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太多,让中国电影完蛋了?

文 | 天书

前两天笔者在文章中简单提到了最近电影票房冷淡的问题,今年国内票房市场,尤其是下半年以来比较差。这导致最近国内影视圈,影评圈开始整齐的对我国电影产业进行攻击,火力集中在这些年成绩越来越好的主旋律电影上,话术大概是“因为主旋律电影越来越多,导致其他类型电影和好电影越来越少,而且国家文化政策收紧,引进外国大片越来越少,于是出现了现在的情况”,尤其在大肆炒作“陈可辛出走”事件后,相关舆论达到高潮。

当时简单说了下今年电影票房为什么不好,以及把原因归到主旋律电影上问题在哪,发现有的评论不太认同,仍然认为是主旋律和电影政策的问题。今天结合国内票房数据再聊聊这个事。

对于中国来说,去年前年能成为全球市场第一,是因为我们防疫效果明显,今年票房遇冷,最重要的原因也是疫情,导致影院开工天数不够,以及很多电影避险延期。在疫情之外首先是电影行业大环境的问题。之前在跟沉思录相关作者聊这个事的时候,他说道,实际国产电影这些年虽然数据上看发展很不错,但实际上电影业的投资和产量下降19年就开始了,2020年之后全球电影业加速下行,疫情是刺激因素,但不是起因。电影收益打不过游戏和短视频已经是大趋势。

500

在这个大环境下,实际上这几年出现的几部现象级主旋律大片带动的相关项目养活了很大一部分从业者,是以救市的姿态出现的。对于这部分电影的看法,普通从业者的态度和和影评圈的立场显然不会一样。在投资整体下降的大背景下,从业者首先需要吃饭。就像北美的主体票房市场这几年实际也是靠超英类型电影在支撑大头,虽然从各路名导到影评人不断骂超英电影,但票房业绩在那里。

然后我们要区分一下所谓的主旋律电影概念。把《战狼》,《红海行动》,和建国三部曲,以及《古田军号》这类小众革命题材混为一谈,显然是不合适的。很多攻击者嘴里的主旋律,其实是只要正面表现中国,宣扬中国概念,涉及爱国元素的题材就算主旋律,所以这些人还会把《流浪地球》也归到主旋律里。这种标准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立场,实际上一目了然。

这里我们做一个简单区分,首先最有代表性的建国三部曲,属于重大历史纪念题材,负有政治宣传任务,这是最标准的主旋律电影,然而这类电影数量实际上并不多。也未曾出现在中国票房史排名前一百中,从来不是票房的主要力量。

然后是以《古田军号》为代表的革命题材电影,这类电影基本不属于商业电影范畴,数量一直不少,质量有好有坏,像《古田军号》就属于近些年的佼佼者。今年又出了个质量很高,没在影院上映的《特级英雄黄继光》。这类电影在票房占比中更是很小。

通过这两个类型我们就能看出,这几年主旋律电影被攻击的常用话术之一“战狼红海行动长津湖票房虚高,因为主旋律电影企事业单位会要求强制观看”属于无稽之谈,如果单位观看电影能撑起这么高的票房,那真正属于主旋律代表的上述两类电影票房还会这么小么?和《战狼2》同期上映的《建军大业》巨大票房差距就是对比。

实际上,这几年日常被攻击的《战狼2》《红海行动》《长津湖》,它们在“主旋律”的标签之外,更根本的性质其实是“商业大片“。大陆商业大片时代开启于老谋子的《英雄》,但实际上商业大片真正进入工业化时代,还是要从《战狼2》开始。

在此之前十几年中的各路大片们,题材不稳定,内核和质量不稳定,由于技术限制,之前的大片只能以历史题材为主,但限于内地导演的能力,始终无法把中国宏大的历史通过影视语言表达出来,拍不出来像《天国王朝》那样的大作,只能反反复复的陷于阴谋论,歪屁股,假文艺,矫情病态之中,最重要的是没有走出属于自己的叙事风格,始终无法触达最广范观众的观影热情。所以第一轮大片的尝试,基本上在票房上是失败的。

第二轮大片尝试是从《捉妖记》开始的奇幻题材,这类题材的出现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也诞生了《寻龙诀》这样的佳作,然后港导们的西游系列和《美人鱼》也借这股奇幻题材的东风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从投资规模和制作水平来看,这波奇幻潮里真正算得上大片的,屈指可数。限于国内在奇幻类美术风格和故事内核上都过于西化,把握不到自身文化精髓,创作水平整体不高的限制,奇幻类题材的票房上限并没有超过《美人鱼》(这个也不算大片)。奇幻潮大片票房的真正突破,笔者一直是在等待乌尔善的封神系列,不过因为疫情原因迟迟未能面世。

第三轮大片尝试,当然就是以《战狼2》为代表的中国叙事大片了。股民们知道有个概念叫“板块轮动”,不同板块热潮的轮换交替推动大盘整体上涨。实际上国内这二十年不同类型大片潮的尝试,就属于“板块轮动”。《战狼2》的成功离不开吴京的个人坚持努力,但也确实让片方们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在《战狼2》出现之前,国内票房上限就是《美人鱼》的33亿,《战狼2》的出世广泛激发了之前很多没有观影消费习惯的群众的热情 ,大大推高了中国票房的上限空间。

为什么这轮中国叙事大片的尝试取得了巨大突破?原因很清晰。首先比起五六代导演那些四不像的历史题材和奇幻题材(中国电影导演们甚至都拍不出一个像样的三国题材大片),中国叙事类型题材受众必然广泛得多,观影和理解剧情门槛低。

