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眼中的消费升级,就是让穷人喝上1000元一杯的奶茶?

最近,有两条新闻让我看完心里特别感慨。

一条是中国经济周刊报道的,深圳某奶茶店一杯饮料卖价1000元。商家回应说是原材料贵。

500

有人到天眼查上查了一下,发现关联这家奶茶店的公司幕后董事长,正是喜茶的创始人聂云宸。

500

我到外卖软件上看了一下,这杯饮料的价格其实是500元。当然了,这依然是个天价。

但主动宣称千元一杯,很大概率是它想借用媒体炒作。

500

另一条新闻同样发生在11月初,一个国产品牌“蜂花”因为被怀疑倒闭,莫名其妙上了热搜。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网友发帖说自己在大型超市里找不到蜂花护发素了,怀疑蜂花破产,于是跑去官方账号求证。

500

结果,他的求证引发了大批网友焦虑,很多人跑到就近的商场找,发现也没有蜂花的身影了。

于是,一个因怀疑而引发的蝴蝶效应,直接把“蜂花倒闭”顶上了热搜。

蜂花老板不得不发视频澄清,表示没有破产,还在稳步发展中。

500

500

有人在视频下面评论说蜂花好用是好用,就是不咋好看,透明(包装)显得有点廉价。官方小编直接回复说,“其实我们本来就很廉价”。

500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种感觉,现在打工人能买起的品牌越来越少了。

奶茶自从“产业升级”后,除了蜜雪冰城啥都喝不起了;洗发水引入“防脱概念”后,海飞丝的已经成为中低端产品了;甚至8块钱一碗的兰州拉面,包装一下现在也要卖到40了。

消费升级是近几年很火的概念,商家装修出了更好看的店面,号称严选出了“更高的品质”,然后花大笔钱营销,以一种贩卖美好生活的方式让简单的消费品溢价50%甚至更多。

但问题是,这真是我们普通人所需要的“新消费”吗?

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很多人有个固有印象,“新消费”贵,代表着质量肯定好。

在所谓的新茶饮浪潮中,喜茶毫无疑问是其中价格最高的几个品牌之一。

早期市面上珍珠奶茶普遍卖6、7块左右的时候,喜茶就卖到了12块钱以上。

等其他奶茶普遍涨价到十几块,喜茶就以近两倍的价格出现在市场上了。

这个诞生自广东江门——一个三线城市的奶茶品牌,自从把名字从“皇茶”改为“喜茶”后,好似麻雀变凤凰,一夜之间就火遍了大江南北。

500

喜茶能火起来,与当初“现象级排队”的营销策略可谓密不可分。

大家可能还有印象,当时微博、小红书、抖音随处可见喜茶门口排着长队的图片,动辄3小时才能排上,有黄牛就地加价。

然而,早在2017年8月,公众号“侬好上海”就刊登文章爆料,喜茶在上海开业的第一天其实共聘请了300多个人去假排队。

500

之后,更多媒体跟进爆料了假排队的细节。比如,有位年轻记者应聘了网红店的“排队托”,发现喜茶的假排队人员构成颇为讲究,有学生、青年、白领、中年人。

“他们还被规定不能一起到,而是要分批到。一般情况下,假排队10天之后,人气就会被带动起来。”

喜茶创始人聂云宸曾高调对媒体宣称,喜茶研制出了第一杯芝士现泡茶。在他的描述中,这杯芝士现泡茶充满了小资情调:芝士使用鲜奶和澳洲新鲜芝士混合制成,茶叶也从印度、台湾等地进口。

聂云宸强调,喜茶只在原产地定制茶叶。

然而,虽然反复强调自己的“品质”,喜茶却又在这方面翻车次数最多。

由于新式茶饮市场的技术壁垒并不高。先是“奈雪的茶”老板在朋友圈公开怼喜茶对自己品牌的抄袭。

500

紧接着又接二连三爆出食品卫生问题:

2018年,上海兴业太古汇喜茶店有消费者表示喝到疑似“透明指套”的异物;

500

2019年1月,西安赛格喜茶店被爆“环境脏乱差”;

2019年5月,有孕妇在苏州圆融喜茶店喝到绿头苍蝇;

500

2020年6月,南京市玄武区市场监管局公布的专项抽检结果显示,喜茶被查出微生物污染事件。

当然了,也不止是喜茶一家出现这样的问题。今年8月,“奈雪的茶”也被报道部分门店存在食品加工卫生环境脏乱、食品原材料变质、篡改标签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

很明显,让以前总喝3、4块一瓶饮料的消费者,“升级”为买一杯30块的奶茶而排队的“喜茶们”,优势从来不是质量。

自始至终,“喜茶们”都更像一种智商税满足了小布尔乔亚们合影需求。

500

但这样的新消费品牌,却在资本的加码下狂飙突进。

据公开资料,今年7月13日,喜茶已完成新一轮5亿美元的融资,目前估值来到了史无前例的600亿元人民币。

与喜茶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像蜂花这样的品牌。

物美价廉,却也真卖不动。

作为老牌国货,蜂花不仅十年只涨价了2块钱,而且36年来,没有受到过任何处罚记录。

500

相反,还获得数不胜数的奖状荣誉。

500

蜂花一直和上海残疾人劳动项目“阳光基地”合作,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

500

虽然这几年因为不做广告知道这个品牌的不多,但蜂花是名副其实的国民品牌,曾经一度以绝对的优势“承包”了我们的洗护发市场。

可就是这样一个堪称“民族之光”的品牌,现在什么现状呢?

