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不了敌后战场的乌克兰扭转不了战略被动

乌克兰的黄昏

—看不到的敌后战场和扭转不了的战略被动

作者:秦纵轩

开篇立论:除非俄罗斯内部出现系统性的崩溃,否则乌克兰将无可避免地永久失去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地区。

这一立论的根据是:乌克兰现政府不得民心。

就是这么看起来如此敷衍且武断的理由,但确是绝对充分的。

俄乌冲突以来,乌克兰军队的表现几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在实力弱于对手且遭到先发制人打击的情况下打得非常顽强,不仅多次抵挡住了俄军进攻的兵峰,还在多个局部战场实现了战术性地反攻和小规模的歼灭。

但是整体上,俄强乌弱的态势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有西方源源不断输入的援助。

在这种以弱敌强的局面下,弱势方应该如何求胜?

《孙子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

这里,最值得借鉴的便是我们自己的那段苦难历史。

抗日战争期间,因为两方兵力悬殊,正面战场连连失利,伤亡惨重。据统计,国军在付出200万人的损失后,消灭日军50万人。

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被动局势,我党做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重要战略决策。

我党在沦陷区活动,充分动员沦陷区百姓,开辟敌后战场,在各大城镇拖住日军50万人,伪军300万人,牵制这些军队无法增援正面战场。在8年抗战中,发动大小游击战争7.2万余次,参与人数达到45万人,共歼灭日军20万左右。

正面战场就是以正合,依靠主力军队在正面与敌人展开消耗,维持战争的态势。

敌后战场就是以奇胜,凭借军队和民众武装的配合,攻击敌人脆弱的后方,不仅让敌人难以在获取占领区获取资源以战养战,还使其不得不持续投入人力物力来确保后方的安定。

敌人正面战场的持续胜利,同样会使其占领区持续扩大,占领区百姓持续增加,在敌后战场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直到到达一个临界点,迫使其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僵持,并在持续的消耗中不堪重负,进一步退入战略防御。

这便是毛主席《论持久战》的重要底气来源。

那我们来看看俄乌冲突的情况。

很多东西,不真枪实弹地碰撞一下,是永远也看不出的。也只有在退潮后, 才能看到谁在裸泳。

俄罗斯军队的实力如此,乌克兰的民心也是一样。

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俄军调整了战线,退出了北部战场,全力投入到乌克兰东部和南部战场。

和基辅不同,这里自叶卡捷琳娜二世起便是俄罗斯族聚居且占主导的地区,而且在成长于苏联时代的老一辈大多尚存的情况下,当地的民心对俄军没有明显的抵触情绪,以至于现在的俄乌冲突看起来更像是独联体的内战。

对乌克兰来说更不幸的是,长期以来乌克兰买办政府在国内一系列的倒行逆施,让此地的民众更加心向俄军。

因此,在正面战场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却没有能力开辟敌后战场。

500

所以我们看到的战局便是:乌军在顿巴斯主战场被俄军战术性包围,却无法动员当地民众,进而从战略上对俄军进行反包围。

由此俄军可以相对从容地在专注于正面战场的推进,无需担心后方无所不在的后勤破交和游击牵制。

在这种情况下,俄军凭借体量优势,只要坚持“结硬寨,打呆仗”,正面战场一旦有所进展,推进后便加筑要塞稳定最新的防线,将新的占领区逐步消化,以战养战。

即便局部遭遇反击,俄军也可以通过战术性撤退保存住有生力量,徐图进取,最终还是能凭借整体优势完成反推的。

总之,只要俄军不急于速胜,将军队消耗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就可以稳定地维持这种战略蚕食,一点点生吃掉东南乌克兰。

由此,乌克兰将始终处于战略被动。

如果俄军在9月降雨期到来之前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地区稳定住战线,那么后面乌克兰将面临压力巨大的补给压力。

不仅是国内的补给线,西方援助方面,在进入秋冬季后,俄罗斯的天然气大棒也将凸显其威力。

待到秋来九月八,欧盟齐唱《喀秋莎》

我们或许真的会看到这一幕。

乌克兰的失败,始于民心治理上的失败。

民军和武装的民众不能也不应该用来对抗敌军的主力,甚至也不能用来对付大部队,不能用来粉碎敌军的核心,而只能从外部和边缘去蚕食敌人的军队。它们应该在进攻者的大部队没有到达的战区两侧地区起来反抗,使这些地区完全摆脱敌人的影响。它们应该像密集在战区两侧的乌云,随着前进的敌人移动。—《战争论》

很显然,开辟敌后战场要求民众具有极高的自觉性。很可惜,乌克兰政府做不到。

民心听起来这么玄妙的概念,有时候就是如此真实。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