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盖设计是道路、管网设计之间的“两不管”地带,我国设计体制和规范仍有待提升

【本文由“工业党经济学”推荐,来自《咱国家城市道路,我就有一个想不明白,为啥井盖大概率出现在车轮位置?》评论区,标题为工业党经济学添加】

井盖颠车轮这事儿,首先,你留意的一定是颠车轮的下陷井盖,其次,不颠车轮的井盖你没留意过。

道路工程设计与建造是个很专业的事儿,简单解释一下为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工程设计师是分专业进行道路设计的,道路工程师关注的是受力变形与沉降,管网工程师关注的是流量与排放,然而他俩的交汇点---井口井盖与井圈,这个交汇点的变形沉降设计是由不那么专业的管网工程师来完成的,所以就出现了为啥我们在路上经常会遇到井圈下沉的问题了。

建筑工程中也常遇到类似的事情,比如:小区楼梯门和绿化道路上一溜井盖,漂亮的绿化带里冒出一个阴风阵阵很丑的水泥房子。这都是专业工程师各自闭门造车,配合不到位造成的,这是设计质量不高的结果,然而这个锅却不能由专业设计师来背,他们也是流水线生产,出图的时候没日没夜甚至997,而且各个项目的细部节点都不一样,没施工到部位再专业的设计师往往也发现不了问题,无法全部照顾到。

该背锅的是我国的工程管理体系存在一大漏洞,即:业主聘任驻场总设计师负责制的缺位!我国参照FIDIC条款,在工程管理中引入监理工程师这一角色,但是对业主聘任驻场总设计师这一角色却因为成本、行业习惯等原因有意的忽略掉了,至今业内对是否恢复这一角色还存在争议。

四十年来,我们成了“基建狂魔”,然而我们对工程质量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工艺质量”,这种低水平的质量意识,造成工程质量主要是靠施工环节保障,而设计质量特别是在细部节点设计质量,却始终不高,出问题甩锅施工单位是常态。

井盖下沉和井圈有关,这个井圈就是井盖下边的那一圈支持结构,虽然属于结构却是由给排水工程师设计完成,是不会去做结构受力与沉降计算的,一直都是按照标准图集选型。

砖砌井圈早就属于该淘汰的工艺做法,烧结红砖材料由于不环保、不抗冻融破坏已经停产,然而《工程标准图集》一直还留着这个项目,毕竟有些载荷小、冻害低的区域还会用到。《工程标准图集》包罗万象,像土木工程界的“样式雷”,一方面新工艺新做法层出不穷实时更新,同时淘汰工艺及停产材料也比比皆是。合理选用标准图集中的详图并结合本工程的特殊性进行微调设计图纸,是体现设计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我国现行工程管理的“五方责任主体”体制中,只有注册设计师拥有法定签字权和出图权,一线施工人员在职权、风险、能力等条件限制下,既无权力,也无责任,更没有动力去优化设计图纸。

现实是,在《工程标准图集》已有很多优良工艺的情况下,砖砌井圈未被限制使用,依然大量用在正式工程,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没红砖就改用灰砂砖、水泥砖这两种机制砖,机制砖抗冻融破坏的能力甚至还不如烧结红砖,冻融循环就是指水渗入砖内冻上再融化一次的循环过程,管井井圈恰恰处于地表800~1000mm的受冻范围,是雨雪交加、最严苛的冻融破坏环境,几年下来井口上部的那一圈砖和水泥砂浆就冻酥了,井盖受车轮碾压自然就陷下去了,所以在北方(冬季结冰的地方)开车遇井盖颠簸也是常态。

一句话,我们虽然成为基建狂魔,我们的城市确实很漂亮,但我们还有很多不足!谁都不要笑话谁。虽然他们的公共道路补丁摞补丁,但看他们的办公楼、停车场或居民小区的维保质量,再比较一下我们的,无论高低档,只要同类型的对比,在物业维修保养的水平上,我们的差距也不小。不信的话,开门看你自家的强弱电配电间、地上地下机房、停车场、绿化带,无论当初开发商忽悠你多高档的物业、多漂亮的绿化,不出10年,只要不是开发商自持物业,大都惨不忍睹,“奥迪的质量,奥拓的维保”是常态!

虽然他们现在没钱搞基建和我们差距大,但是在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工程工艺标准、安全标准、维修保养等领域,我们还是有很多方面需要向西方学习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