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做好防疫

(注:本文原本完成于11月初,后因防疫措施调整怕添乱没发。最近疫情又起,反复想了想,还是发吧。本文仅从防疫的组织实施方法进行考虑,力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约束。)

 

防疫是场持久战,当前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也是最难熬的阶段,加把劲就能赢,松口气就崩溃。

从全社会心理状态看,正处于防疫倦怠期,呈现“三而竭”的状态,无意中构建了一个焦虑情绪场,特别是网上各种负面消息,很容易让个体困境演变成集体性焦虑,进而产生情绪性躺平的诉求,这些诉求经过舆论再次片面放大,虚化为全社会的声音——累了,倦了,爱咋咋地吧,就像《流浪地球》,氦闪说了几百年,一直没来,但日子总得过吧。

应该看到,世界上永远不缺说丧气话的人,也不要奢望每个人能够理性,绝大多数人永远都不可能做到理性。许多人都在说,不该封控,不该一刀切,不该云云,普遍全都在指出问题,却没人说怎样解决问题。坐而论道可不行。

新冠疫情是世界大战级别的人类文明事件,国外人少无能均已绥靖,但国内有14亿人,有深入基层的各级各类组织,有无数具备家国情怀的普通人,我们绝对有资本做好防疫,我们没资格放弃坚守,我们也输不起。

应对传染病是人类文明进入城市化阶段后必须面对的课题,没有新冠也可能还有其他的传染病,必须要有一套长期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机制,就像交通规则一样。

开展防疫,同时涉及无数人、无数环节,绝对是一项超级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整体来看,防控传染病不单单是个医学问题,更是组织科学问题、数学概率问题,不认识到这一点,不可能做好防控。

做好防疫,要像研究作战一样思考,这里尝试提出一些改进的思路和方法。

几点认识

1.关于传染病:从历史看,各种大流行在国外没有一两年就能结束的,绝大多数都要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防止病毒传染的最基本的思路是让传染源尽快远离人群,最有效手段是隔离封控,中国几千年以来处置瘟疫都是这么做的,所以才有中国古代的“大疫不过三年”,隔离封控并没有错。与古代不同是,现代社会城市化率极高,人群高度密集,交流接触频繁,预防传染的难度成倍增加,一旦失控影响极大。病毒传染是有数学概率的,只要在成本可接受的前提下,尽力把发生传染的概率降到最低,病毒传播就可控。

2.关于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奥密克戎传播力极强,但据说毒性减弱。毒性减弱是大好事,能极大降低防疫成本,但不代表病毒已消失、无危害、可假装无视。病毒毒性是否会随变异一直减弱还不确定。以后会不会出现比奥密克戎毒性更强,传播力更强的毒株,不确定但有可能。后遗症的出现概率和严重程度目前说法不一,但从14亿人的角度看,如果后遗症导致很多人几个月不能工作,就应该算作影响重大。假设现在躺平不防控,新冠就算挺过去,以后再来别的什么冠,还能继续硬挺吗?要不要再重新搞封控?

3.关于人:每一个人都是具体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诉求。人是情绪动物,会被情绪影响。正面情绪有助于夺取胜利,负面情绪常走极端,易被操纵。远离危险是人的本能,包括病毒侵袭和责任追究。组织起来的人,战斗力强于单独的人。绝大多数人是看不清形势,拿不出思路的,特别是处于战斗一线的人,让他冲锋陷阵、牺牲奉献都没问题,但如果战斗目标过于宏观,战斗思路过于原则,一线的人很可能冲向反方向。

4.当前的个体诉求: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或家人感染病毒,即使它再不严重,再像感冒。每个人都不希望身边出现病毒,如果出现都会尽量远离。每个人都不想承担过多责任,更不想因承担责任出错而受到处罚。每个人都希望正常工作,哪怕是2021年的状态。每个人对防控的要求可概括为不麻烦、有保障、能挣钱。

5.关于经济:经济的核心在活动,不合理的封控限制活动,阻碍经济发展。恢复经济的首要前提是恢复信心,得有信心去赚钱,有信心去花钱,与管不管控、躺不躺平关系不大。到处传染、频繁发病、胡乱封控的问题不根本解决,不可能真正树立信心,经济也好不了。防疫开支仅靠财政单项支出难以持续。防疫工作危中有机,如果应对的对策和过程,促进了医疗科技、生物技术、信息手段、法治文明的发展,防疫就能带来正反馈,有利于经济。

当前各地的主要问题

1.工作目标有偏差。防控工作重点不能放在不出现阳性上,应该放在降低传染概率上。也就是说,不要怕出阳性,而是重点要把病例造成的传染控制在尽量小的、科学的范围内,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最快的歼灭,同时让更多的人能远离病毒。解决问题的核心,是阻断传播。

2.一线责重权轻。一些地方由于防控举措相对宏观,缺乏实际操作性,同时在社区层面又人少事多能力弱,导致一线责任和权力不匹配。出现紧急情况后常常没人能做主,没人敢拍板。该不该封,能不能放,一直在请示,层层请示,致使决策过程被动拉长,容易出现恶性问题。责重权轻的后果就是,防疫的出发点由解决问题劣化为不出错,丧失掉主观能动性,宁可问题不解决也不能担上责任。

3.防疫形式主义问题突出。比如繁琐的接龙、报告,每个人每天都要给单位、给学校报健康码截图、体温数据、行程数据,一线人员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统计计算上,没有足够的精力应对传染。这些工作有的没有必要,有的完全可以借助信息系统自动统计。还有很多自我安慰型的防疫举措,比如一些场所的座位强制分隔就坐,一些地方追着回乡人员屁股后面喷消毒水等等,完全没意义。再比如,有些学校为了推卸防疫责任,对孩子提出要求,完全以视频会、语音会的形式召开,不敢发通知,耍小聪明以防范追责等等。防疫形式主义的本质是假装负责,实在卸责,以表面的努力忙乱来掩盖问题的真正解决。防疫是不能耍小聪明的。

