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鹏说:防疫大数据的乱相该好好整治了

“大数据个鬼!”说这话的,是有着50多万粉丝的“台妹 PKGIRL”。

居住上海的“台妹PKGIRL”称:“我坚决支持国家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哪怕是在上海最困难的那两三个月里,我也毫不迟疑的支持。”逼她说出“大数据个鬼”气话的,是她一周居家,却收到短信说,“经过大数据排查”,她近期去过杨浦区某街道,要她立即做核酸,而且三天三检。而短信所说的某街道,她既不住那儿,也根本没去过。

500

笔者本人今年以来,就先后五次被这种荒唐的“大数据”所纠缠,被弹窗、被黄码。最近的一次是11月25日在三亚,我忽然收到防疫部门短信,说我24日没有做核酸,随后我的海南码由绿变黄。我明明落地后每天一大早去做核酸,也有包括24日的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向12345投诉得到答复却是:“大数据显示,你24日没做核酸。”

我的一位教授好友,每天书斋、教室两点一线,周边没有任何疫情,却一年里被莫名弹窗10次!由于反复去社区解弹窗,教授已经成为社区的熟客。

身边的亲朋同事,被这种鬼魅般的“大数据”纠缠的,简直不胜枚举。相信如今的中国人中,被这种“大数据”折腾过的,肯定不在少数。

尽管至今没见到关于防疫大数据有效率、准确率的任何表述和说明,仅凭直觉就可以断定,现今各地引为新冠疫情防控重器的防疫大数据,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误差! 这个结论,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信。

请教有关专家的答案是,现在疫情防控大数据的采集,主要来源于移动通讯部门提供的基于位置的数据。而这种位置数据,是基于模拟信号,容错率为15%。疫情防控区电子围栏的设置,它对移动信号获取宽幅为500米,也就是说,假如某个有疫情的小区设置了电子围栏,周边500米范围内,都被泛化为疫区,从这个范围内经过的人,由于其手机信号被捕获,都将被列入可能的涉疫人员。

我了个去!在这种“大数据”的围剿下,可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尤其在人口密度大的各城市城区,有几个人能够不被这种“大数据”收入网中的呢?

基于位置的大数据采集误差大,同样作为防疫大数据基础数据的核酸检测也问题不少,多地多次多家被曝光检测结果造假,仅今年被查处的问题核酸检测机构已有8家。

新冠疫情防控与以往防疫不同的是,广泛应用大数据作为重要的防控手段。对疫情的精准防控,其依赖的手段和基础,正是大数据。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疫情防控大数据采集的基础环节就有这么大的误差,所谓的精准防控,又怎么做得到呢?

大数据采集环节误差甚大,数据处理环节有没有问题呢?一家防疫大数据处理公司:郑州大数据发展有限公司,闹出的“可查奥特曼核酸结果”的荒唐笑话,或可撩开防疫数据处理幕后乱相的一角。很多人反映由于核酸检测机构失误而“被阳性”,也是大数据处理环节出了问题。

真正的大数据,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数据,关键在于做到一个词:精准。通过算法,从众多数据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准确反映事物的本真。如果防疫大数据变得漫天撒网,大而化之,失误失真过大过多,这样就“大数据”应用于防疫之中,无疑于是灾难、是公害!

要知道,被错误防疫大数据殃及的人,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被打乱,往往上不成班,上不了学,出不了差,去不了公共场所,许多人也回不了家,甚至被隔离,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去辗转申诉,求转码、解弹窗。被“大数据”的人所在单位、家庭的工作、生活也因此常常“乱码”,默默承受着大数据失误带来的种种负累。

基层防疫机构也不胜负担。多次听到社区工作者诉苦说,一些数据极无道理,极不合理,让他们平添了许多无效劳动。一些“被大数据”的人往往怨气很大,社区工作者首当其冲挨怼挨骂,弄得身心俱疲。

500

大数据失误付出的社会成本惊人。

举个例子,今年5月上旬,北京西直门北大街以东一片区域被列为高风险区予以封闭,并设置电子围栏。在该区域封锁的半个多月时间里,凡在西直门立交桥乘车经过者,其手机信号皆被捕捉,机主被判为涉疫区人员。笔者驾车自南绕立交桥向西行驶,竟也不幸中招,按防疫部门要求居家三天三检,其中还有一次鼻拭子抗原检测。粗算一下,本人连检测加误工成本,此次“被大数据”的成本约为2000元。

西直门立交桥为北京最繁忙交通枢纽,交管部门统计,西直门立交每小时高峰汽车流量约为9000辆,每天流量约10万辆,按每辆车1.5人乘坐计,每天人流量15万人次。半个月的封控期中,途经西直门立交桥被电子围栏“大数据”中招者,少说也有100万人,这些人无例外都要居家、核酸、鼻拭子,每人成本少说也要 1000元, 100万X1000元=?元,不算不知道,一算心惊肉跳!这还仅是西直门周边一个防控区的社会经济成本,全北京的各个封控区呢?全国各地成千上万个封控区呢?

付出如此巨额成本,对封控疫情又有多少实际作用呢?那些设置电子围栏的决策者、实施者,算没算过这笔经济账、社会成本账呢?这样粗疏草率豪横的防疫方式,是对人民的负责还是渎职呢?这样“崽卖爷田心不疼”的“大数据”防疫又是肥了谁呢?

科学防疫,精准防控,离不了科学精准的疫情大数据。这样权威、重要的防疫环节,大可不必弄得很神秘,很封闭,不能“黑箱”运作。防疫大数据是怎样生成的?谁在采集大数据,处理大数据,运营大数据?这些参与主体通过什么程序获得参与资质的?大数据采集、处理、运营和应用于规何据,于法何依?

防疫大数据的错误率高,为此“买单”的损失惊人,难道就没有改进措施?一个可在卫星、导弹、高铁、无人机技术世界领先的国家,用干防疫大数据的位置数据获取还在用粗疏落后的模拟技术,“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这样的不作为、乱作为该不该追究责任?

防疫大数据的种种乱相该好好整治了,否则“精准防控个鬼”!(鹏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