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病毒威力到底如何?香港大学最新学术报告内容详实

2022-0419

(本文是学术报告摘编,图表太多了,手机上编辑不过来,请谅解,最后结论部分做了截图)

随着香港第五波疫情熬过高峰期,

港大的总结性paper终于低调登场了,

关于Omicron内生毒力的实锤,似乎终于可以落地了。

——请品鉴:

图片

标题翻译成人话:

新冠病毒Omicron BA.2子毒株在香港的感染流行病学研究,2022年1-3月

虽然还只是新鲜出炉的预印本状态,

但有港大梁老师和Cowling老师等各位大佬坐镇,

想必数据质量是有保障的。

至于为啥咱对之前多如牛毛的那些研究看都不看,

偏偏要拿港大这个预印本说事儿呢?

原因很简单,在第五波之前:

香港是全球极少有的,全民几乎没有感染过新冠病毒的处女地;

同时,香港还拥有不少未接种人口。

所以咯,香港的Omicron毒力/致病性数据,

是截至目前独一无二的,

几乎不受既往感染史污染的数据,

所以也就是最接近病原体内生状态的数据。

(当然了,还是有一丢丢不足……短命的BA.1消失得实在太快,香港给出来的,已然是以BA.2.2为主的数据~)

——总之,请品鉴:

图片

红框部分翻译成人话:

虽然Omicron在动物模型实验中表现出了更低的致病性,并且在南非以及其他地区表现出了更低的重症风险,但是,我们发现在香港第五波的早期阶段,Omicron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造成了与之前几波相仿的病死率。因此BA.2的内生重症风险也许并没有显著低于原始株,或者完全不低于原始株。

总结总结啊,

梁老师他们一步到位,直接用了实锤程度最高的病死率来表征BA.2的内生毒力;

至于为啥只用“第五波早期阶段”的病死率?因为香港第五波早期阶段的确诊门槛和前面四波完全一致。但由于疫情糜烂,检测能力所限,第五波中后期的确诊门槛有所拔高,因此可能会影响病死率;

所谓的“前四波”,详见下图,以Alpha为主,也包括其他早期毒株(见下图);

梁老师他们还提到,第五波早期阶段除了BA.2.2之外,还夹杂了少量的Delta,所以Omicron的病死率可能有少量高估;

不过梁老师他们没提到的是,前四波除了原始株和Alpha之外,也夹杂了少量的Beta和Mu,所以病死率可能也有少许高估。

——总之,前四波大概是这么个造型,请品鉴:

图片

——第五波则是这么个造型,请再品鉴:

图片

重申一句,为了避免不受控爆发期对病死率的影响,

梁老师他们只选取了红框部分的死亡人数,

作为Omicron代表队出面和前面四波PK。

——最后结果,请品鉴(可能需要点开大图):

图片

以上绿色数字和黄色数字,分别是前四波的病死率和第五波未完全接种病例的病死率(已根据年龄分层)。

所以在没有既往感染史和疫苗拉偏架的情况下,

第五波的病死率,在六个年龄组当中的三个都高于前四波。

并且吧,严格来说第五波的病死率,还是被疫苗拉了一点偏架。

毕竟梁老师他们只排除了“完全接种”的病例,

而在第五波早期,香港还有全人口7%左右已经部分接种,

这7%的第一针,显然也能降低一丢丢病死率~

——总之,咱换个角度品鉴:

图片

以上纵轴是病死率,横轴是年龄分层;

蓝色圆点=前四波死亡病例、

红色三角形=第五波未完全接种的死亡病例,

绿色菱形=第五波已完全接种死亡病例。

最后,梁老师他们这个预印本的主要卖点,

其实并不是香港第五波早期阶段的病死率,

——而是这个:

图片

翻译成人话:

BA.1的中位数序列间隔3.15天、中位数代际间隔2.38天;

BA.2的中位数序列间隔2.17天(代际间隔没算出来)。

——作为对比:

图片

在2021年5月份广州疫情期间,Delta的中位数代际间隔和序列间隔都是3天~

以上预印本原文请见:

Epidemiology of infections with SARS-CoV-2 Omicron BA.2 variant in Hong Kong, January-March 2022

Yonatan Mefsin, Dongxuan Chen, Helen S. Bond, Yun Lin, Justin K. Cheung, Jessica Y. Wong, Sheikh Taslim Ali, Eric H. Y. Lau, Peng Wu, Gabriel M. Leung, Benjamin J. Cowling

medRxiv 2022.04.07.22273595;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2.04.07.22273595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