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初中学生,为啥我觉得答语文题就是东编西扯,写作文就是无病呻吟?

身为一个初中学生,为啥我觉得答语文题就是东编西扯,写作文就是无病呻吟?

500

收到一位初中生的私信,但我觉得,有这个想法挺正常。但既然你想到了这个问题,倒也不如去想另一个有意思的现实——如果说答语文题就是东编西扯,那为什么还会有人语文考高分呢?

随便说几个例子,北京2013年代高考文科状元语文分数148分,湖北2020年的高考状元语文总分146。其他很多省市的高考中,135~140分以上的高分得主不能说比比皆是,但随便找出几千个来也不难。

你要说他们是蒙的,但这显然也不合逻辑——一个人可以蒙对一两次,但不见得次次都会蒙对。一个班级里的第一、第二名,大概率一直都是第一、第二名。各省的高考状元,在平时的学习中,成绩也不会差。

这也就是说,即便语文答题是东编西扯,但依然有人能准确掌握东编西扯和无病呻吟的套路。

并且,绝大多数情况下,能掌握这种套路的人,还可以掌握地理、历史、化学、生物、英语等等科目学习的套路。

你说气不气人?

有些人会觉得说语文考试就是瞎扯淡,限制了自己天才的发挥,如果换成某个自己擅长的或者是不“东编西扯”的内容,自己就一定能考高分。

当然,说这些并不是要为当下的语文教育找合理性,当下的语文教育也的确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实际上,中国的语文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在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两个方向之间摇摆不定。特别是写作教学中,重文学而轻逻辑的习惯,也导致了许多高考作文常常华而不实,所谓的“无病呻吟”倒也不全是错误的批评。

可某些高赞的批评,显然就搞错了方向。有些人说作文应当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也有人说应当在日常教学中增加阅读、应用文写作、文学作品创作等相关的内容,这就属于纯粹的拍脑袋想法了。

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这看似是政治正确,但现实中每个人对情感的理解与其实际情况总是各不相同的。你觉得让孩子写与父母的感情是“真情实感”,但有的人与父母的感情就是不好,也有的人是单亲,还有人父母早亡,这里面真没那么多真情实感可写。而且,一旦将作文引入到写感情的方面,就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即情绪会带动对作品水平的判断,很多“感人”的作品会获得更高的评分,而另外一些人为了高分,就只能是硬往“动人”的方向去写,甚至出现编造故事的情况。这也与要表达真情实感的方向相去甚远。

与此相比,论说类的文体尽管也有这样或那样的文体,但至少有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

说到底,语文教育的改革,不论在中外都是一个最容易骂,也是所有人都可以掺和几句的话题。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高考后,语文试卷总是被骂的最多的原因——想骂数学,也得先看懂了再说吧。也是因为如此,骂语文教育从来也都是流量密码。

而在最后,如果你是个学生,希望你明白的是,如果你单纯对语文教育不满,这倒没有问题,但指望语文教育按照你期许的方向改革,就能让你的语文成绩突飞猛进,那就真的是想多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