4.对封控投鼠忌器。实事求是地讲,防止大面积传染最简单最低成本的手段,就是把感染源与人群分开,也就是隔离。但近半年来,受到各方面舆论的影响,一些地方对封控、封城畏首畏尾,即使做了封城,也要换上其他名词,静默静止什么的。传染严重到一定程度,必须要坚决通过封控、封城来解决问题,没有第二条路。解决封控乱象的核心是统一标准,阳性多少人封楼,多少人封小区,多少人封城,到了标准坚决执行,不够标准不能乱封,让被封控的人有心理预期。解决封城恐慌的核心是预做准备,各方面都有预案,封城只封住人员流动,其他按预案最大限度地保持正常。

防疫对策的合理取向:

1.边界外作战。在最大限度保持对外交流通畅的情况下,避免战火进入边界内。把精锐的防疫力量放在边界上驻守和战斗,安排一般性的防疫力量在边界内应对突发情况,让与防疫无关的力量安心从事生产生活。对普通人来说,防疫战在边界外进行,他就无需关心病毒有什么毒性,怎么变异,有没有后遗症,无需担心病毒什么时候来,怎么防御,他只要知道有人在帮着他防范病毒,知道紧急情况下怎样做好准备,好好上班,好好生活就够了。什么时候国家宣布新冠防疫期结束,大家就无缝恢复到2019年前的状态即可。对外严防不等于停止对外交流,对外严防只防病毒对内输入,开展人员交流、物资交流只要尽力把输入病毒的概率降到最低即可。

2.全国一盘棋。就是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对策标准要尽量一致,这样才能统一行动步调、合理调配资源、防止发生内耗。打赢防疫持久战,对于全国来说,是一个整体问题,如果分散到各个省市区县,甚至要求个人自我应对,就会变成无数个具体问题。比如,如果每个地区各自为战,地区与地区之间就会互相防备、以邻为壑,你的通行码我不认,你的人来了我不让进等等。当一个整体问题变成无数个具体问题后,这就是熵增,熵增就会无序,无序难以稳定,不稳定就会事事处处都有漏洞。搞封控对于全社会来说是少数人受限,多数人自由,全放开则是将压力传导到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受限,每个人都不自由。

3.简捷无感。简捷就是各项举措要尽力做到简单、快速,尽力减少环节,提高效率,能用一个动作完成的绝不增加其他动作,能3秒内完成的绝不拖到5秒。比如核酸检测,北京要先扫身份证再做,有的地方是自己用手机确认身份换二维码,扫码做核酸。在这个动作上,北京的核酸点就要增加一个人力和相应的成本,拖延了时间,不够简捷。再比如,进入各种场所扫二维码,操作和等待系统响应至少15秒,如果改为刷NFC可能1秒就解决了。无感就是不麻烦。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如果一项举措比较麻烦,人就会通过糊弄或欺骗的方式应对。无感的最高水平就是要做到让人感觉像没有开展防疫一样,跟疫情前的状态无缝切换。比如,好多公司和单位每天要求报健康情况、到岗情况,如果换成信息系统数据自动读取,对于员工和统计人员来说就都不需要再麻烦了,这就是无感。

4.合理区分。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区域、人群、状态的传染概率,采取不同的防疫标准,增强防疫对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抓大放小,对症下药。比如,区域可分为共存区、隔离区、开放区(后文介绍),应对疫情的举措可分为ABC级等等。比如对小县城,人员流动少,应对疫情就可以采取快封快解,但对大城市则需其他精准有效手段。

5.低成本。不能什么都免费,免费的是最贵的,不可持续,免费的对象也不珍惜。要充分运用各类经济手段、金融手段,让国家、单位集体、个人分层承担相应的防疫成本,国家通过补贴的形式减轻个人防疫支出压力。

6.可预期。防疫举措、特别是强制性举措要能够让人知道结果,以便增强信心。比如,感染了知道谁会来对接负责自己,知道隔离去哪里,知道大概几天能回来。封控了知道自己小区出现多少病例,自己该做什么,紧急情况找谁,达到什么标准就会解封等等。比如,开餐厅的,知道封控了什么时候能结束,中间遇到问题找哪个具体人等等。可预期与做信息公开不完全一致,可预期是点对点、端对端的公开与承诺,让人可信赖、可托付。

具体对策包括八个方面:

一、分区分类管理

分区管理的本质是把医院传染科的防控措施扩大和移植。

1.共存区:作为对外交流的通道,也是入境、回国的缓冲区,进区自由,出境自由,出区入境严管。共存区相当于病毒的敌占区,投入最精锐的防疫力量,实行最严格的防疫管理,做最坚决的防疫斗争,确保病毒不向内扩散。共存区可在边境城市、机场港口以及大城市相对偏远的区域固定设置,也可根据承办国际活动的需要临时设置。共存区面积应相对较大,内部要包含医院、公园、酒店、写字楼、会议场所等各类设施。如果完全不限入境,主要大城市所建的共存区,需要有容纳几万人的规模。可参考北京冬奥会的模式,共存区内行动自由,满足工作生活需求,只要不入境,就与放开一致。共存区的防疫要坚持最高标准,比如每日核酸、佩戴N95口罩、出现阳性自我隔离等。共存区的医疗保障力量实行定期轮换。具体来说,比如,国内人员需要跟境外人员进行短暂会晤或办公,双方可以不受隔离时间的限制,直接进入共存区进行,结束后,境外人员可直接出境,境内人员则根据核酸连续阴性的天数,完成隔离后再入境。再比如,从国外回国的人员,可先在共存区停留,自由生活数日,如果共存区期间能保持连续核酸阴性10天,返境隔离就只要求4天即可,入境后再跟踪若干天。国内需要出境的人员,无限制,从共存区直接出境就可以。

