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历史真相遭KMT系统性的掩饰与篡改,哪有什么“正统”可言!

【本文来自《王睿:辛亥正统在台湾?还有谁记得孙先生遗愿》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哈哈,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而历史往往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辛亥革命其实哪有什么“正统”可言。只是像迷信传国玉玺一样,中化文化传统历来重视道统、法统,这才无中生有出来这么一个概念。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其神话某个所谓“正统”,不如说是天下大势,浩浩汤汤,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结果。

因为在辛亥革命之前,由于孙文和同盟会在国内、特别是在清军内缺少根基,所以尽管曾策动过多次起义,但全都失败了,且对清王朝的政权基础没有多大撼动。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前发动的广州起义,失败时同盟会多年聚集的革命党人大多牺牲。以致在武昌起义爆发时,孙和同盟会没有力量主导这场革命。

真实的历史是1911年10月发动“武昌首义”的领导力量是新军中的文学社共进会,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董必武也是参与者之一,而与孙文及KMT的前身同盟会关系不大。在武昌起义发动之后多半月,作为同盟会领袖的黄兴才赶到武昌并被推举为总指挥,但不久武昌起义就在清军的反扑之下濒临失败。

扭转辛亥革命局势并真正取得重大成功、光复并建立稳固地方政权的是“上海起义”及之后的“杭州起义”和“南京起义”。然而“沪宁杭起义”的主要领导力量是李燮和李英石光复会,而不是孙文与同盟会。但最终成果却为依靠青帮势力的同盟会元老、孙的得力助手陈其美所篡夺。

而且辛亥革命之前,孙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直到辛亥革命之后才修正为“五族共和”。然而之后屡战屡败以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孙直到了1924年1月KMT一大上将“民族民权、民生”的旧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并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北伐战争胜利之后才短暂获得主导地位,然而又很快在随后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彻底背叛和出卖。

如果再跳脱“革命史观”的叙事,若是当年袁世凯和他的新军(北洋军)全力进攻革命党人,而不是逼迫清廷参与推动南北议和乃至清室退位,那么辛亥革命的迅速成功几无可能,因为当时的革命党人根本没有实力与清王朝和袁世凯正面对抗(隔年的“二次革命”中控制了南方7省的革命党军仍速败于北洋军)。因此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作用或许也并不逊于孙。而辛亥革命前孙在海外全力鼓吹民族革命多年虽有先驱之功,但在辛亥革命之前,邹容的著作《革命军》,陈天华主办的《猛回头》等名声和鼓动效果实远大于孙。

只是1927年北伐成功取得中央政权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以后,KMT人为了抬高自己,对辛亥革命的历史真相进行系统性的掩饰与篡改。

不仅将首都从北京迁往南京,还将原先由鲁迅等人设计的国徽“十二章国徽”、国旗“五色旗”(原沪军都督府旗帜)和军旗“铁血十八星旗”(原为“共进会”旗帜)全部替换为为孙中山亲自设计以国民党党旗党徽“青天白日”为主要元素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并以黄埔军校校歌《三民主义歌》作为国歌。就连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内纪功坊上的“自由女神”雕塑也被替换为了“青天白日”像。

特别是与陈其美同在青帮的结拜兄弟蒋介石与陈其美侄子陈果夫、陈立夫兄弟长期把持KMT中央以及舆论宣传机器,其官方宣传极力抬高KMT正统系(孙中山-同盟会-陈其美)的作用和地位,孙中山死后被追认为“国父”,被孙赞为“革命首功之臣”的陈其美死后也享受国葬。

不仅如此,同时KMT还长期掩饰甚至亲自打压在辛亥革命事件中起主要作用的人物和组织。

比如北伐成功后的1930年,国民政府在上海树立“陈英士(其美)纪念塔”的碑文就篡改史实称“上海辛亥革命由陈其美都督命蒋中正率团攻占制造局,张群亦匡襄其事”,全面封杀李燮和在“沪宁起义”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及配合李燮和救出被清军拘捕的陈其美的李英石等人事迹。更利用李燮和被列名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筹安会”而打为“革命叛徒”,陈其美甚至派人行刺救过其命的李燮和(未遂)。宋教仁被暗杀后,在辛亥革命时期曾以“孙黄”并称的黄兴等原华兴会骨干也多被排挤出了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KMT核心。而陈其美一手提拔的蒋介石更亲自指挥暗杀了参与领导“杭州起义”的光复会领袖陶成章,该案件一向是KMT当局讳莫如深、严禁谈论的史实,是“国统区”史学家们的“禁区”。所以几十年来,凡有关陶成章生平事迹的史料,在“国统区”以至台湾岛内皆一律遭封锁、湮没,偶或出现也必遭歪曲和篡改。

这才成就了现在面目全非的辛亥革命史观,以及KMT逃台之后两岸为争正朔而有所谓的“正统”之争。

如果今天我们还陷此窠臼,实不知其可!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