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评价鲍威尔,微妙……

执笔/无影刀

18日,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因新冠并发症去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今天表示,鲍威尔前国务卿是美国资深外交家,我们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他的家人表示诚挚的慰问。

在美国不断挑动围堵中国的背景下,中国官方给予鲍威尔“资深外交家”的评价,可谓微妙。

但在中国的舆论场上,人们对鲍威尔的认识还更多聚焦于那一瓶“洗衣粉”上。

2003年2月5日,美国纽约。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表演讲时,手持一个装有半管白色粉末的小瓶,以此作为伊拉克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

500

他言之凿凿,宣称自己的声明“都有可靠来源的支持”。

一个半月后,美国对伊拉克宣战。战争打了八年多,美军却没能在伊拉克找到第二瓶“白色粉末”。

2007年普京接受采访时调侃说,“鲍威尔摇晃的那一小瓶不明物质,说是化武证据,里面搞不好是洗衣粉”。

“洗衣粉”从此成了鲍威尔一生都难撕下的标签。然而,一瓶“洗衣粉”,真的可以诠释鲍威尔的一生吗?

01

某种程度上,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鲍威尔一生与美国的各种军事行动联系紧密。

1958年从纽约城市学院毕业后,鲍威尔就开始了长达35年的职业军人生涯,最终衔至四星上将。

他曾被两次派往越战战场,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担任参联会主席(美国国防部最高军职)时,他参与了美国的巴拿马行动和海湾战争等。

战争为鲍威尔带来了声望。

500

海湾战争胜利后,鲍威尔的名气和支持率大涨,他被认为是“国家英雄”。

当时很多人看好他的仕途,认为他当总统将是众望所归。

风头正盛的鲍威尔并没有参加总统大选,而是选择进入小布什第一任期内阁,成为美国史上首位黑人国务卿。

但这次履职,战争没有再给鲍威尔带来好运。

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重创了美国声誉,而“洗衣粉”也戏剧般地成为了鲍威尔一生的“污点”。

这一点,鲍威尔非常清楚。

2005年,他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联大发言是自己的“污点”。他说,“我是代表美国向全世界提出这一理由的人,这永远是我历史的一部分,那是令人痛心的,现在还感到痛心”。

此后鲍威尔也多次表达了自己的后悔和痛心。2012年的回忆录中他曾这样说道,“这绝不是我的第一次失败,但这是我最重大的失败之一,也是影响最广泛的失败之一”。

“洗衣粉”,实际成了鲍威尔丈量自己的维度。

鲍威尔又是矛盾的。

还是在2012年,他对美联社说,美国(在伊拉克)取得了很多成功,因为“伊拉克可怕的独裁者已经走了”。

500

即使这种开脱能让鲍威尔放过自己,很多伊拉克人却没办法放下他,即使鲍威尔去世也无法消弭这种仇恨。

“他的证词导致数百万伊拉克人死亡,他手上沾满了鲜血”,“他给伊拉克带来了混乱”。

500

在很多伊拉克人眼里,一瓶“洗衣粉”改变了他们一生,也是他们内心中鲍威尔的全部。

02

对于中国人来说,今天的中美关系也给了我们认识鲍威尔的另一视角。

鲍威尔2001年就任美国国务卿之前,美国国内对华舆论气氛并不好。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新保守派发表了很多呼吁遏制中国主张的文章,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

1995年《时代》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为什么必须遏制中国”的文章,1997年一本名为《即将到来的中美冲突》出版,世纪末那几年不少类似书籍和文章接连发布,显著恶化了美国对华舆论氛围。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9年的两件事进一步推升了中美关系紧张。一是5月份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二是美国炮制出李文和所谓“中国间谍案”。

500

2001年初上任的小布什政府并没有打算缓和这种紧张,他在上台初期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还顺势将中国定为了“战略竞争者”。

看上去,这神似这几年的中美关系。

但就在2004年末鲍威尔即将离任时,却肯定地称中美关系处于“30年来最好时期”。

这种扭转,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除了“9·11”让美国战略大变之外,这种转变又多多少少和鲍威尔有些联系。

不妨先看看他在即将上台时对中美关系的表态,这段话放在今天都很耐人寻味。

鲍威尔说,“美国不会把中俄看作是敌人或者潜在的仇人,美国只是将他们看作两个寻求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而已。我们之间存在着许多一致意见,当然也存在分歧。”

即使在当时,这也并不是符合政治正确的发言。

还没上台,鲍威尔就显现了自己的不同。确实,与很多出身军旅的美国政治领导人迥异,鲍威尔被认为是温和的鸽派人物。他很务实,且意识形态色彩并不浓厚。

在鹰派人物云集的布什内阁中,鲍威尔也是相对冷静、清醒的异类。就是这种不同,给中美关系带来了一些转机。

小布什上任不久,中美就发生了南海撞机事件,双方言论都非常严厉,几乎陷于敌对的状态。

但鲍威尔进行了低调的外交努力,最终事件得以和平解决。小布什之后向鲍威尔在解决事件时的冷静和稳健致谢。

在台海和军费这两件敏感议题上,鲍威尔的操作也很“资深”。

当时台湾正值民进党陈水扁执政时期,国际上有一些势力支持“台独”,陈水扁一度很嚣张,鲍威尔很明确表示美国不支持“台独”,“台湾不是独立的国家”。

鲍威尔在一次访问中国时,作为美国政府官员首次在台海关系上使用了“和平统一”的说法。

500

有分析认为,鲍威尔有关“台湾不是一个国家,也不享有主权”的表态,意义甚至超过了克林顿时期的“三不主义”。

2001年中国国防支出增加17.7%,鲍威尔说,他不认为中国增加军费将带来新的冲突,称美方会观察中方如何使用这笔钱,看是会对美国构成威胁,还是中国军队推进现代化的必然步骤。

在求同存异、而非遏制中国的观念下,鲍威尔任内中美关系大体是顺的,双方也都互相给予了积极评价。

在鲍威尔任内,中美外长电话交流频繁,这显然会有效防止双方的误判,“相互尊重”是外交辞令,看上去也被真正践行了。

与2000年相比,2004年的美国大选,无论是小布什还是克里,都不再把“反华”当做一张争取选民的牌。

同样任4年国务卿,鲍威尔的4年和蓬佩奥的4年后,中美关系可见的天差地别,这种回望,或许可以丰富我们看待鲍威尔的视角。

03

当然,鲍威尔所做的这一切显然不是为了中国,他的出发点依然是美国利益。

中国2001年“入世”,之后与美国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中美成为日益紧密的贸易伙伴,这实际上也让美国消费者享受到了中国的发展红利。

当时中美之间的很多合作也源自于美国的需要。比如“9·11”之后,美国寻求与世界各国在反恐议题上进行合作,中国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

两国在金融领域进行反洗钱行动,中国在集装箱安全倡议上给了美国支持。另外,在朝核等一系列国际事务上,鲍威尔发现,美国越来越需要中国的支持。

500

这些是鲍威尔彼时工作的抓手,也是中美关系改善的基础。

另一方面,促进中美关系向好发展的大框架下,所有细节并非都是完美的。

就比如,2001年5月,鲍威尔和小布什先后见了那个和尚。小布什第一任期内,美国对台军售很频繁,鲍威尔在多个场合为美国的这一行动洗地,称这是为了“履行义务”。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鲍威尔辞任国务卿还是因新冠离世之时,很多美国人都对他表达了尊敬和不舍。就连中国官方也给予了他很客气的评价。

鲍威尔更像是今日美国政客的一面镜子——过去4年如果是鲍威尔在任,今天的世界会有什么不同吗?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