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抛弃三纲五常,拥抱现代文明不香吗?

微博@纳兰朗月夜回魂:

绝无挂人的意思,只是借机讨论一下【三纲】。

现代人对三纲的通常理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礼记·乐记》:子夏对曰:“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

先秦到汉初,还没有出现明确的“三纲”概念,但已经使用“纪纲”或“纲纪”来定性伦理。

董仲舒对“三纲”的贡献,是将三纲正式纳入“王道”观念中,并用阴阳之义论证三纲的合理性:“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道无所独行,其始也不得专起,其终也不得分功,有所兼之义。”

而三纲的具体表达,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东汉《白虎通》: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至少在儒家经典中,很难找到后面那半句补丁。

儒学原本只是诸子百家的一家,汉初还很没落,董仲舒在西汉国家思想大一统的关键时刻上书,迎合统治者需求,强调臣、子、妻对君、父、夫的义务,一举确立之后两千年的儒学统治地位。

儒家有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但统治者需要的不是孟子,不然你看朱元璋是怎么删孟子的。

因此就算有见识的儒者打补丁,补丁也绝不可能是董仲舒打的——这是可以给刘彻看的东西吗?

以下纯属个人看法:

君不贤则臣离、父不慈则子奔、夫不正则妻去,这几句其实具备了初步的进步性和反抗性,但它们依然承认一个前提——君父夫的无上权威。

古人如果有此觉悟,是莫大勇气和觉醒,是不甘心凭什么的呐喊。

历代确实也有人质疑三纲只要权利不要义务。

但现代人大可不必相信这个补丁,缝缝补补再用三百年。

直接抛弃三纲五常,拥抱现代文明不香吗?

500

微博@考古學人:

确实,有一些搞历史的很有意思,拿白虎通义和董仲舒的原义去批判朱熹对“三纲”的狭义给孔家店正本清源,举一些犄角旮旯的例子不食人间烟火。就好比是人说山东人过年要磕头,你说没有吧,反正我家没有。把大米里的老鼠屎捡出去就能吃,那我为什么不重新买袋好的大米?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