2.隔离区:相当于“气闸仓”,阳性病例和准备从共存区入境返境的人员均在此隔离。隔离区主要是宾馆和医院,与现行防疫举措一致。隔离天数按照国家规定,与共存区连续核酸阴性天数相减计算,但要依据病毒潜伏期实际,强制停留不少于若干天。

共存区和隔离区可以构成全国的病毒防御屏障,同时保持了对外交流的灵活性,守住这道屏障,病毒蔓延至境内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在境内出现病毒将成为偶发事件,最大程度地减轻各地防疫的难度和压力。

3.开放区:就是国土内的大多数地方,属于“解放区”。解放区要大力发展生产,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工作生活秩序,同时对疫情保持高度戒备。

4.应急防疫区:在开放区内,针对偶发出现的病例随时设置,其中包含小的隔离封控区。应急防疫区与共存区防疫要求一样严格,也投入精锐力量进行应对,不同的是,阳性病例必须转到附近的隔离区,切断传染源,控制传染范围。应急防疫区划设的范围要根据病毒传播特征进行确定,不宜过小。出现阳性病例的地点附近实行相对严格的隔离控制。在应急防疫区内对病毒传染围而歼之,集中力量打好歼灭战,尽快恢复为开放区。

5.对场所分类管理:目的是根据传染概率的实际,对开放区内的各类场所采取不同的防疫要求,设置若干层级,做到抓大放小,防止耗尽防疫资源。比如,小公园等户外场所,流动不太密集的居住区等设为A级,传染概率小,可以不用戴口罩,不要求核酸时间,出入登记即可;比如,办公楼、写字楼,人员相对密集但人员来源相对固定的设为B级,要求戴口罩,48小时核酸;商场、影院、餐馆、公交、车站等人员流动大、来源广,暴露风险大的设为C级,必须N95口罩,24小时核酸;具体设置几类怎么防疫按照病毒传播规律、每日流动人次、来源复杂程度、场所通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科学确定。

6.管道:指各类交通工具,这是容易造成病毒跨区传播的关键途径,必须严格管理。要始终尽力确保管道内部的清洁,同时按照上线严管,下线跟踪的方式管理。比如坐火车,进站严查N95口罩,12小时核酸,到达出站后不再限制,而是要求连续3日上报核酸或抗原结果即可。自驾车、长途运输也要参照管道管理。

7.通行信用:自由通行的基础是没有顾虑。健康宝、行程码以及各地的场所码等本身是一种信用凭证,确保自由通行的凭证。为什么河南的健康码到安徽常常不太好使,就是因为“地方粮票”不通用,各地互不相信。要想全国通行,必须用“全国粮票”,以国家信用为自由通行背书。信用是否可信,不应该只取决于某个人来自哪个地方或者核酸的时间,而应该取决于这个人存在多大的病毒传播概率,或者说他与病毒接近程度的概率。比如,一个人,始终都独自在家,十年不出门,十年没做过核酸,那么他第一次出门也应该是畅通的。再比如,这个人有家人,他不动,但他的家人近期一直出入各类人流密集的场所,这个人出门就有一定的风险。同样,这个人虽然不动,但他家单元楼有了阳性,那他出行的传播风险就变高了。因此,有必要对个人赋予信用值,研究建立一套合理的数学模型,通过手机每天采集具体人的活动地点、接触范围、核酸时长与结果、周边风险阈值等情况,运用大数据计算出当天的信用值,通过手机app反馈为红码绿码。各地和各场所设置卡口,依据信用值生成的通行码放行,信用值高的哪里都可以去,信用值不高,有些场所就进不去,有些地区就不能旅游;信用值不管多低,只要没阳性,就还存在能去的地方,比如小公园。信用值低的时候,通过检测可以提升信用值。当然,以上数据都通过手机和服务器在后台计算生成,数据保密,本人和场所门卫不需要知道信用值的具体数值是多少,只要知道这个时间和地点,他是红码还是绿码,红码不能进,尽快做检测就能转为绿码。

8.卡口:继续延续当前各类场所的扫码方式,在各场所设置卡口。卡口负责检查通行信用,同时记录进入的人流情况为通行信用的数学模型提供基础数据。此处的通行信用根据个人信用值、该场所信用值限定额,在手机后台比对,显示红码绿码,决定是否放行。门卫只负责检查通行人是否按场所防疫要求做好相应防护即可。比如,对于居民小区来说,居民回家基本上一直就是绿码,而外卖员进入则根据外卖员的信用情况决定能否进入,如果进入必须戴N95口罩等。

9.隔离地点:要立法明确密接、次密接可以居家隔离,阳性必须离家隔离,确保迅速切断传染源。隔离地点是对方舱的拓展,要多样化、可选择。隔离地点或方舱本质上是留观区,不提供治疗,但要有常规检测手段、常备药物、紧急转运车辆和适量医生。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的不怎么赚钱的宾馆,如果产权方、运营方同意,通过改造可满足防疫要求并远离居民区,则开设为隔离宾馆,按隔离区防疫规则执行。每个城市均可开设若干隔离宾馆,实施补贴限价并区分若干价格等次,供市民选择,自费隔离;现行改造的方舱也可少量保留,供免费隔离。隔离地点由各地指挥中枢提前公示,公示价格等次、住宿条件、餐食标准等,由市民提前通过防疫app(下文介绍)自行登记明确,如果本人感染阳性,意愿中的第一隔离点是哪里,第二隔离点是哪里,以便合理统筹安排。除隔离宾馆外,还要确定一批预备隔离地点,如果疫情严重,则由指挥中枢发布命令,按战时征用的方式启动使用。

