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马里乌波尔还要打多久?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亚洲特快》,最近乌克兰战况迎来了一些新的变化,马里乌波尔围攻在拖拖拉拉了快一个月后终于到了最后阶段。这场战斗的进度如此缓慢实在是让人有些意外的。同时在顿巴斯方向,俄罗斯控制的伊久姆突出部方向,乌克兰也进行了一些反击,但是哈尔科夫的乌克兰93机械化旅要在野战中击败俄军实在是做不到,所以这种解围尝试也并没有发展成决定性的战斗。

在这种情况下,俄军进一步收紧了套在东部乌克兰军队脖子上的绞索,马里乌波尔的乌军最后拒绝投降后,其覆灭应该是进入倒计时了。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政府还在放话称俄军如果对马里乌波尔发起最后总攻,乌克兰政府今后将拒绝谈判,但这其实是乌克兰政府最近一段时间在取得“基辅大捷“和“莫斯科”号巡洋舰沉没事件后莫名其妙滋生出来的虚妄胆气而已,随着战况发展这种胆气很可能来的快,去的也快。

顺便说一句,随着“莫斯科”号受损状态的照片出现,大家对于它出事的原因又有了一种猜测,而且看起来还是比较靠谱的,那就是它应该是撞上了水雷,而不是被乌克兰的导弹攻击了,至于这个水雷到底是什么时候,谁布的,就很难说了,甚至二战时期的水雷也不是不可能。

回过头来说马里乌波尔的战斗,马里乌波尔并不是一个大城市,人口44万,可以说这座城市苏联时期主要就是依托亚速钢铁厂和机械厂建设起来的,

不过2014年的冲突后,马里乌波尔作为乌克兰化肥主要的输出港口,经济状况不错。不过看这几年该城市的卫星照片,它经济状况也没好到可以大规模兴建城市的程度。顶多是市容面貌整治的还可以,但城市的主要建筑物仍然维持着苏联时代的风貌。

我们知道冷战时期,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苏联对于南部地区在未来的战争中再次遭到外敌入侵或者遭遇大规模轰炸乃至核袭击是有相当大担心的。尤其是二战中维持中立的土耳其在冷战中加入了北约,苏联南部地区,包括乌克兰南部遭到北约地面进攻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所以苏联在二战后在乌克兰的城市建造中可以说都是不惜血本,以战时防御为主要考量进行建造。

从格罗兹尼,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到马里乌波尔,乃至未来可能的哈尔科夫,可以说每一座苏联城市都具备成为防御堡垒的潜力,因为这些城市确实是按照堡垒的标准兴建的。

不过赫鲁晓夫楼和勃列日涅夫楼虽然算得上墙体厚实,间距较大,但这些毕竟主要还是防御空袭的设计,至于作为步兵掩体嘛,毕竟还是民用建筑,只要进攻方投入重型火力,并且让平民充分疏散,或者干脆不管平民伤亡头铁强攻,终归只是民用建筑,挡不住太多的炮火。

其实在“水泥森林”里的巷战吧,从二战开始到今天有一点没变,那就是成功的防御战都是利用巷战作为拖延消耗对手的手段,待敌军在巷战中损失惨重陷入混乱,要么是在外面来个反攻围住攻城敌军,要么是在敌军在残酷巷战后遭到严重损耗未能得到充分补充之际发起反击夺回城市。

从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通过坚守城市同时积蓄实力,最后一个钳形攻势围住德国第六集团军。而1995年的车臣战争,马斯哈多夫武装通过城市巷战和车臣境内广泛开展恐怖活动、游击战严重损耗了攻城俄军之后,于1996年发起进攻夺回格罗兹尼,迫使叶利钦接受车臣自治。所以看得出成功的城市防御战,总得有一个反击。但如果没有一支能够进行大规模反击并在城市周围野战中摧毁敌方攻城部队的强大部队,那就很绝望了。大家看《帝国的毁灭》里面,著名的那场希特勒咆哮的戏,就是他得知自己最后的念想,“斯坦纳集群”的反击已经成为泡影的时候。

但俄军自从车臣战争之后,对于围攻一座苏联城市,那是从来不敢掉以轻心了,从第二次车臣战争开始,俄军每次进行攻城战的前提都是一定要将外部援军先瓦解掉,把城市彻底包围,孤立起来,再用火力慢慢啃,防止出现被人家逆风翻盘的情况。

这种打法虽然看起来笨拙缓慢,比如马里乌波尔这仗,从东西对进,到完成合围,再到逐步压缩乌军空间,直到现在 准备发起最后总攻,这个拖泥带水的劲儿,也真是让人怀疑这和那支4天杀穿380公里,直捅扎波罗热城下到俄军还是同一支军队么?

