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场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难题(三)机场数字化的数字鸿沟

文丨李瀚明

首先祝大家冬至快乐。

前几天应韩亚航空的邀请,我和朴老师作为业内专业人士和仁川国际机场公社就机场的数字化工作进行了一些讨论。这对我而言除了是一次练习韩语的机会以外,也让我得以机场数字化中甲方所面临的现实难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数字鸿沟」是我们这次和仁川机场讨论的主要问题。作为国际枢纽机场,仁川机场各方面的数字化都受到「数字鸿沟」问题的制约。正好国内又有朋友问我这方面的问题,也就正好可以写篇文章出来。

所谓「数字鸿沟」就是机场业务流程中的有关人士可能并没有足够的数字能力使用机场的数字化转型并享受其带来的好处。无论是在面向员工的数字化、面向入驻航空公司和商业经营者的数字化,还是在面对旅客的数字化上,都可能出现这个问题——你的旅客可能不习惯新的登机流程,商户可能不习惯新的库存管理或通知系统,航空公司不习惯新的值机行李机制,而员工则不习惯新的数据获取工具……

在数字鸿沟的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多种不同形态、形式的数字鸿沟。实际上,不同层次的机场都有可能遇到数字鸿沟问题,而所遇到问题的形态也有所不同。

我们先从对旅客的系统开始。对客系统的一种典型的数字鸿沟是过分依赖某一种硬件(例如手机)或者软件(如特定APP或小程序)完成在机场内的所有任务。国内之前的“健康码”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对于没有智能手机的人(虽然占比不高)而言确实存在麻烦。我们也可以看到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典型思路——提供一种替代方式(例如将携带身份证,扫“数字哨兵”作为替代方案)。

我们也需要留意的是,有关人士可能并不一定没有所需的软件或者硬件,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不方便使用。想象一个典型的商务人士——当他身在机场中时,很可能正在接打电话或者浏览手机上的报表。这个时候,他是不一定有能力将手机用作机场用途的——例如很难将手机切换到印有登机牌的二维码界面。

因此我们在日本实践值机、行李、安检和登机流程数字化的时候,我们当时优先考虑的是无需客户主动切出界面的NFC(Felica)方案。在NFC的场景下,即使手机是在黑屏状态,也可以和值机、登机终端交互,并交换客户信息。同时,NFC也可以兼容实体信用卡的RFID芯片,因此没有手机的客户也可以使用。

但是如果只做NFC,那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另外一种数字鸿沟——你的客户不一定拥有NFC兼容设备。因此,这个系统最终做成了一个NFC+QR Code二维码的双重系统——NFC负责为那些高端客户提供更快的效率,而QR Code则负责为其它客户提供基础服务即可。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数字鸿沟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在机场数字化上裹足不前。数字鸿沟对应的往往是数字优势——对于一些能够熟练使用数字工具的人而言,数字化技术理论上同时在他们的旅途中节约了机场和他们的时间。例如,假设所有商务旅客都使用 OneID 过闸,那么传统的人手可以用来处理那些不使用 OneID 过闸的旅客,从而使得那些受到数字鸿沟困扰的旅客,同样从数字化中获取好处。

因此,数字化的实施能够提升所有旅客的效率——通过技术更好地服务一部分人,通过空出来的人力更好地服务另一部分人,就达到了我们最后的目的。

点击【李及李】阅读更多相关信息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