,但也只是问问,因为不论我回答什么,ta都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替我安排好。”

  在这种行为模式中,父母总是漠视(Dismiss)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在父母这里无法得到重视,孩子的情绪需求也总是被忽视或否定(Streep, 2015)。

  比“漠视”模式更严重的,是一种完全不可触碰的(Unavailable)家庭。

  “从小到大,ta从来不和我有任何言语或肢体上的亲近。在印象中,ta从没亲过我或抱过我,我在一旁嚎啕大哭的时候,ta也可以熟视无睹地做自己的事情。”

  相比于“漠视”,“不可触碰”的父母不仅不在意孩子的感受或想法,ta们对于孩子而言,完全是一种不可亲近的存在。Ta们不会主动表达关心(连问都不问“你饿不饿”或“有什么计划”,也不会提供任何的建议),也不回应孩子表达的需求。

500

  第二种

  家庭边界过于紧密和疏松

  这种家庭边界会产生依赖、争斗,或自我中心类型的家庭。

  a. 依赖(Dependent)型的家庭

  这些父母往往在处理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时都手忙脚乱。有时候,甚至让孩子成为“小大人”(并以此为豪),承担起照顾自己和整个家庭的重任。平日里,ta们就会三不五时地给孩子打电话,向孩子倒苦水。孩子一回家,更是希望孩子能帮忙解决家中遇到的难题或者纷争。

  b. 争斗(Combative)型的家庭

  通常情况下,争斗型的父母并不一定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争强好胜的一面(Streep, 2015)。Ta们只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才会显得强势刻薄。并且对于自己的孩子,父母手中握有道德上的特权(“长幼有序”、“百善孝为先”),因而在比较之中也总要求“取胜”。

  成长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会纳闷明明是一家人,谁优秀都是好事,为何要陷入无休止的比较中。

  c. 自我中心(Self-involved)型的父母

  这样的父母往往倾向于将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属品或自我的延伸(Streep, 2015)。“孩子”是ta们维护自身形象的重要载体,ta们会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以及孩子取得的成绩,因为那关系到自己的形象。

  第三种,

  一方想要单方面侵入另一方的边界

  这种类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控制型家庭。

  父母会给出很多巨细靡遗的建议,也不认可孩子的判断和选择,让孩子感觉自己只有在父母的帮助下才能够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判断。可以说,控制是另一种形式的漠视(Streep, 2015)。

  处在控制型家庭的人常常会有类似这样的心理活动:“不论我做什么,ta都会觉得我的选择或判断是不够好的。Ta希望我一切都按照ta所说的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Ta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所以一旦我违背了ta的意愿,ta就会觉得我不孝顺、没有良心。”

  第四种,也是最难处理的一种——

  家庭边界是不稳定的,会发生不规律的变化

  我们作为孩子永远也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何对待自己的时候会在“好”与“坏”之间不停变换,比如上一秒还在关心自己,下一秒就莫名其妙地大呼小叫。而这种喜怒无常并不与我们自己的行为直接相关,这往往会让我们感到不知所措。

  改善不健康的边界,

  你需要完成与

  原生家庭的精神分离

  家庭治疗大师Minuchin(1974)认为,在一个拥有健康的亲子关系、边界清晰的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之间彼此联结——都对家有一种“归属感”;同时每个成员也都各自分离——都具有“独立性”。

  这样,每个成员才能承担相应的角色与责任,父母也才不会把孩子当做配偶或者对手。

  而这种“分离”,并非指的是一种对家庭成员之间互不关心或者断绝关系,而是互相尊重彼此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与边界(Huxley, 2016)。

  在实现了这种分离之后,人们才能成为一个“依靠自我力量获得价值判断、情感反应与行为模式的独立个体”,而不再只依赖于父母的帮助去理解和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也正是在这个分离的过程中,我们逐渐理解哪些东西是“我”的,哪些是“父母”的,逐渐获得一种“自我感”(sense of self)(Huxley, 2016),我们会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有一个“自己”存在。

