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为何禁止这一“糖尿病手术”?

  一项被淘汰半个多世纪的手术,为何国内仍有少数医院开展?如何客观看待这项技术?“医学界”就此请教了多名临床专家。

  撰文 | 燕小六、凌骏

  责编丨汪   航

  7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文叫停两项手术,除备受关注的阿尔茨海默病手术外,另一项为禁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应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原因是安全性、有效性不确切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在接受《健康报》采访时表示,该手术经历多次改良,始终未解决根本缺陷,在国外已被淘汰,因风险远超获益,仅少数机构因历史原因保留。

  一项被淘汰半个多世纪的手术,为何国内仍有少数医院开展?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中心首席专家朱江帆教授告诉“医学界”,根源或是一部分医疗机构“因不了解历史而重复了”。

  公开资料显示,不少医院曾宣传过“空肠回肠吻合术”能治疗2型糖尿病,称其为“新一代微创手术”“糖尿病患者的福音”,整体手术费用约五六万元。

  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肥胖代谢外科)王存川教授向“医学界”透露,自己接诊过不少糖尿病手术术后出现并发症、需要进行修正治疗的患者,甚至还有术后严重营养不良致死的病例。他强调,叫停这种手术的决定是合理与及时的。

  “减重手术”治糖尿病的由来

  空肠回肠转流术最早用作减重手术,其设想源于“短肠综合征”,通过将患者的空肠和回肠进行侧侧吻合,以缩短小肠长度、减少吸收,达到减重目的。

  1953年,美国学者Richard L. Varco首次将基于类似理念的手术应用于肥胖症治疗,但未公开报道。2008年,一支希腊团队基于“后肠假说”,提出在空肠-回肠侧侧吻合的同时,联合胃袖状切除术,以治疗糖尿病。

  “后肠假说”认为,通过消化道重建,未完全消化的食物能提前进入回肠,刺激改善糖代谢的相关胃肠激素等释放,从而纠正糖尿病状态。

  这支希腊团队完成的研究显示,32名患者进入联合手术试验组,对照组则仅接受胃袖状切除。术后1年的随访显示,试验组患者的糖尿病缓解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这激起学术界对手术治疗糖尿病的广泛兴趣。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相关负责人告诉《健康报》,一些医生先后开展多种术式,称之为“二代”“三代”糖尿病手术。此次国家卫健委明文禁止的空肠回肠吻合术,属于所谓的“第四代”。

  此外,不少人号称这一术式是更“适合东方人特点的改良手术”,“它标榜能治糖尿病,但不像标准的减重手术那样,有非常严格的体重适应症,恰恰符合国人的糖尿病患病现状。”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告诉“医学界”。

  事实上,中国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率并不高。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18-7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BMI≥27.5kg/m2,可以做减重代谢手术。

  而在《2024版优化术式T2DM微创肠转流手术诊疗规范》中,开展空肠回肠吻合术治疗2型糖尿病,BMI范围仅需18.0-32.5kg/m2。

  这份“规范”提到,由于2型糖尿病的潜在人群巨大,且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者只占糖尿病患者的5%左右,手术治疗糖尿病的前景更广泛,“非常适宜在全国进行技术推广,可操作性强,并能迅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00

  图源:网络

  有效性不明确,安全性很成问题

  2024年,国际期刊《糖尿病杂志》发布中国糖尿病负担研究,截至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超1.17亿,死亡人数超过17.8万。2型糖尿病是我国糖尿病的主要负担。

  或是因为找到“临床需求空白地带”,再加上患者群体大、探索糖尿病治疗新技术的热情高涨,我国安徽、辽宁、广东等多地医院均曾开展空肠回肠吻合术治2型糖尿病。其中不仅有社会资本医院,也有公立医院邀请“领域专家”坐镇手术。

  有医院宣称,手术开创治疗糖尿病新纪元,糖友大部分可以立即摆脱药物及胰岛素针剂,恢复正常饮食以及控制并发症。部分患者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可以恢复,糖尿病足可以明显好转,手足麻木等周围神经病变症状逐渐消失。血压恢复至正常,无需再口服降压药物。

  “医学界”梳理发现,有医院宣传这一手术时还会加上“患者成功案例”,称“根据个人情况,可适当放宽年龄、BMI等手术适应症”。另有开展手术的医院自述能用医保,报销后患者自付约在两三万元。

500

  王存川告诉“医学界”,空肠回肠吻合术治疗2型糖尿病,归根结底是在没有明确临床研究与长期随访结果等证据下,改变了手术适应症与手术术式。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微生态医学科主任张发明对“医学界”表示,他所在的医院从未开展过此类手术。“尽管不少医院频发‘喜报’,但相关手术的长期疗效、安全性缺乏足够证据支撑,很难说具有良好的收益风险比。”