二、组织指挥体系

要打胜仗必须有好的组织指挥体系。一个好的组织指挥体系,需要三个关键。一要有战略清晰、目标明确、具有权威性的指挥中枢,二要有职责明确、作战坚决、主观能动的作战力量,三要层级简约,扁平指挥,防止打乱仗。

其中,对于职责的明确,一是要让组织体系里的每个人有责任,有责任才能有落实。二是要让每个人承担有限责任,责任有限才能不累,不累才可持续。三是对承担责任的人,所承担的责任做到明确不含糊,让承担责任的人不怕事,敢做事。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什么不能做。四是要让每个有责任的人有自主权,在权限范围内能够快速做主不迟疑,防止拖延导致恶化,一旦出现问题不会被无故追责。

1.指挥中枢。减少层级,只在全国、省、市三个层面设立指挥中枢,全权负责辖区内的防疫作战,将作战任务分解给各相应部门,各部门依照指挥中枢的要求完成相关防疫工作,对指挥中枢负责。真实作战中,军医是救治伤员的,显然不能让军医指挥作战。同样道理,在防疫中,医生专家可以作参谋,但不要指望他们能指挥,因为他们的特长是治疗个体,统筹组织指挥整体往往不够专业。要避免采取联席会议、工作专班等形式代替指挥中枢,因为联席会议常常是各部门联合,牵头部门缺乏指挥其他部门的权威性,而工作专班常常是各单位不太重要的人员参加,推动作战命令落实的能力不足。指挥中枢要经常总结各地基层的防疫经验,凡是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对正常工作干扰的好做法,就要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参照改进。

2.常备力量。以县级为单位,立足各地区人口规模和流动性特点,集中优秀的医疗力量组建规模合理的专门全职队伍,作为应急处突和快速反应部队,接受指挥中枢指挥,随时应对各类突发疫情。除此之外的医疗力量,尽快恢复正常工作。

3.预备队。以每家医院为单位,组建应对疫情的预备队。每家医院精选一部分年富力强的人员,自行做好组织和分工,平时正常工作之余多开展应急演练,预做准备。由于人员平时相互熟悉,又有直接管理隶属关系,便于有效配合,最大限度发挥战斗力。常备力量不足以应对疫情时,从就近的非重点医院开始,一支一支的逐个派出预备队支援,把专业力量统筹运用好。对外地的医疗支援只派出预备队。

4.民兵。把单位、企业和居民区的防疫办、防疫组从统计数据、上传下达等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工作任务改为应急处置、开展消杀、物资运送,平时加强演练,疫情发生时为专业力量做好辅助工作。

5.骨干。通过防疫骨干带居民小组的形式,发动群众做好自我防疫、自我管理和守望互助。正常情况下,每个居住区都有党员,没有党员也肯定有年轻且富有责任心的人,这些人可作为骨干。在疫情发生时,主要是隔离时,党员也隔离在家。这时可发挥党员的作用,让党员承担起居住地附近各位邻居的防疫组织工作,主要是完成统计报送、反映诉求、分发物资、提出建议等工作。这些党员与临近居民即使不认识也低头不见抬头见,有熟人优势,开展工作亲和力强,居民也碍于熟识不易发生争执,比社区人员作用大。同时党员与居民组成小组,形成了共进退的利益共同体,更有利于推动各类问题的解决。党员骨干力量在进入封控管理阶段后,要突破组织体系限制,不管什么单位什么层级,只要封控在小区,是党员,就有时间有责任承担相应工作。要实行分层分组,比如,每相邻10户成立一个小组由一名党员负责,每若干个小组或楼栋单元一名党员负责,每个小区再设若干名党员,分别做统计专员、就医专员、物资专员等各方面工作,在此基础上,每个居委会或社区再安排一名专门人员与小区负责党员对接,共同完成工作。要防止一个党员负责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因为负责的太多干不过来就相当于没法负责。疫情未发生时,这些骨干正常工作之余,要提前开展几次演练,确保疫情发生时能迅速投入工作。根据各地财力情况,可对这些骨干中的志愿者(也可扩大到党员)在封控期间的工作给予少量补贴。

6.居委会和物业。把居委会和物业从管控工作中解放出来,这不是他们的职责,也不合理合法。居委会重点做好统筹和保障工作,物业重点做好服务工作,主要是协调解决防疫、生活等日常需求,处理就医用药等紧急情况,开展日常消杀、防疫物资病例情况的统计报告工作等,把居委会、物业与封控居民放到一条战线上,防止产生对立。

那么,如何把居委会和物业从管控工作中解放出来?

