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匡其人,难以评价!

文章来源,公众号:特例的猫

前天下午,香港著名作家倪匡去世,网络上很多追悼之声。

按理说人都走了,不该再说死人的是非,但倪匡其人,并非一个单纯的文人,跟风追悼的朋友,还是要了解下他的生平:不是每个人去世,都值得悼念!

其实早在金庸去世后,倪匡就在迎接死亡了,他在接受上海《收获》杂志的采访时,伤感的说:

今天还在网络上看到一张照片:金庸、黄霑、张彻、林燕妮、我。

五个人,四个人去世了,只剩我一个了。

很寂寞的,真的。

我身体差到极点,百病丛生,举步维艰。

500

倪匡,1935年生于上海,整个童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由于家里孩子多,经济压力大,他从十二岁开始,就在上海滩找饭吃,生存能力很强。

新中国成立后,倪匡的父母带着六妹去了香港,大哥倪亦方却决定留在内地参与建设,倪匡受大哥影响,也决定留下。

由于早年思想进步,而且还有学历,倪匡顺利入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成为我党的储备干部,毕业后参加了苏北土改,据说还见过康老。

顺带说一句,参加苏北土改的知名文人,除了倪匡,还有张爱玲。

张爱玲作为上海文艺界的代表,在苏北土改期间,根据所见所闻,写过一些很激烈的文字,这些内容放现在都得和谐掉……

土改结束后,倪匡被分配到内蒙古,负责管理劳改农场的犯人。

500

就是在这个农场,倪匡做了件影响一生的大事:为了取暖,他偷了附近一座桥上的木料,被上级定性为“蓄意破坏交通”,成了“现行反革命”。

在当时,“现行反革命”是死路一条,倪匡自然不甘心坐以待毙,当即决定跑路!

他在自述里说,是在一个雪夜逃跑的,当时骑着一匹老马,跑到了火车站附近,乘着夜色扒上了火车。

后来辗转去了鞍山,找到大哥,要了点路费后,又跑到上海,找到蛇头,最后偷渡到香港。

但与自述不同,倪匡跑路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他偷的木料是桥上的木头,因为他偷走了木头,导致当天路过的拖拉机掉进河里,拖拉机驾驶员当场身亡。

如果这个版本是真的,就算在和平年代,他的刑期也得十年起步,在建国初期的特殊环境下,判死刑也很正常,不能算迫害。

500

可能很多人好奇,建国初期管控那么严,倪匡一个流窜犯,到底是怎么跑路成功的?

这事说来凑巧,他当年混社会的时候,专门学过篆刻,靠着这项特殊技能,他凭着一块肥皂,刻了介绍信和身份证明。

而革命大学的经历,又让他对体制有个基本的了解,刻的章确实像那么回事,所以能蒙混过关。

假如他不会篆刻,或者没有那几年的党政知识,两个条件缺了任何一项,都得被抓住,但偏偏两个都有,只能说是命不该绝!

到香港后,他从码头工人做起,天天扛货,薪资极低,他自然不甘心这种生活,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向报社投稿。

他的处女作,是一篇关于土改的文章,名字叫《活埋》。

讲的是苏北土改时的一家地主的遭遇,虽然文章内容老猫不便复述,但仅凭名字、时代背景和主人公身份,想必大家也能猜出故事情节。

倪匡的立场,可想而知。

从《活埋》成功以后,倪匡就开始靠文字吃饭,他平时最得意的两件事:屡替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

500

香港历史上首部票房过百万的电影,就是他替张彻编剧的《独臂刀》;

而代金庸写小说,是指他曾在金庸出国时,替金庸写过《天龙八部》,虽然后来出书时,他写的内容被全部删除,但阿紫双目被毒瞎的情节,还是保留了下来。

需要指出的是,倪匡虽然有一定才华,但和金庸比起来,实在有负“才子”之名。

他小说想象力固然天马行空,但落实到情节,基本就是话说八道,而且格调非常低下。

大部分都是一个套路,很多小说纯粹是主人公换个名字,就算是时代原因,也过于敷衍了。

因此他所著小说虽多,但有影响力的很少:

在科幻上(其实根本不算科幻,完全是胡说八道)以《卫斯理》为代表;

在武侠上,以《六指琴魔》为代表(也是沾了电影的光)

500

因为早年的经历,和后来的叛逃,他对教员、对岸英、对抗美援朝、甚至对整个新中国的看法,都非常极端,甚至到了无脑黑的地步。

具体内容不便复述,总之用大陆这边的标准,属于反动文人。

但他反共的同时,也有强烈的“大中华”情结:经典爱国电影《精武门》,就是他和李小龙一起编剧,陈真这个民族英雄的形象,也是他一手塑造。

据他自述,陈真一脚踢碎“东亚病夫”牌匾的经典镜头,就是他临场发挥,独立构思出来的。

改开后,思想领域还处于混乱状态,统战部为了统战,出现许多良莠不分的情况。

倪匡在香港影响力极大,特别是创造了《精武门》这个IP,因此被统战部看重,也上门提过条件,但倪匡不为所动,因此他自认为,自己比金庸有骨气。

500

一说到金庸老爷子,老猫就头疼,金老爷子小说写得是真好,但做人这方面,叫人无法直视。

都说四大才子中,唯黄霑是君子,但金庸人品差到连倪匡都鄙视,也真没谁了!

无论如何,倪匡都这把年纪,熬到今天去世,算喜丧,替他庆祝就可以了。

再考虑到他无脑反大陆,晚年甚至丢弃了“大中华”的情愫,公然替港独站台等种种行径,不骂他已经很给面子了,怀念大可不必!

文章来源,公众号:特例的猫

喜欢请关注,微信内分享更多精彩故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