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用球,已经“进化”到什么样了?【轩讲】

大家好,我是谷智轩。卡塔尔世界杯下周一即将开幕。这可是全世界球迷盼了四年的盛宴,预期值都拉满了,一点马虎不得。比赛精彩不退票,科技助力少不了。这足球世界杯里,要论高科技,哪能不说足球?我是说,字面意思的,那个“球”。运动员这一脚踢出去,球怎么飞,飞多快、飞多远,除了看脚,也要看球。圆滚滚的足球,一场比赛要被踢上几千次,它的形状、材料、重量、可靠性,会影响赛场上每名运动员的表现,间接左右着两支队伍的拼杀结果。本期《轩讲》,我们就来聊聊,世界杯赛场上,这颗足球的前世今生。

先来讲个故事吧。巴西球星罗伯特·卡洛斯,被称为任意球大师,曾经在1997年的四国邀请赛上,踢出过一记弧线轨迹极其诡异的外脚背劲抽任意球,让门将和物理学家直接懵了,可以说是“一脚成名”。但在一年之后的法国世界杯上,他却表现平平,任意球一个没进,失误倒是一堆。个中原因有很多,我们不细讲,但有种说法是,这和当年的世界杯用球——“三色球”有关系。

这款球不但是世界杯历史上第一颗彩色的正式比赛用球,还采用了拜尔材料科技公司研制的新材料——“合成泡棉”。这种材料的内部结构,是排列紧密、大小相等的弹性气泡,每一个气泡都是封闭的,而且充满气体。这种设计,让施加在足球上的力量,能均匀分布到足球的各个部分,从而增加了足球的可控性,反弹的力道也更大。不过,新球新材料,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刻适应的。“三色球”的脚感和以往的足球有所区别,正因为如此,卡洛斯那些角度刁钻、极需“脚感”的任意球,才没有现身当年的世界杯赛场。

500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未必靠谱,但足球影响运动员的表现、甚至比赛结果,那是确有其事。我们现在看到的比赛用足球,尺寸重量都有严格的标准。比如世界杯用的五号球,直径21.5厘米,周长在68.5到69.5厘米之间,重420-445克,湿球重量不得超过正常球重的10%,充气后压力应等于0.6-1.1个大气压,外壳材料也必须是国际足联批准的产品。不过,这个标准,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早年的足球赛,就因为足球尺寸不统一,闹出过不少笑话。

1930年首届世界杯决赛,阿根挺对阵东道主乌拉圭。赛前,主裁判还没开哨,就遇到了大麻烦,因为两队都坚持要用自己带来的球比赛。裁判只好提出,上下半场各用一方的球,谁先谁后,抛硬币决定。结果么,大家也猜到了:上半场用了阿根廷球,阿根廷队取得了暂时的领先,下半场用乌拉圭球,乌拉圭队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500

500

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自带足球参赛、硬币决定胜败的情况,在比赛中时有发生。国际足联呢,对于搞统一的比赛官方用球,也没有特别重视,一般都是哪家办比赛,就从当地生产足球的厂家中,盲选一家直接定为官方用球,至于球的大小形状重量,不讲究。早年的足球,都是手工缝制,粗绳拼接,皮料有多有少,表面凹凸不平,气打进去之后,圆都未必很圆。所以,每场比赛之前,通常要充一堆各种型号皮球,挑一个最好的来用。可以说,足球最后长什么样,全看厂里制球师傅的手艺,和场上打气师傅的力气。这叫外来队伍怎么踢得惯?难怪要自带足球。

500

500

500

500

直到1954年瑞士世界杯,第一次采用了18块皮革垂直缝制的官方用球,这颗球的模样,才逐渐有规律可循。不过,这种足球制式,主要还是在欧洲流行。但世界杯,可是要几个地区轮着办的。瑞士、瑞典之后,轮到南美的智利做东道主,这官方用球,又脱离了“标准”。结果欧洲球队当即表示不满,坚持用自己的足球。之后1966年英国办赛,把球又改了回去。

这个时候,发生了两件事情。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种叫做“网格穹顶”(Geodesic dome)的建筑结构开始流行。这种设计,是用三角形元素,以及衍生的五边形、六边形,构成球面。关键词来了——球面。“网格穹顶”流行之后,制球厂也受到了启发。1962年,丹麦的Select Sport公司发明了一种20个六边形、12个五边形拼接而成的足球。这款足球,已经和我们今天看到的足球很接近了,只是配色上比较单调,还“不对味儿”。

500

500

顺便提一嘴。这个Select Sport公司,对制球技术的贡献很大,第一款没有系绳的足球,第一款防水足球,都是出自其手。别小看这些改进。在高速撞击的时候,露在外面的带子就跟刀片一样,而吸饱了水的皮球,那就是个石墩子。用脚踢还好,要是头球……所以这家企业的创办人——丹麦门将埃吉尔·尼尔森,被尊称为“现代足球之父”。

