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养老城市,可以视为一个超级康复医院,整个城市都是一个医院

【本文来自《共同富裕的问题其实是研发和普及推广的速度配比。普及推广越快,越有共同富裕感》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有了医疗特区,就可以启动第二步:老年人大病上转医疗特区,大病初愈下转养老城市。并补贴单程车票。

同时由中央出台政策引导大城市投资中小城市公租房、慢病医疗、养老康复、中小学教育(类似长三角一体化)。投资额度可根据各地人口生育率而定,生育率越高投资越大,反之越小(2020年的七普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天津、东北三省总共六个省市的生育率已经低于1.0了,最低的上海甚至只有0.74,而六省市之外江苏和浙江两个大省也只有1.04)。

如此老年人可以在需要时申请到中小城市住公租房,原有住房可以出租(农村的则是旅游农家乐),从而吃房租价差,实现以房养老。

再看老年人慢病医疗康复的问题,关键在于改变导致慢病的生活习惯,而改变习惯最佳方案就是换个生活环境。移居养老城市可以打包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所谓养老城市,可以视为一个超级康复医院,整个城市都是一个医院,或者反过来说,封闭式的康复医院建设成开放式的养老城市。老年人来去自由,全凭自愿,可以在需要时申请换个社区。

不同社区对应不同慢病,集中管理,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让同病相怜的老年人互相鼓励加速康复,努力改变导致相应慢病的旧习惯。而社区也可以用康复相关事物为名,比如慢走社区、大蒜社区之类。有条件的可进一步建设成防疫特区,为某些慢病基础病患者提供高等级的防疫保护。

非防疫特区的普通养老城市又可以配套中小学教育,需要的条件是:①交通便利,比如高铁沿线,三小时生活圈,②月级教学制度(每年新生六百以上)。

如此,老年人移居到中小城市,孙辈可以跟着来住几个月,代父母尽孝,又可为这些养老城市注入生机活力。移居之后原有房屋出租,除了实现以房养老,还可偿还医疗贷款。

而大城市则可以实现瘦身,缓解大城市病,年轻化,深圳化。

再看养老院的问题,主要有那么几条,一是规模比较小,缺乏各种专业能力,无法为千差万别的老年人提供日常康养医疗服务。二是私营逐利,相关各方关系每况愈下,最后迟早一拍两散。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养老城市规模化集约化解决。

最后从消费的角度看,可以简单分为三级,风险投资养老科技赚居家养老的钱,私营养老院提供中等服务赚钱,政府兜底改善大部分人的养老生活。而养老城市必然是最佳方案。

……

关于旅游。

从养老城市(公共服务城市)的角度看,未来应该逐渐淡化(几日级别的)旅游经济思路,强化(几月级别的)康养(公共服务)经济思路。

简单说就是,不再是宰客,也不只是搞好口碑吸引回头客,而是要让客人经常来本地小住,每年来几个月,乃至常住不走了。

……

2024年4月13日补充:

关于掐尖招生问题。可结合城市化后半段问题,打包解决。

逆转虹吸效应,需要逆向操作。

详细说明如下:

①依次投资倒数第一梯队学校。每年集中力量建设整治一批学校。不撒胡椒面,避免浪费。

所节约资金改为奖学金助学金,惠及更多贫困学生。

②建设整治之后,第二年给予特权,定向少量掐尖招生。

引导大城市优秀师生来试用最新设备,既能最大限度带动提高当地教学质量,又可大幅降低教学成本。

③各地轮流获得投资改造和优质生源,并依次试点。

便于监督和总结经验用于下一批学校改善升级,从而提高整体效率。

④公租房、慢病医疗、养老康复同理。轮流投资改进,并逐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本增效,良性循环。

如此既可解决大城市病,又可解决教育内卷焦虑问题。

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①以前大城市掐尖招生,优质生源本来就少的中小城市教学质量每况愈下。

大多数未成年人权益因此受损,促使人们对掐尖招生更加趋之若鹜。如此恶性循环,必须逆转,刻不容缓。未成年人保护法需要改进。

②中小城市学生到大城市住校,宿舍名额有限,成本非常高。

反过来之后,大城市学生到中小城市住校,成本降低,而中小城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可谓双赢。

……

大中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万)

乙型小城市20甲型小城市50中等城市100乙型大城市300甲型大城市500特大城市1000超大城市

人口五百万以上特大、超大城市比较适合强化高科技产业。

人口百万以下中小城市比较适合强化公共服务。

二者之间可视情况加强。

……

关于房价:

①公共服务。没有公共服务的房子价值为零。沙漠里一栋别墅,没有水电网络通信交通运输医疗教育消防安全,什么都没有,价值为零。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护,那一栋美轮美奂的殿堂级建筑,等价于一堆废物。

②泡沫。大城市有钱人追涨杀跌。在信息时代,全国有钱人跨区域追涨杀跌。乃至全球有钱人跨国追涨杀跌。

③大中小城市合作共赢的基本含义,是大力投资建设中小城市公共服务,医疗教育水平追上大城市。

而大城市则是大力投资建设压缩空气储能调峰+自来水供凉,解决热岛效应,进而开启新一轮发展。

④中小城市强化医疗教育,大城市强化水电供凉,之后重新开始发力,开启国际化虹吸效应。

大城市老幼到中小城市生活,外国人来华在大城市打工学习。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