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在发生什么,也不能光看大新闻,有些小事其实挺有意思

中美之间在发生什么,也不能光看大新闻。

有些小事,其实挺有意思,但一不留神就过去了。

比如我最近在追的一个故事:一座原本在云南澜沧江边的房子,像孙悟空变的一样,啪!原封不动出现在了美国树林里。

500

500

这房子,是一位华盛顿的中学老师,带着他的学生,跑到云南,把房子拆成一块块小木板,然后打包、带走、原料、原样,重建在西弗吉尼亚州的一座小山上。

我在现场看过他们盖房子,美国孩子确实挺能折腾,将来我有孩子,也得让TA多动手做事。

为什么能原封不动把房子“平移”到美国?

“平移”房子的“黑科技”,其实是中国老祖宗们发明的“榫卯结构”——就像搭乐高,房子在云南,先被拆成了一个个有形状的小木头,拆的时候标上号,然后运到美国,再按标的号,搭起来。

这是华盛顿中学老师Dr. John Flower的“疯狂想法”。

他2017年与妻子Dr. Pamela Leonard带着美国学生,去云南走访中国农村、做交流,发现了这个民房。

那时,云南规划了一个水坝项目,村子要迁走,房子要淹没。

这房子,没有任何文物价值,就是1989年盖在云南的一座普通民房,云南还有无数座这样的普通民房。

但这对美国夫妇都觉得:“越是普通的,就越不平凡”。

这房子地处【云南省剑川县茨中村】,估计一般人都在地图上找不到,但找到了你就会发现,它处在西藏、云南、四川、东南亚各国的“十字路口”,在最美的“三江并流”处。

更美的是,我估计原来的这个云南房主自己都没意识到,他房子的样式,不仅已经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佛教、天主教等宗教的影响,还杂糅了藏族、纳西族、白族和汉族多个民族元素。

这个美国老师,一看到这房子融合了这么多元素,就想把它“带到美国”去,让学生们见识一下。

尤其是他发现,这房子是“榫卯结构”,真能拆再盖!于是,美国夫妇二人,与云南人一起,想了很多办法,还真就把这房子给拆了、“打包带走”了。

后来,这家云南房主按计划搬走了,住进了政府修建的新房,当地水坝成功建成,村民过上了好日子,中国人到2020年全部脱贫。

而美国这边,这房子在西弗吉尼亚州,真的用“榫卯结构”,原样重建了!

这个老师还为此在美国建立了“中国民居”非盈利项目,让美国学生一起动手,用“榫卯结构”在这房子周围,盖更多房子,从中了解中国文化。

然后时间来到今年6月26日,驻美大使秦刚,也来到这个“像孙悟空变的”房子。秦大使跟美国老师和学生一起盖新房,又是上房梁,又是爬梯子,跟孩子们折腾了几乎一整天(见动图)。我当时也在现场采访。

秦大使对现场的美国孩子们说:

——“今天我们组装了榫卯房梁。每个榫卯构件都比较单薄,但它们互相结合,互相支撑,能承受巨大的压力。”

——“中美两国人民就好似一个个榫卯件,虽然个体的力量有限,但只要我们求同存异、增进沟通、加强合作,就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让中美友谊这栋大厦更加坚实。”秦大使的那次走访,让我印象最深的,还不是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越是普通的,就越不平凡”。

那时是盛夏,非常热,我光跟着拍都晒得口干舌燥。一位美国记者也在现场采访,她闲聊时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

——“今天的活动注定不会成为头条新闻。但你们的外交官如此真诚友善,这明显打动了现场所有人。他穿着背心、顶着烈日跟大家盖了一天房子,会成为这些孩子在今晚和未来很长时间内,在家庭餐桌和学校课堂上的谈话。”

然后就到了昨天(11月2日)晚上,我发现这谈话真的一直在进行!而且比那位美国记者说得还深远。

昨晚,这个“平移”房子的老师,还有他的“铁粉”朋友和学生们,与云南昆明理工大学、大理州喜林苑客栈等,用Zoom办了一个【循迹云南——云南传统建筑研讨会】。会上,华盛顿、昆明、大理三地有很多专家,给美国中学生讲了不少传统建筑知识,这些略去不表。

但有一点很打动我:越来越多的美国学生,在秦大使访问“中国民居”项目后,前往西弗吉尼亚学习用“榫卯结构”盖新房子。

结果盖着盖着,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困难——屋顶的【瓦片】当时没有运过来,但在美国买不到云南的那种样式的。

秦刚大使听说了这事,就安排驻美使馆去跟国内协调。

现在,同在研究云南传统建筑的昆明理工大学,向“中国民居”项目捐了一批云南【瓦片】!

在昨天的Zoom会上,美国孩子们高兴坏了。驻美使馆教育处的张云参赞,昨天在Zoom会上说:

——”无须多言,我们都知道中美关系这几年也遇到了困难。但越是困难,我们双方就越要共同努力。”

——“我们希望这些民居,能成为连接中美人民的桥梁。”

什么是”好感传播“?我认为这就是。越是普通的,就越不平凡。

500

500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