同样是在1962年,因为欧洲球队不满东道主提供的足球,国际足联开始考虑引入第三方来制作足球,并把足球正式标准化。巧了,就在一年之后,已经是球鞋巨头的阿迪达斯,开了一条足球生产线,推出了以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命名第一款足球,向去年的世界杯献礼,搞得很多人还以为,智利世界杯的比赛用球,就是阿迪达斯产的。1966年,阿迪达斯又“故技重施”,为英格兰世界杯打造了一款“非官方用球”。

500

500

1968年,阿迪达斯为欧洲杯和墨西哥城奥运会制作了32块皮的官方用球,取名Telstar Elast,直译过来,就是电视之星弹力球。电视之星是世界上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的名字,就是它首次实现了电视信号的跨大西洋传输。你们就说,这两个球长得像不像吧。那个时候,世界各地的球迷,已经可以通过电视转播,收看到这种大型的球赛。不过,人们家里的,大多还是黑白电视机,所以阿迪达斯把球搞成了黑白两色——毕竟,颜色多了也没用,黑白的观众还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500

500

因为在奥运会上表现不错,后来墨西哥冠军杯也用了这款球。又经过墨西哥足联的推荐,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做了两次“非官方用球”的阿迪达斯终于如愿以偿,正式成为了世界杯的赞助商,开始制作“官方用球”,这一做,就做到了现在。没错,1970年后所有世界杯用球,都是made by Adidas。 当然,想要拿下这门生意的竞争对手也很多,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现在年产300万个球的Select Sport。要坐稳“世界杯唯一指定供球商”的宝座,阿迪达斯必然是要拿出两把刷子来的。所以,阿迪达斯在每一代世界杯用球的研发和设计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在用球的和看球的人眼里,就是球越来越好踢,长得越来越炫酷,而且每一代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

500

1970年世界杯用球,也叫电视之星,只是后缀Elast改成了Durlast,这是一种塑料涂层的名字,涂在皮革上用于防水。除此之外,两者基本没有差别。1974年德国世界杯,官方用球还是叫电视之星,区别只是防水涂层加厚了一点,另外还多了两个异色版本,白色的智利电视之星和橙色的阿波罗电视之星。其中的智利电视之星,还是70年的时候,和黑白电视之星同时发布的,只是当时没加Durlast涂层。

500

500

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用球探戈Durlast,只在外观上做了改动,而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上使用的西班牙探戈,设计上和前任一模一样,技术做了微调,采用了防水密封接缝,进一步强化了防水性。总的来讲,阿迪达斯最早的四款世界杯用球,变化不算大,但是因为世界杯的关系,卖得都非常好。尤其是探戈,在80年代,人们一说“探戈”,首先想到的是“阿迪达斯”,而不是一种拉丁热舞。而“探戈”的外观,也一直被阿迪达斯沿用到了1998年法国世界杯。

500

500

但是,从1986年开始,世界杯用球的变化就骤然加速了。这主要是因为,“皮球”开始告别真皮,全面进入了合成材料的时代。材料上从天然走向人工,那“人”可以发挥的空间就大了。86年墨西哥世界杯用球“阿兹特克”(Azteca),无论是轻便型、防水性还是耐磨性,都是以往的真皮球不可比拟的。有不少人认为,正因为它的轻便,马拉多纳才能创造44步12次触球连过五人破门的神迹。当然,“上帝之手”肯定是跟球没什么关系了。

之后,阿迪达斯又申请了不少材料方面的专利,在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用球“伊特鲁里亚”(ETRUSCO UNICO)上,使用了三层复合材料,底层是经过浸胶处理的织物,用于防撕扯和增加稳定性,中层氯丁橡胶用于防水,外层聚氨酯泡沫材料用于对抗磨损和穿刺。但是,阿迪达斯把球的防御属性点满了,甚至还在开赛前,请教皇给球“开光”,却忘了一点——这球不好控制啊。这届世界杯的进球率达到了史上最低,每场比赛平均只进2.21个球。

500

500

这足球不只要看胜负,还要看比赛是不是精彩。球都不进,还看个什么?特别是,下一届世界杯在美国办,那里的观众老爷可不在乎谁赢,看比赛嘛,哎,就是玩儿!不进球的足球,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国际足联有意见了,阿迪达斯虚心接受,在94年世界杯用球“奎斯特拉”(QUESTRA)上又改了材料,特别是最外面的聚氨酯泡沫层,让球变得柔软,又能弹,而且还更稳定。这届世界杯,赛均进球率高达2.7。这个数字至今没有被超越。