就是要在管控的过程中,变事前预防为事后执法。

现实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守法守规则的,对于极少数不守规则的人,不管采取什么管控方式,都会想方设法钻空子,除非钻空子的后果让其难以承受。那么就应该放松对绝大多数人的管控,强化对极少数人的威慑,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成本。

一旦某地发生疫情,第一步由一定级别的政府宣布在某小区、某居民区设置应急防疫区,某些楼栋单元设置隔离区。第二步收紧封控区的卡口管理,不管进出,只管出区是否扫码,以便留下出区人的身份。正常来说,一旦宣布封控后,其中的居民通行的信用值会降低,很多地方他就不容易去了。第三步,出封控区的人员,如未引发疫情扩散,一般不追究,但保持随时追究的权力。如果造成疫情扩散,则根据扩散情况、传染人数等分级进行罚款(需地方人大提前立法),且本人产生的治疗费用由个人承担。罚款要罚到肉疼,起到足够的威慑作用。罚款可参考交警贴罚单的形式,并允许行政复议,若干日内不缴罚款,则通行信用一直保持红码,导致哪里也去不了。若一直不缴,处罚就逐步升级,增加滞纳金比例,直到拘留等。如果出区逃避扫码,则处罚加倍。为出区在卡口因扫码发生争执的,按正常报警处理即可。

三、侦察通联情报

侦察通联情报要解决的问题是:尽量早、尽量准确地知道谁被感染了,知道他在哪里,去过哪里,接触过谁。最快速度地调动防疫力量予以应对。

1.侦察力量:抗原检测、核酸检测、验血等都是能够尽早发现病毒感染的侦察力量,要立足不同方式的特点,统筹予以运用。

抗原检测准确率不高但易于操作,要作为概略瞄准的工具。要动员全体家庭常备不少于若干天的抗原检材,作为战场预置。出现疫情后,如果身处隔离区,不要每天安排上门或下楼做核酸,开始三天只安排各家庭自主抗原检测,结果向社区骨干或党员逐日报告,出现发烧或抗原阳性再上门核酸,做后续处置,可以极大节省防疫力量和资源。

核酸检测可以作为相对精确瞄准的工具,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采样不准,很多采样员要么培训不够,手法不专业,要么因采样量过大开始糊弄,要么怕顾客埋怨生气不敢真采,致使采样时常常只擦舌头;二是大规模检测时,样本量太大导致有些小公司检验不过来,进而没有全检测,随便填个阳性阴性糊弄;三是常态化核酸利益太多,检测公司容易产生造假冲动。四是大规模核酸容易造成人群聚集,增大传染概率。五是大规模核酸全部免费,财政压力太大。

常态化核酸是确保病毒传染早发现的重要工具,必须用好用出效果。常态化核酸要把流动性大的人作为重点。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是实行采检分离。让核酸检测机构专心做检测,专心提高检测的准确率和速度,不要再考虑招募采样员、铺设采样点等不重要的事情。同时,对采样工作进行分散。机关单位、工厂企业一般都有医务室和医务人员,没有或不够要再招募,把这些人使用起来,送到医院进行一段专门培训,学会采样的标准、流程和操作,负责本单位的采样工作,并负责将本单位样本运送至检测机构。由于采样人员是本单位人员,采样数量有限,与员工相互熟悉也相对固定,做核酸时候员工对不适感的容忍度就更好,同时由于采样人员要对本单位的防疫负责,做核酸也更专心和认真,能够真正实现风险共担、责任压实。单位内部人员过多时,可以再自行分时分区分类分段分组开展检测,防止聚集、减轻任务量。要要求大型写字楼、商场等部位的业主单位招募核酸采样员,负责本部位内部人员的核酸采样工作。剩下的小企业的、不上班的、退休的人员,数量就相对少了,再在各小区、街道、村庄由政府安排相对固定的采样点、采样员,可安排在附近的社区医疗中心或直接设置在小区或村庄内,分时分批分组检测,最大限度防止多来源聚集,相关人员根据需要自行决定检测频次。采样人员的成本分散到各类机构,可进一步降低核酸检测的整体成本。

二是实行分段留验。在符合科学、成本最优的前提下,将现行核酸检测试管设计为两段式,采样后,试剂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检测机构负责检测,一部分作为留验样本。由疾控部门采取随机抽选、飞行检查的方式,委托医疗机构对留验样本进行检测,并与检测机构通报结果进行比对。检测机构的结果如果连续若干次(如3次)出错的要停业整改,再出现若干次(如累计5次)要吊销执照。

三是加强企业管理。打仗不能全用雇佣兵,因为雇佣兵只认钱,会拉大作战成本。要增加有权威有信用的力量对核酸检测企业进行制约,包括技术监管和经营监管两个方面。技术监管方面,比如,将核酸企业与各个三甲医院对接,由医院检测专业科室承担技术检测的核查,负责企业检测标准、检测流程、检测人员的合规性认定,定时向指挥中枢报告核酸企业存在的技术问题。经营监管方面,要由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专人专班专责严管,不断抽查,向本地指挥中枢负责。要对依据检测机构的人员设备实际,设定每日检测量上限,防止检测量过大导致的被动造假。要限制检测机构规模。比如,同一机构或同一股东及三代近亲属开设的检测机构,在同一城市不得超过三家,在全国不得超过五家,检测机构法人必须有相关专业经历等。对于规模已经做大的要合理调整拆分,当然这中间涉及很多利益纠葛,但与全国防疫大局相比,这些矛盾是必须解决的。要采取措施鼓励企业提高检测速度和准确度,降低检测价格,在人员流动密集区如车站、机场、演出场所等,开设单人单管2-4小时甚至更快的核酸检测点,开放给检测企业经营,让企业有利润可追求。

四是优化频度频次。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时段,实行不同的检测频次,并区分集中和自愿两种类型。集中的要有强制性,由各类组织和机构负责,主要包括:外卖员、长途司机出租司机、商场餐厅影院医院等流动性大、接触人员多、传播概率高的人员,必须每日核酸;各类单位和工作地点固定,但人员密集的,可结合疫情紧张程度按照本地指挥中枢统一部署,采取隔天、隔三天、甚至隔周的方式做核酸。除非疫情严重到一定程度,否则不再组织全员核酸。需要出差跨城市流动的,采取自费或单位企业报销方式,以单管或快速核酸作为补充。自愿的采取免费自费相结合的方式,由各地指挥中枢依据疫情严峻程度,每隔三天、一周或半月组织免费核酸;其他时间需要检测则全部自费,依靠通行信用倒逼,如果要进严控场所就自费做检测,如果哪都不去,或者所在乡村社区人员流动很少,通行信用没变红码,一直不做也不强制。