但这确实是俄军的战争经验,面对一支主要由苏联加盟共和国军队发展而来,拥有相当数量机械化装备且已经经营城防体系好几年的对手的时候,俄军是绝对不敢掉以轻心的,宁可慢,也一定要按部就班,先合围,打援,再一个个拔掉外围阵地,最后在猛烈炮火支援下一个街区一个街区的清过去。

现在马里乌波尔的这一套套路 已经基本走完,最后还剩一个马里乌波尔钢铁厂了。

这是俄军在此前的几次战争中没碰到过的情况了。

马里乌波尔钢铁厂作为苏联时期兴建的大规模军民两用工业设施,它具备非常强大的地下防御系统。

这是此前俄军的历次冲突中没碰到过的情况,即使当年在格罗兹尼也没有类似这样的大型设施。

马里乌波尔钢铁厂的地下设施基本上来说就是一个地下堡垒,它的设计是在核战争爆发的情况下即使城市遭到核打击的情况下,利用地下设施也能部分维持生产,而厂子里必要的工人和驻守的部队也需要在地下生活。

可以说这就是个可以在核战后供一厂几千号人长期生活的地下避难所,甚至它还有独立的地下水水源。

这几天有一些媒体说起这个地下设施的时候就夸张起来了,说这个地下设施深入地下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核弹都炸不垮什么的。

其实呢到也不至于,据资料呢,苏联建造的这类的地下掩体设施的顶部通常也就是几米的钢筋混凝土,真的那种深几十米的地下掩体都是要依托天然的花岗岩山,或者深层的矿洞建造的,不可能随手就给你搓一个出来。

只是这依然给空中打击和炮击摧毁这个设施带来了足够大的困难。俄军目前要想打穿这个掩体的话,空投的KAB-1500炸弹肯定是不够的,那玩意主要是针对那种2米左右厚度的钢筋混凝土飞机机堡的,要穿透十米左右的地下掩体有困难。

所以呢,还得上“匕首",或者“伊斯坎德尔”导弹,凭借高初速来穿——只是俄军在这方面也没有下太大功夫,他们没有类似东风-15C那样的高超声速钢钉,或者东风-16那样的整体式穿透战斗部,“伊斯坎德尔”导弹的穿透战斗部根据俄军自己的说法也就是比KAB-1500穿深稍好一点,相比之下,我们之前根据公开论文推测过,东风-15C头上的钨合金穿透体应该能打穿25米左右的钢筋混凝土,那后续替代它的装备当然不可能比它还不如是吧?

但同时马里乌波尔钢铁厂的地下堡垒还不是就一层,它足有6层,同时,内部除了有比较大型的地下车间,分区还很多,因此即使是导弹击穿顶盖下去,也未必能快速使它丧失作战能力。

再有就是这个地下堡垒还不仅仅是一个地下掩体,因为战时你不可能彻底在地下进行生产,所以在钢铁厂内建造了四通八达的地下隧道系统,据称总长度达到几十公里,把厂区内的关键设施和地下堡垒连接了起来。只不过现在这些隧道系统当然就不是用来运输物资,让工人能够从地下宿舍出来上班了,防御者可以利用这些设施在对手无法察觉到情况下悄悄进行部队的运动,从而能够到处布下眼线,掌握进攻者动向,在了解情况后防御者可以将部队通过地下隧道机动到进攻队形的侧后出其不意 进行反击。

而且对于进攻者最不利的是,由于目前有数千名亚速营士兵在防守,而实际上真正在表面阵地上,可能被俄军炮火和空袭杀伤的人员,就只有很少的数量了,大部分人可以在隧道里待命,或者干脆呆在地堡里面。

因此俄军壮观的火力打击其实无法大量杀伤守军,只能进行近距离短兵相接。而这些防御者看情况不对还可以利用地道开溜 。整个过程就像打地鼠一样,绝对不轻松。

当然了,这样的地下系统毕竟它还是当年为了在空袭甚至核袭击条件下部分维持生产而设计的,并不是真的为了作为防御工事——看过EVA剧场版的朋友还记得吧,联合国军最后冲入看似壮观的第三新东京市地下掩体,NERV也只能用冲锋枪和正规军在地下隧道里对射,很快就被攻占了。

