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的消费品市场中建立中国品牌、打出中国品牌,其实不该是我们现在的重点

【本文来自《贸易战:开战容易终战难》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老马识途
  • 看贸易战,老马不敢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着手,那是肉食者操心的事,说说一个小商人的一点小心思: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俄乌战争中为什么欧美的企业和品牌会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会毫不犹豫的退出俄罗斯市场?欧美企业和品牌钱都不要,都要捍卫他们的价值观?

    其实自2018年贸易战以来,欧美企业和品牌也是这么对待中国的。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认为资本所有者只是唯利是图,和政府不一定一条心,可能认为这是欧美政府的要求,这么理解并不对。

    事实上,欧美的企业和品牌才是欧美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的积极推动者,欧美的企业和品牌才是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的载体和工具。

    ​特别是在时尚领域,消费品领域,欧美的企业和品牌成为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攻城略地的急先锋,吹鼓手,白左的政治正确,LGBT等等思潮的兴起,就与欧美的时尚领域的推波助澜密不可分。

    ​在舆论战中,欧美的企业和品牌扮演着关键角色,很多人总认为中国在舆论战的被动地位,没有话语权是因为中国的媒体无法覆盖欧美国家,我们的媒体,内容无法出现在英语世界。

    这么理解恰恰是错误的,至少是片面的。​中国在舆论战中地位,没有话语权,恰恰是因为没有中国的品牌可以覆盖欧美市场,真正的原汁原味的中国品牌无法出现在欧美国家,这才是中国的文化,声音,无法在英语世界得到传播的根本原因。

    如果我们的手机专卖店像苹果那样,中国的咖啡店,快餐店覆盖美国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品牌是最好的媒介,品牌是最好的传播工具。

    ​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业学会了生产产品,现在到了中国人必须有要创造,建设,运营中国品牌时候了。

    否则,就算中国的GDP超过了美国,而北上广深满大街的时尚还都是美西方的东西,中国复兴与崛起,从何谈起呢?

    美西方的产品都不如我们了,我们却做不到他们曾经在中国碾压的商业势头。我们能说自己强了?

这个比较难。只有在产业初成的时候,才可能八仙过海。要把成熟品牌打出对方的国内市场,需要在产品性价比上碾压,全面抵消远程运输的劣势,并且深入理解对方的消费习惯。不是做不到,但需要很长时间,而且需要友好的消费者心态。日本、韩国家电品牌就是这样把美国品牌打出去的。

但现在美国民间对中国的敌对心态也很厉害,中国品牌首先在心理上就不容易跨过第一道坎。加上中国品牌在美国市场”孤军深入“,很容易被美国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排除,还记得华为手机吗?

哪怕时尚,也很容易打上罪名:强迫劳动、独裁价值观念……

在欧美消费品市场建立中国品牌现在不是重点,中国在壮大OEM的同时,在一带一路建立品牌,农村包围城市,这是现在在走的路。

这条路欧美都没法阻拦。中国不仅是产品出口(包括就地制造),还打包出口基础建设。如果产品出口欧美还有办法竞争,比如用越南制造的耐克和中国制造的李宁打擂台,基础建设出口欧美就一筹莫展了。自己的国家还弄不起来,在一带一路的成本和效率就更加不可能竞争了。欧美舆论和学术界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給欧美政界的一厢情愿泼冷水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