五是实行支出分担。通过整体调控,尽力降低核酸检测价格。不论单检还是混检,区分国家、省、市三个层面对每管进行适度补贴,经济条件好就可以多补贴,补贴标准可每年调整。其余核酸费用采取单位和个人相结合的方式,强制每日核酸的由单位企业承担,其他的则可由单位企业视情进行补贴。对自费人员,核酸检测企业可开发团购包、年卡等形式,给予相应折扣。对低保人员、失业人员、贫困人员等进行检测费用全额补贴兜底。

2.通联系统

打胜仗最关键的是要有上下联通、细致准确、传递迅捷的通信指挥系统,能快速汇集敌情我情,快速下达作战指令,快速分配作战任务、快速检验任务落实。做好防疫也一样。要用好我们国家的信息技术优势和软件人才优势,立足现有系统、统一数据接口,尽快推动建立一套覆盖每个人、每个单位、每个环节的全国性防疫信息系统,新冠期间可以用,新冠没了,再来其他什么烈性传染病也可以用。

理想状况是:没有病例的时候,个人的抗原核酸时间与结果、疫苗情况、是否阳性、是否密接等各类需要日常统计的情况,经本人授权可自动归集到单位企业的防疫小组、孩子学校等需要每日报告数据的地方,个人不用每日再填报,各级防疫组织也不用再统计,一切交给系统自动计算统计汇总。

病毒检测发现阳性后,检测机构通过终端上报系统,系统自动将疫情信息分发。一是以通知形式发给阳性本人,并显示相应任务清单,让本人知道该做哪些准备工作,跟谁对接,下一步会去哪等等;二是系统自动从过去若干日(如7日)的场所卡口打卡记录数据中抓取阳性病例的行程地点和起止时间,提交本人确认后,反馈给流调机构。三是信息自动反馈给指挥中枢,指挥中枢决策后划定应急防疫区,并发出密接预警。四是将信息发给阳性本人所在的单位企业,便于统计密接,提前做好防范。五是指挥中枢的预警信息发出后,应急防疫区的卡口通行信用限额自动提高,限制区外人员进入,同时以信息广播方式发给所有人手机app终端,终端自动将阳性病例的行程与本人行程比对,出现交叉则对本人进行密接预警,要求本人向流调部门备案。等等。

具体来讲:

一要从全国统一的视角来谋划设计。病毒是无孔不入,不分地域的,防控病毒不从全国的角度来考虑,必然会造成各地防疫举措的互相掣肘。建设信息化的通联系统必须要从全国的层面统一数据类型、统一接口标准、统一流程逻辑、统一任务功能,确保各类防疫信息和防疫需求的数据快速通畅的流动,及时做出反馈。当前各地均已建设健康宝等各类防疫专用的系统,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各自的利益团体,要靠国家力量化解利益冲突,统一步调行动。

二要确保信息绝对安全。防疫信息数据涉及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必须采取有效机制确保安全。在常规的网络数据安全防范措施的基础上,要建立分级分类限期擦除制度,根据不同数据的情况,设定保存期限,到期必须删除。比如,涉及个人行程地点的记录,超过流调追溯的时限,如15天,就自动从系统中删除。建立“一支笔”审批制度,开展疾控工作过程中,要专人全责负责审批。未经审批任何人没有浏览使用数据的权限。审批人根据防疫需要,逐次为使用人开放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人群的使用权限。建立使用留痕制度,开展流调的工作人员,谁,什么时候,看了哪些数据,做了哪些操作,都要留痕记录,防止数据外泄。建立水印标注制度,浏览涉及他人或人群敏感信息的,显示屏要同步显示使用人的账号和时间,防止截屏录屏。数据使用过程中,要建立相关校验制度,防止造假。比如,各类通行码。

三是个人端功能。个人是一切防疫数据的来源,也是一切诉求的起点,要以手机为基础,按照简便易懂、功能完备、通用性强的方式来设计一种app。包括:

通行信用:只显示红绿码,最好能一键启动,或以NFC形式检验。可每日第一次使用前进行动态人脸识别,以防造假。

个性化通知功能:与新闻不同,只是推送与使用人本人相关的通知,比如本人所在单位和居住地的疫情情况,需要做的防疫举措等。通知要尽量简洁、条目化,让人一看就懂,知道做什么,防止谈意义、上价值、说套话。

任务书功能:遇到紧急情况,则推送相应任务书,能明确告诉使用者在当前情况下需要一步步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找谁联系解决问题。

统计报送功能:涉及疫情的各种个人信息,可由个人填报校核并分对象报送,以便后台统计汇总。相关信息能够自动生成的就尽量不麻烦个人。

群组交流功能:类似微信,为居民小组、工作小组、学校班级等开展工作、交流沟通、开展动员等提供平台。

其他功能:包括确定隔离宾馆、购买出差保险(后文介绍)等。

四是组织端功能:针对流调部门、街道社区、企业单位防疫组、学校等不同需求,设计不同功能、不同数据使用权限的软件接口。

五是指挥中枢功能:形成全面的数据归集和直观化展示,为指挥中枢做出决策提供支撑。

通联系统要结合疫情防控举措发展完善的实际,不断迭代,不断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四、建立预案预置

