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BBC之后,《纽约时报》也开始改口了,承认中国“清零”政策取得成效

继BBC之后,《纽约时报》也开始改口了,承认中国的“清零”政策取得了成效。并指出,若中国像一些西方国家那样,放弃对病毒“零容忍”的预防措施,取消旅行限制,“每日新增病例数可能会超过63万例”。

500

11月30日,《纽约时报》发文称,早在对新冠病毒新变种奥密克戎毒株的担忧出现之前,中国就一直拒绝外界对其放松世界上最严格的边境限制的呼吁。现在,中国研究人员正在拿出数据,支持政府坚持“清零”战略的决定。

文章还引用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称若中国像一些西方国家那样,放弃对病毒“零容忍”的预防措施,取消旅行限制,每日新增病例数可能会超过63万例。

文章提到,迄今为止,中国的“清零”政策取得了成效:自新冠疫情开始以来,中国通报的累计死亡病例不到5000例,并通过“严格的、有时影响生活”的措施,成功地将疫情的零星暴发迅速控制住。

不过在最后,《纽约时报》仍不甘心地来了一句,声称尽管一些批评人士警告,中国的做法也许不可持续,而且可能会产生反作用,但对奥密克戎新变异株日益增长的担忧,让中国政府放松限制的可能性变得更小。

500

《纽约时报》对中国“清零”政策的态度转变有多大呢?

来看其10月底发布的另一篇文章:《纽约时报》虽然其在报道中承认说,中国的“清零”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自疫情开始以来,中国报告的死亡人数不到5000人。但之后话锋一转,称这项政策也越来越多地使中国成为一个“异类”。世界其他地区正在重新开放,包括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它们也曾经采用过清零政策。中国现在是唯一一个仍在努力彻底根除病毒的国家。

报道援引国内外的专家警告声称,这种方法不可持续。在全球舆论对中国越来越强硬的时候,中国可能会发现自己在外交和经济上越来越“孤立”。报道还提到,中国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大城市,更偏远的地区可能很快会因病例增加而不堪重负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11月29日,带头抨击中国“清零政策”、鼓吹“与病毒共存”的BBC也改口了,称“与病毒共存”并非没有代价,选择该策略的新加坡和以色列都迎来了不同程度的死亡病例上升。

尽管不愿意承认,但BBC的文章中明确指出,采取截然不同政策取向的中国,因足够大,内部的统一大市场可以为经济复苏提供动力,所以可以采取“清零政策”,而其他国家不行。文章还总结道,“没有完美的决策,不过是在不同‘得与失’之间做取舍。”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