答案是,“卖2万单就是平时一个月的量。”

500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这个品牌,是因为要倒闭上了热搜。”

500

因为既不投放广告,也不做乱七八糟的营销。

有人算过,普通的洋品牌牌护发素一般产品毛利率至少为40%,而蜂花的毛利率只有15%。

这样的毛利率自然难以支撑进入很多大型连锁超市的“入场费”。

蜂花也就失去了超市货架的“C位”,或被放到不起眼的位置,或者直接被踢出局。

其实,很多东西,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这种涨价。

前阵子,办公室里有同事吐槽,已经很久买不到2块钱的可乐了。

公司楼下几乎看不到小超市个体户,街道最好的位置永远被便利蜂、全家之类的连锁店垄断,2块钱的易拉罐可乐卖3块3,3块钱的瓶装雪碧卖4块2。

500

这些连锁便利店、大型连锁超市,大多依靠资本的力量,前期砸钱快速铺开店面,占据各地最好的位置,然后开始收取高额“入场费”。

“入场费”有时候高得离谱。比如2018年3月,家乐福超市就被曝在中国违规收取高额进店费、条码费高达近百亿元。

品牌要么涨价,要么被踢出局,只有两种选择。

不管是“入场费”还是“消费升级”,这些概念,本质上都会提高商品价格。而这些费用,绝大多数又要被品牌分摊到消费者头上。

有人会说,矫情什么,那就网购啊,便利店买不到2块钱的可乐,去淘宝、拼多多不照样可以。

话确实可以这么说。但一个事实是:

即使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网购人数大幅增加,但线上零售总额依然还没到中国零售总额的50%。

是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轻松网购的。

前阵子,知乎上有个热议的话题是,“中国电视剧里为什么没有穷人了”。

讨论的是为什么没有像《马大帅》那样,展现农民工真实生活的剧了?

500

现在主角用iPhone,穿名牌,吃西餐,出入CBD几乎成为了标配。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实际上现在主流消费场景也不考虑穷人了。

作为一个北方人,我最喜欢吃的就是面食。可今年下半年的几条消息,直接让我觉得可能以后连兰州拉面都吃不起了。

500

兰州拉面是餐饮领域“有品类无品牌”的代表,或许人人都知道兰州拉面,但能称得上品牌的确实没几家。

可最近,陈香贵、马记永、张拉拉等兰州拉面品牌相继获得了风险投资,入局的风投机构已有近10家。

顺为资本、金沙江创投等人投资的张拉拉,最新估值已经达到了3.9亿。陈香贵4轮融资后,目前估值近10亿。

有投资人宣称,“装修定位、就餐体验、营销方式,会给消费者带来翻天覆地的惊喜”。

张麻子说,翻译翻译,什么叫惊喜?

500

惊喜就是拉面要涨价了。十几块钱的面,涨到了20多,随便加肉加蛋整个套餐,轻松过三四十。

要知道,在兰州牛肉面“原产地”,一碗牛肉拉面只要8块。

资本选中拉面玩消费升级的原因很简单。有人算过一笔账,一碗兰州牛肉拉面的成本只要3块钱,以单碗面26元计算,其毛利将接近90%。

今年7月,陈香贵创始人姜培军在接受赢商网采访时表示,今年年底,陈香贵的门店数将达到120家,未来3年预估将达到600家。

也就是说,陈香贵接下来还会以更快的速度开店,大约每年约150-200家的步速进军各大城市。

作为一个喜欢吃面的普通打工人,我看完之后真的一点都笑不出来,有着深深的无力感。

因为生活用品还可以网购,但吃面总不能网购吧?

常吃兰州拉面的人,应该都不会愿意为资本入局带来的高大上装修、就餐体验,而每碗面多付10块钱。

可当大量店铺在全国铺开,资本带着全国拉面往提价方向内卷时,可能你就不得不为此埋单了。

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

这其中,有很多人都是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

在辛苦工作了一天后,他们只想渴了能在路边小店花2块钱喝到一瓶普通可乐,饿了能坐下来吃上一碗8块钱热乎乎的拉面。

可如果连买一瓶可乐、吃一碗面,都要辛辛苦苦跑好几条街道,在最不起眼、最边缘的角落才能找到话,那寒冷的夜晚中,很难想象他们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

500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有一首布道词叫做《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说的是这个社会是个整体,没有人可以自全。

资本,真的没必要每笔钱都去赚。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