要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疫情问题,提前制定预案,并结合实际不断完善预案、统一预案。如果出现问题,早就有一万条预案准备好了,肯定就不会恐慌,不会忙乱。

预案的重点在一线,核心是定人定位定物定责。比如,某小区封控后,要具体到谁负责总协调,谁负责组织检测、谁负责运送物资,什么时候开始核酸、生病吃药找谁从哪里来,紧急情况从哪里派车送到哪个医院等等。

预置则是针对紧急情况,提前做好的物资准备。主要落实到各居民小区和村庄等。要引入基数概念,比如核算出每1000人封闭期间需要的物资总数作为基数,包括各类药品要多少、吃饭吃菜要多少、防疫检材要多少、紧急用车要多少等,再结合不同小区的人数情况,明确紧急情况下的物资预置基数,比如大的小区要10个基数,小的2个基数等。

比如,对于居民家庭,要发布统一的预置清单,号召居民提前做好封控期间的物资预置,包括抗原自测、食物、药品,以及个性化的物资,婴儿用品等;一旦开始封控,预置物资要能保证三天或五天无人上门,自己能够生活。封控前三天内,一般靠居民自我隔离,防疫力量先不介入,如果出现发烧、生病等情况再安排相应力量介入,阳性转出隔离,最大限度节约防疫资源。

比如,针对封闭时的急病就医情况,可在小区内提前约定好若干辆私家车作为预置,做好传染防护,预备若干急救设备,发放通行证,确定对接医院。一旦开始封闭,如果家属同意,就不要再等救护车了,直接用私家车送走更快。

五、加强科技攻关

1.增强医疗科研的组织性。加强对现有疫苗、药物、医疗手段、防疫器材等科研的统筹调度。重点的、紧迫的问题要整合研究力量,集中精力快速攻关,防止各自为战,重复研究。比如,对于新冠后遗症的研究。可以利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优势,在海岛西部经济偏弱的地方建设“新冠后遗症国际康复中心”,吸引全世界的专家来工作,初期可以对各国有新冠后遗症的人免费治疗,总结经验、加强探索、打造品牌,把后遗症问题尽力搞清楚,到底会不会攻击神经系统,到底影响哪些人群等等都弄明白。这种东西投资可能比较大,甚至可能没效果,但对一个大的国家来说,万一要是真有后遗症,可以防止临时抓瞎,属于风险投资,可尝试,不亏本。

2.围绕提升居家便利性开展研究。目标就是减少居家与不居家的差异,随时可无差别转换。

对于居家办公:一是要针对不同单位企业的需求开展调研,梳理出重点问题,反馈给各类软件企业,推动完善迭代,提升便利性和一致性。可推动企业针对不同的大型用户推出定制版居家办公软件。二是要针对不同保密需求,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出台相应的VPN等网络软件的保密标准和设计规则,为各类单位、企业开展居家办公消除保密顾虑。三是对机关、事业单位等公有机构居家办公成效开展评比评定,倒逼提升居家办公的质量水平。

对于互联网问诊:尽量全国统一接口和功能,建立独立的软件系统,减少对各类商业软件的依附。对各级医疗机构明确开展互联网问诊的人员和规则,尽力实现24小时可挂号可接待。实行价格调控,加大不同医院、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的互联网问诊费用差距,尽力减少扎堆挂号专家和跨区域互联网问诊的问题。

对于网络上课:尽量实行与学校上课不同的课表,缩短单节上课时间,帮助孩子缓解视力疲劳;同时增加每日课程数量,要求真人上课答疑时间不少于全天的80%,防止居家上课变为只上半天,或播放录像视频。

3.推广有效的土办法。地道战、地雷战都是土办法,但确实有效。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智慧也是在炮火中产生的,在防疫过程中,如果创造了简单、有效、成本低的好办法,经过实践确实管用的,一定要大力推广。这些土办法可能只是解决某个小问题,也可能跟有些“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不一致,不要怕,不要管中医西医、科学不科学,只要管用,就应该推广。比如,塑料袋装水封下水口的做法,再比如,感染期间嗓子疼,如果揪脖子能缓解,也可以推广。比如鼓励研究创造封闭场所快速通风换气杀毒的设备,电梯快速消毒器材等。

六、经济手段

1.减少财政支出。财政经费要尽量花在必要的地方,防止无意义支出。比如,全员免费核酸,疫情不严重到一定程度,不要轻易组织。财政支出要多做催化剂、药引子,以小的支出撬动大的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循环。

一是要多做补贴。前文说过一些,主要是通过补贴,引导防疫消费,缓解个人防疫支出,对弱势群体全额兜底。比如疫苗,前三针免费,第四针开始收费并补贴。

二是要建立防疫保险制度。包括:

全民新冠保险:由国有保险公司承保,分省建立资金池,不以盈利为目的,少量收费、大力鼓励参与、专项审计,每年续保。以省级为单位核酸出合适的投保价格,个人缴费,可单位补贴或集体参保,低保人员由政府负担。如果保险年内个人在居住地确诊,则帮助支付一定比例的用药、隔离住宿费用,重症以上治疗费全额负责。

出差防疫保险:可由各类商业保险公司承保,自愿投保,按次投保,用于出差旅游,如在外地确诊,产生的相关费用按比例报销。

也可探索开展其他类别的保险制度,但所有保险制度在国家宣布疫情结束全面放开后第二年不再续保。

2.拯救服务业。面对疫情,制造业组织程度高,农业人员流动小,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服务业。而影响服务业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稳定性和信心。因此,不管是否放开,不管采取什么样的防疫手段,都要着力维护稳定和信心。比如,一个人面对一个可出可不出的差,如果到目的地有可能感染,或者返回有可能被隔离,再或者返回后孩子有可能无法正常上学,那么他就不会去出这个差,进而目的地的交通、餐饮等行业就挣不到这份钱。再比如,一个餐馆或电影院,今天开了,明天因为防疫不开了,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开,缺少稳定性和预期,那这个餐馆就开不下去。