  另一方面,只有与原生家庭的分离,才能让个体更好地与家庭之外的其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我们从被父母主宰的孩童,在和父母“分手”的过程中,体会拒绝与妥协、理解与被理解、既不被抛弃也不被吞没、有付出也有索取。我们学会与他人建立一种清晰的、可以联结又相互独立的个人边界(Bell & Bell, 2009)。

  不过,这个分离的过程并不容易。父母或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可能将个体分离的举动看做是一种对家庭的“背叛”,而进行指责和百般阻挠。另外,个体也可能因为害怕“失去”家人的支持,或恐惧独自承担责任和后果而对分离显得犹豫胆怯。

500

  如何做到逐步

  与原生家庭“分离”?

  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来自父母与子女的共同努力。我们分别整理了给到作为孩子和作为父母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作为孩子:

  1. 首先你要承认你属于你自己。

  这件事情看起来容易,要做到却并非易事。有时候我们太容易习以为常,把与原生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分彼此”,看做是一种无法被改变的事实,认为自己只不过是顺应道德伦常。又或者,我们与父母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的依赖共生的关系,我们依赖于父母,而父母又依赖于我们对ta们的依赖(Chen, 2015)。

  (公众号主页回复:自我分化,了解如何成长为拥有健康、弹性亲密关系的高自我分化水平的人。)

  2. 尝试思考和寻找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定义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再过着只是为了赢得ta们的赞许的生活(Purcell, 2016)。当你有把握以这种方式独立地、坚实地站在这个世界上时,这就是最能说服ta们和你实现分离的前提。

  3. 趁着春节假期,你可以尝试建立新的相处与互动模式(Breaking the cycle)。别总是要求父母先做出改变,你也可以尝试主动改变与ta们相处的方式。

  一方面你要有意识地、持续不断地让父母了解不健康关系对彼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你的反思和觉察能力很可能比你的父母高。因此你需要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尽可能以不激烈的方式,向父母真实、诚恳地指出你所认为的家庭关系中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尽可能说明你的感受,和这种不健康关系对你们双方造成的影响。比如在束缚了你的生活的同时可能也束缚了ta们的生活,给双方都带来了负面情绪。

  但你要注意,就事论事、而不是人身攻击你的父母。不要把冲突的解决变成情绪的发泄、不要像ta们攻击你一样攻击ta们,因为那会加深ta们对你的固有印象,而无法带来改变。

  哪些问题对于你来说是侵犯个人边界的,是不可接受的,你需要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绝不动摇。当你想要结束一次对话时,你也应当主动提出,这能让ta们明白自己不能无条件地占有你的时间与关注。

  4. 你还可以尝试给你的父母示范,在家庭关系上更成熟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去表达新的世界给你带来的世界观,而不是沉默、敷衍、逃避。

  5.在与父母分离的过程中,你也需要学会尊重父母的边界。如果你一方面要求、享受着ta们始终把你的需求当作ta们生命的重心,你就也无法要求ta们尊重你的独立性——这不公平。

500

  作为家长:

  1. 你需要了解“分离”对于改善亲子关系的意义,以及对于你与你的孩子作为相互独立的个体的意义。分离不是一种孤立或者抛弃,而是让你们各自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生活。

  2. 了解孩子的生活近况,学会了解而不是指导。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ta虽然会遇到挫折,但ta也已经有能力独自面对挫折、解决问题。

  3. 尊重子女的选择与想法,不再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ta们需要学会自己做出判断,并面对随之而来的结果(无论好坏)。分离不是断绝往来,你也仍会向孩子提供支持与建议。

  但孩子的人生最终的决定权始终在孩子手里,父母无法也无权代劳。因为只有当孩子意识到这一点,ta才能真正开始学会为自己负责,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去负担起自己的家庭、社会责任。

  4. 你也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不仅仅是作为一位父/母亲的,而是作为你个人的生活。不要过度依赖或苛求孩子的关注与情感支持(可以将这种需求的实现分散到自己的伴侣、友人身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重心。不过度参与ta的生活,也不让孩子过度参与自己的生活。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