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斗争
香港问题
香港问题的核心症结是部分港人强烈的非中国认同感,甚至反中意识。
香港具有话语权的少数人不仅不认同中国,而且以做中国人为耻。尽管这部分人是少数,却深刻地影响着香港的整体。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在2019年8月发表文章称,世界很多地方仍在吞食当年大英帝国留下的"恶果"。
香港就正在为英国的罪恶买单。
殖民地化
鲁迅当年评价香港时说"……几位洋主子,手下是若干颂德的“高等华人”和一伙作伥的奴气同胞……”。
英国通过文化渗透从而影响港人的主体精神。殖民者迎合港人追求新奇、崇洋媚外的心理与价值需求,将殖民地的文化体系、文化产品输送给港人。
宣扬西方种族优秀论和西方文明中心论,抹煞汉民族的优秀精神和对世界文明的历史贡献,对华人丑化和蔑视。对港人的民族心理、民族潜意识进行渗透、强暴、同化和扭曲,造成香港精神文化的整体变型。
如1841年香港被英國殖民管治後,英語是唯一的法定語言,所有政府的法律條文、通告、文件等只使用英語(直到1974年中文才同英文有相同地位)。
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后,以英国皇室成员名字命名香港街道成为传统。以维多利亚女王命名的街道最多,其它如以阿尔伯特亲王,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命名街道也不少。
纪念玛格丽特公主的公主道。
它们记载着香港的殖民历史,也承载着中国人的屈辱记忆!
去殖民地化
回归后香港原有制度不但被保留,而且被神化。国民教育受压迫,中国历史课程被放弃。
参考新加坡的去殖民地化过程,有不少有用启示。
1.对留下的公务员重新梳理,对他们身份进行严格审查,并进行再培训,所有公务员都要宣誓效忠国家。
2.掌握舆论,用正确方式对青年学生进行国民教育,国家历史教育。
3.去除恶劣的殖民地遗迹。
4.改造制度中殖民糟粕。
5.有机整合东西方制度的精华。如独立的司法、陪审团制度;舆论自由;发达的民间自治;爱护动物;排队;不吐痰;崇尚专业精神,包括警察和公务员;爱集会和平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