面对疫情,虽然放开可以增加流动性,但本质上却增强了不稳定性,营造了感染恐慌,经济不可能好,流动也没有意义,只会增加麻烦。

不稳定还可能造成疫后通胀。比如,开餐馆,封控期间房租等不会减免,等解封后,老板肯定要通过涨价弥补损失。封控后,很多行业都会这么干,同时大家的收入又减少了,必然会产生通胀。仅看北京,近两年经过若干次封控,餐厅人均消费就涨了很多。涨价后,去餐厅消费的人也必然减少,餐厅就活不下去了。

服务业是优化社会分配、降低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制定防疫举措,必须要维护服务业的稳定和信心。

要建立服务业快速复工的响应机制,让服务业因疫情受到的影响达到最小。比如,要员工和顾客分组分区,最大限度减小传染概率;要实施2小时快速消杀等。

对于旅游业,要缩小每个旅游团规模,做到每团一车,每日核酸,每团独立就餐、参观、活动等;对于电影院则无需再分隔就坐,只要完善通风消杀设备,佩戴N95口罩,坚持每场消杀即可。

七、政治工作

通过有效动员凝聚最大共识,是打胜仗的必要条件。

1.丰富疫情报道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转发感染数据、播放新闻发布会的浅层次。要多讲普通人的故事,普通人自我防护的做法,各地防疫工作人员的一日工作,大家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存在的困难等。要让权威专家介绍具体化的方法,比如如何准备药品,如何应对各类情况等,不能随便找个所谓的专家就上新闻上电视。特别要对专家的背景做好调查,防止成为某种经济利益的代言人。至于国外的新闻,适量即可,与我们国家没啥可比性。

2.严防舆论出现混乱。紧急情况下最容易出现谣言,同时,一些媒介只说部分事实比谣言危害更大。这类谣言或言论多了,容易造成社会舆论的混乱,难以形成共识,让大家不知所措。要在开设医护人员专业讨论空间的基础上,从严约束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特别是企业运用自媒体发布涉疫观点,防止倾向化或不负责任的观点给公众造成不合理预期或误导舆论甚至影响决策。医务人员接受采访、在自媒体撰文发声必须经过本人所在医疗机构批准(商业机构需经当地指挥中枢批准),同时要在自媒体添加“非官方观点”的标签,以防不同医生的观点打架,公众无所适从。违反者罚款,参考台湾做法。

对于小作文。小作文一般只在疫情严重的情况下大量出现,而且写小作文的人一般不会轻易发文的,肯定都是个人认为遇到了极大的无法解决的困难才会写的,内容也必然会渲染困难。这就必须高度重视,也要客观对待。要完善诉求接办机制,可建立个人防疫app的反映诉求功能。要限时反馈、专人接办、全程记录。难以解决时,要介绍全局情况,给出相关办法。

舆论出现混乱时,指挥中枢要加大发声密度,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快速发出权威声音,同时要对辖区官方媒体自媒体胡乱发声做好约束,防止引发舆情。

3.加强封控人员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每个人对封闭的心理承受阈值是不一样的,有些人非常敏感,对封闭的抗拒有些是生理心理上的,是客观的,不能理解为不听话,更不能强压或者不管,否则容易出现极端情况。封闭期间的引导疏导,从整体层面,官方要开设专门的栏目或直播,每日接听市民的吐槽电话,安排有亲和力、容易共情的女性领导每天介绍疫情情况,官方做了什么工作,大家克服了什么困难,要讲数据、讲故事帮助公众疏导烦躁情绪,提供宣泄出口。从封闭小区的党员骨干的层面,要在微信群里面多拉家常,多鼓劲,互相支持和鼓励,帮助大家度过心理难关。有些问题其实三两句话就可以说开的,不要冷冰冰,也不要搞训斥。

八、法治保障

开展防疫必然会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边界,法律是维护利益的公平手段,开展防疫不能一直靠公众让渡个人利益,必须要有法律保障。

1.尽快推动立法。国家层面可设立“防疫特别时段”,实行专门针对防疫的有关法律,明确从何时开始实施,到什么时候,什么标准就能宣布结束。从地方层面要推动地方人大尽快完善细则,对各项工作尽最大程度的细化、具体化、法制化,让实施防疫的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有依据,有标准。

2.提升执法水平。疫情是一个强大的外部压力,有了这个外部压力,非常有利于提升各级各地区的执法司法水平,也有利于通过利益争辩、执法司法互动提升全社会的法治意识,这是一个难得的提高国家法治化质量水平的机会,一定要用好。从近三年的防疫实践看,在主要城市,执法司法水平还是非常高的,但在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由于强大的危机压力,在执行中经常出现简单粗暴、随心所欲、领导意志的问题,不讲法治本身也是行政能力、治理水平偏弱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客观来讲,疫情三年,我们并没有经常被封控,常态化核酸也是从2022年3月之后才逐步开展的,并没有连做三年核酸。总体上说,除去个别地方,防疫影响是有限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影响减到最低,成本降到最低,而不是不防疫。

网络上、庙堂里高人很多,各方面专业的人也很多,我这里只是提了些想法,可能会被专业的人士笑话。但我想,如果每个人都在发泄不满,却不提出自己的思路,事情只会一点点坏下去。

    希望大家远离病毒,中国加油!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