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程科学上讲,成果转化的能力就看制造技术的保证能力如何

       把职业教育当成低档货,不认为大国工匠就是工程技师,不提高工艺技术人才的科技地位,实际上是最失败的教育。工程师和技师是所有成果转化这架马车的2个轮子,缺一不可。理论家可以想象“给我一个支点可以翘起地球”,但工程实践上这是痴心妄想。

       高校的科技成果(样机)充其量是某种理论的验证,要想实现成果的产品化,没有工艺上和生产上的科学组织经验以及流程安排,实际上就不具备创新发展的的资源禀赋,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内生动力又如何发力?由此,你又哪里会有创新的市场供给?所以不要老是讲“创新”,而是应强调“创新体系”。我们许多产品不如发达国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制造能力不足。

       大学不能大而化之,理论没有实践的支持充其量也还只是纸面上的东西。工程师和教授当然很重要,但是没有技师的努力终归还是虚拟之物。

       所有的成功创新,都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运动过程:从设计创意到发展前景、从设计指标到用户的需求、从设计到制造组织体系、从设计成本到产品的费效比、从工艺规范标准到流程优化设计、从质量保证到用户服务等等,都是创新必须要考虑的。

      实际上,真正有水平的职业教育,其难度和投入不亚于现行的研究生阶段——光有教授还是不行的。成功有效的工程技艺背后不仅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还有对理论完整性的补充和提高。在西方发达国家,技师制度早已是成功的经验。

      中国人一直企盼的紫外光刻机所用的光学镜头和模组最终都是靠人工研磨而成的。顶级的ASME紫外光刻机原理都知道,但为什么只有它能造出来?根本上讲就是这家企业具备了足够的制造水平。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