不过那只是因为防御者的准备不足,但亚速营自从2014年后就在经营这个地下堡垒了,他们依托钢铁厂,已经对这个地下设施进行了大量加固,改建,修缮,扩建工作,这导致就算俄罗斯有藏在手里的秘密武器可以击穿混凝土顶盖,也很难凭借当年苏联时期的设施图纸,打中现在的关键设施了。

同时整个隧道系统也无疑要进行大量针对地面防御的改造,藏兵洞、火力点、甚至可能还有坦克装甲车辆可以偷偷开出来的秘密隧道出口,所有中东地区城市巷战中曾经让美军头痛的招数,在马里乌波尔钢铁厂里,可以预计,肯定都会有。

理想状态下,防御方可以利用这个复杂的堡垒工事群,每次以较小的伤亡击退俄军对表面阵地的进攻,即使俄军短时间控制表面阵地,守军也可以发起反冲击来夺回阵地。而守军在战斗间隙则可以用少数人员在表面阵地维持监视,大部分人退入地下休息。

而不用说的,这里储备的粮食物资,那肯定是够这几千人生存相当一段时间的,有说法认为他们甚至可以凭储备吃上几年,而地下设施内本身就有独立水源,从外部无法切断。内部供电更好解决,只要储备足够多的燃料,挖几个大型地下储罐就行。

那么这仗怎么打呢?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得投入压倒性的兵力火力,最终控制住整个堡垒的表面阵地。

至于之后嘛……即使俄国人不往里面灌水灌汽油,或者炸毁通风口,就干脆直接在你头顶上堆上几十吨TNT给你来个大的,你吃不吃的消?这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办法了,叙利亚战争期间也多次出现类似的事情,只要你控制不住表面阵地,对手总有办法来对付你的。

这么分析下来,马里乌波尔是不会再发生什么奇迹了,但接下来战斗的艰难程度肯定也是非常高的,毕竟这么一个经营多年的防御体系,对于不掌握现代化信息作战能力的俄军来说,还是只能靠猛烈的火力和大量的兵力来啃,而这之中无疑又会出现大量的伤亡。

我们就等着看俄军需要多少时间,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最后宣布在马里乌波尔赢得了一场艰难的胜利吧。或许在这期间,伊久姆方向西方媒体预告的大会战也快开始了,俄军又要继续去啃乌克兰军队同样经营多年的“东部反恐地带”的堡垒群,这又是一场痛苦的战斗。

其实俄军如果拥有数量充足,威力够大的重型反工事精确制导武器,事情本来不必这么麻烦的。这就是一力降十会嘛,一件针对性的武器,往往就能减少部队在特定战斗场景下巨大的伤亡代价。说到底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啊,针对特定的任务,当然要去开发特定的工具才对啊。

土耳其当年打 库尔德人,都从美国买了一万枚BLU-109钻地炸弹,但俄罗斯目前这种武器的库存真的少的可怜,据报道称现在他们的“匕首”导弹库存就已经打完了,什么时候能补充上还不知道呢。

说到这儿我相信大家也都 明白了为什么解放军未雨绸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开始投资研制东风-15C这些地堡杀手,毕竟未来统一战争中的敌人,在我国的宝岛上,可不是经营了几年,而是几十年。不过相应的,咱们也准备了几十年,而且这十来年里随着大陆在 综合实力上的绝对优势,针对对岸地堡设施的新装备进步也是很快的,对岸最近积极宣传他们的主要空军基地的机库要按照3吨炸弹直接命中的威力加固了,这个事儿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一旦钻地武器发展到一定程度,对面这种不断加固乌龟壳的做法,就会显得非常劳民伤财而又可笑——可以预想一下,等到他们新加固碉堡落成的第二天,某大陆新闻媒体就给你放一个某新型钻地弹药击穿相应防护等级目标的视频出来你信不信?

到时候你就再花钱重新加固吧……但这种加固能赶上进攻武器的发展脚步吗?呵呵,那就让他们自己把握吧。

好了,今天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如果您喜欢这个节目,也可以购买观察者网的会员频道”观察员”,年费198元,输入我的邀请码可立减10元哦。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