其次,这类题材经常涉及动作,枪战,这是香港电影传统拿手好戏,不论《战狼2》,《红海行动》,《长津湖》的成功都离不开香港电影体系的经验。这实际上是当年的港式枪战和动作片的升级版“军事/动作/战争,在中国拥有最广泛的受众。

然后这类电影的拍摄门槛在几个大类里对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要求是最低的,奇幻,科幻等目前对我们难度仍然很高。可以说,这类中国叙事式的“主旋律”大片是中国电影工业在大片道路上必然的突破方向。否定这一点,那就会变成“XX电影多好,票房不行是中国观众水平低”和“群众喜欢,你不喜欢你算老几”的无效争论中。

第四轮大片突破就是《流浪地球》开启的科幻大片潮,这条路目前还不是特别明朗,今年的《独行月球》算是验证了国内已经有量产中等成本科幻片的能力,后续就要看业内人士们加油了。

所以,”主旋律“大片并不特殊,它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一个想对标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体系,”主旋律“大片也必然是一个重要主成部分。攻击这类电影的存在本身,本质上仍然是“见不得正面展现中国”或者认为“中国观众水平低”。

说完主旋律大片为什么出现,再来说说当下电影市场真的全是主旋律电影了吗?其实我们把中国票房前50的数据拉出来看看,很多问题就一目了然。笔者这里简单做了一份。

500

即使我们把《战狼2》,《红海行动》以至于《中国机长》全算成“主旋律”,前50里总共也只有9部,排第二, 喜剧类排名第一,超英类第三,影评家们请扪心自问,以类型来区分的话,《战狼2》,《红海行动》这些电影在类型里是更应该算“主旋律”还是“军事动作战争”?把这些全算成“主旋律”,那国产电影里面还有没有像样的“军事动作战争”?那你们的逻辑是中国电影不配有“军事动作战争”题材,还是说中国的“军事动作战争”题材不应该跟中国叙事,中国概念发生关系?那你们能不能编一个这样的题材出来?

很明显,国内这几年”主旋律“大片高票房的现象,本质上是国内市场对“军事动作战争”题材的需求出现了爆发。(实际上,真按官方传统定义,战狼红海这种虚构的电影并不能被算到”主旋律“范畴)

当下攻击”主旋律电影“话术中的另一个重点是”拼盘电影“,就是由多名导演多个故事组成的电影。”拼盘电影“在国内并不是主旋律电影的专利,爱情,喜剧,文艺题材都有,这种形式这里不评价。近年三个主旋律拼盘电影”我和我的XX“系列都进入了票房前50,但也有客观原因。首先这三部本来就是一个系列的电影,十一国庆档本来就是以主旋律为主,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又因为形式新颖吸引了很多观众,除了第一部之外,二三部票房本身不算亮眼。

可以说这个系列本身就是一种尝试,并不代表业界的一种整体趋势。”拼盘电影“作为一种现象存在,是整个电影行业为了平衡效率,费用 ,内容,人员的一种产物,并不能怪到主旋律头上。

从票房排行榜前50的类型分布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我国是除了美国之外高票房类型结构最均衡的国家,也并不存在”主旋律独大“的情况。美国之外,除了中日韩,其他国家本土电影票房冠军大多都是以喜剧为主。

有人可能会说,前几年主旋律不算多,今年特别多挤压了其他类型的电影空间所以票房完了。这就更扯淡了,我们看下今年的票房排行。

500

把《万里归途》也算上,前20总共只有3个主旋律,两个还是抗美援朝题材。

然后就要说到《长津湖》的问题。对两部《长津湖》的攻击也是当下攻击”主旋律电影“的重点之一。对此笔者只想问,中国不可以拍抗美援朝题材吗?不应该拍抗美援朝题材吗?认为这两部拍的不够好没问题,我们也批评过其很多缺点,很多人更希望的是《李延年》和《黄继光》那个质量的能真正搬上大荧幕。

但从存在上就否定这两部电影存在意义的,什么成分不用多说了吧?那些喜欢吹捧《八佰》否定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评人们是什么成分更不用多说了吧?那些吹捧《壮志凌云2》然后大骂国产主旋律的是什么成分更不用多说了吧?

外片引进数量的减少上一篇文章里已经提到,首先还是因为这两年好莱坞商业大片的产出数量和质量都大幅下降,在本就变少的可选范围里,由于漫威与中国市场的关系破裂让这数量进一步减少(漫威第四阶段的口碑崩盘本身也是当下好莱坞质量下滑的写照)。

漫威与中国市场的关系破裂,被攻击者们认为是中国文化政策收紧的重要证明。这纯然又属于在文化优越感之下的颠倒黑白了。漫威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如果说在《尚气》可能只是自以为是讨好的傲慢东方主义,那么《奇异博士2》中的举动显然就很直球了。如果说不接受这种态度就是文化收紧文化自闭,那这显然是一种文化霸权逻辑。

而且,很多人过于夸大了漫威对中国票房的影响,虽然笔者也是漫威第四阶段之前的影迷,但还是要客观指出,看看票房前50里,除了复联234,还有正统漫威系电影吗?(毒液不算)

所以,把票房数据列出来,很多问题就有了直观的答案。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一波攻击“主旋律"电影和中国电影政策的人里,多数只喊药丸,绝口不提去年前年中国票房都是世界第一,这算不算放下碗就骂娘呢?

如果影评家们说”中国的电影政策限制了小众多元电影类型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这个笔者同意,毕竟很多题材我国确实没法拍,或者没什么市场,在文艺性,多样性上差距不小。然后国际影响力这东西,在文化霸权逻辑下,中国只有姿态趴的越低才越能获得所谓的”影响力“,这个现在也不时兴了。但现在影评家们说的是中国因为”全是主旋律“和”不引进外片“导致”电影市场药丸“,我只能说在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历史趋势下,你算老几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