1998年法国世界杯的“三色球”,和2002年日韩世界杯的“飞火流星”,都主要是在泡沫层上做了改进,用上了我们开头提到的“合成泡棉”,“三色球”是第一代,“飞火流星”里的泡沫层,又在此基础上做了改良,具有更好的操控性能,还能射得更快。据说“飞火流星”的射速,可以到达130km/h。这对进攻方是个好事,但对门将来说,就未必如此了。2002年世界杯是任意球破门最高的一届,总共打进9个球,包括罗纳尔迪尼奥的那记诡异的吊射。“飞火流星”在外观上,也终于摆脱了“探戈”的影子,很有创意地搞了一个旋转飞镖。从此以后,世界杯用球在外观上,就彻底没了条条框框。

500

02年后,阿迪达斯公司对足球的改进,从材料转向了缝合技术和外观设计。“飞火流星”是世界杯最后一款手缝球,2006年德国世界杯用球“团队之星”采用了全新的异形拼接和无缝压合技术,打破了沿用了四十年的32块皮制式,只用了14 个拼块,就拼出了完美圆弧,最大程度消除了球体表面不规则的凹凸。不过,这却让足球的空中飞行路线有了很大不同,结果倒霉的又是门将。国际足联倒是乐见其成,毕竟,进球就是dollar,当然多多益善。

500

之后阿迪达斯再接再厉,又开发出了新的接缝技术。2010年南非世界杯“普天同庆”(Jabulani),只有8块球皮了,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桑巴荣耀”(Brazuca),还剩6块。球皮越来越少,拼接线越来越短,足球变得越发的光滑圆润。但同时,它的飞行和反弹轨迹也变得更加飘忽不定,难以捉摸。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南非世界杯1/8决赛“英德大战”时,才有机会出现那记“世纪误判”,让国际足联不得不允许鹰眼等裁判辅助技术,进入足球赛场。

500

500

500

当然,经过这次事件,甲方爸爸肯定是要抱怨的。此后阿迪达斯也没再想方设法减少球皮了,而是换个方向,满足市场新需求,走上了往球里塞电子设备的路线。其实,阿迪达斯在这个方向,也是早有准备,连电子设备该装在什么位置、怎么缓冲保护、怎么接线都已经想得明明白白,还申请了专利。“世纪误判”之后,阿迪达斯进一步研发了带有传感器的足球,可以感测足球的运行轨迹和速度。 2014年的世界杯用球,除了“桑巴荣耀”之外,还有个特别版本,叫“桑巴摄像”(Brazucam),里面内置了6部GoPro,可以从“球”的角度,全方位、近距离地观察比赛。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电视之星”重新归来,黑白配色一如当年,形状嘛,反正跟那颗卫星是没什么关系了。它的科技感是更强了:材料上使用了甘蔗提取物制成的三元乙丙橡胶,多了层环保属性;内部植入了NFC芯片,可以被外场设备快速捕捉运动数据,还能和智能手机互动。

今年的卡塔尔世界杯用球Al Rihla——旅程,又把科技和环保属性,拔到了新的高度。不但只用水性油墨和水基胶,使用部分再生材料,还在球的中心,放置了一个运动传感器,可以用每秒500次的频率,收集球的高精度运动数据,发送给视频助理裁判VAR。两者结合,就可以实现自动越位报警。除此之外,“旅程”虽然球皮增加到了20块,但通过拼接形状和表面纹理的调整,它的可控性和变轨能力进一步提升,是新一任“史上飞得最快”的足球。当然,它也是目前为止,最贵的世界杯用球。

500

500

500

今天的足球,与百年前相比,那是天壤之别。但不管怎么变,球还是那个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竞技、游戏的一种道具。科技始终在进步,总有地方可以改进。但是这些“改进”,真能为这项运动,带来助益吗?通过改进足球,来更好地保护运动员,无可厚非;提高比赛的公平性,也确实需要。但是,当因为这颗足球的变化,比赛越来越快,进球越来越多,裁判犯的错误越来越少,人们对于各种“奇迹”、“神迹”的出现,越来越习以为常,我总会觉得,这样的足球,似乎缺少了什么。在被新技术轮番轰炸的今天,我们在忙着“改进”足球之前,或许该先静下来想想,我们想要的,到底是怎样的一颗——球。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轩讲》的全部内容。这档节目现在会固定在我的个人号发布,每周两更,一般是在周三晚间和周六早上,还请各位点个关注。最后还是少不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吟唱环节:观察者网是一家独立而负责任的新闻网站,我们秉持全球视野、中国关怀的理念,为大家制作节目。想要支持我们的朋友,可以加入付费会员频道观察员,年费198,使用我的邀请码007可立减十元。现在充值或续费,可领取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出品的《东方学刊》第十六期和范勇鹏老师著作的《从公司到国家:美国制度困局的历史解释》,限量三百套,大家赶紧行动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