  《健康报》采访的专家同样提到,仅有少量关于前述手术治疗糖尿病临床疗效的报告,均为小样本量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随访时间为3-12个月,缺乏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未检索到针对该技术开展的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更重要的是,空肠回肠吻合术存在极大的安全性隐患。

  张发明接诊过不少在胃肠道改道手术后出现菌群失调相关并发症的患者,“空肠回肠吻合术既可以是一处侧侧吻合,也可以是两处侧侧吻合,也可以联合胃袖状切除术,但不论具体操作如何,术后都会导致肠道解剖结构改变,随之会改变肠道运动功能、肠液的流向、细菌的生长环境等。”

  王存川解释称,小肠的长度差异比较大,在3.5-12.5米之间。针对吻合口在什么位置、吻合口多大等问题,空肠回肠吻合术至今都没有形成规范、严格的手术标准。最直观的表现是,各地医院在操作时,吻合口的位置、大小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为何有医生热衷于这一手术?

  朱江帆告诉“医学界”,手术操作很简单是重要原因,“但他们不了解转流多少肠袢是安全的,很可能导致过长的肠袢被旷置、影响人体消化吸收。几乎所有患者术后都会出现并发症,轻则腹泻、维生素及营养物质缺乏、电解质紊乱,重则肝衰竭。”

  王存川近年接诊过约50例这类糖尿病手术后患者,大部分都是BMI<27.5kg/m2的糖尿病人,旷置的小肠长度差异比较大,少部分病人的糖尿病有所缓解。

  他们来找王存川的主要原因,是顽固性脂肪性腹泻、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水肿、慢性腹痛、糖尿病无缓解等,均又接受了修复手术或修改手术。

  此外,术后基本没有随访、没有营养支持管理也是这一手术后发生营养并发症多的原因之一。王存川补充道,虽然中国医生勇于探索新的治疗技术治疗糖尿病,精神是可嘉的,但要严格遵循相关规则,避免出现伦理危机。

  碍于种种问题,“减重外科很早就用相对安全且注重保护消化道功能的胃旁路手术、胃袖状切除取代空肠回肠吻合术。”朱江帆强调,正规医疗机构的减重外科医师是不可能做这种手术(空肠回肠吻合术)的。

  截至目前,“医学界”梳理发现,有些曾开展这一手术的医院,已从其官微撤下相关介绍文章。

  被抛弃的手术,不应在临床滥用

  多名受访者告诉“医学界”,多数糖尿病不属于急性致死性疾病,有其他的干预、治疗手段。

  因此,在使用有创性治疗新技术时,不能仅零散观察术后短期的恢复情况,而应该通过规范、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综合评估其长期安全性、有效性和卫生经济学效益等。

  王存川介绍,手术治疗糖尿病源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Walter Pories于1995年在Annals of Surgery发文,报道146例行胃旁路手术并伴有2型糖尿病的肥胖症患者,经过14年回访,其中121例(83%)2型糖尿病治愈。

  这之后,全世界对减重手术治疗糖尿病进行了10多年研究,目前国内外指南都推荐BMI≥27.5kg/m2的糖尿病人才考虑手术,推荐术式也仅仅包括胃旁路手术、胃袖状切除术、胆胰转流手术等几种,肥胖越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效果越好。

  而空肠回肠吻合术治疗糖尿病的宣传,基本不符合国内外指南与共识内容。

  上海某三甲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王医生对“医学界”表示,任何新技术的临床应用都要经历证实、证伪的过程,最终被证明无效也很正常,“但对于还不成熟、本应属于临床研究范畴的技术,因为盲目追求业务或技术创新而当作常规临床项目开展,甚至收费,这才是真正需要注意的问题。”

  张发明也表示,手术术式的创新或是“老术式新用途”,这类临床探索往往存在“模糊地带”,它不像新药上市那样,具有统一、严格的临床试验审批规范和流程。伦理审批时,不同医院的尺度也不同,导致一些明明还是研究的项目,却已经被滥用。

  张发明称,种种“管理空白”导致各医院虽然都在强调是“探索新技术”,但实际动机不一。对研究结果,不少团队“报喜不报忧”。

  以空肠回肠吻合术为例,大量医院在“研究”,但直至被禁前,都没有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见刊,长期安全性报告更是少见,更没有被国内外指南及学术组织认证推荐。

  “医疗技术是在探索中发展的。如果历史上一种技术已经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被摈弃了,就不应该在临床中应用。”朱江帆说,此次国家卫健委叫停空肠回肠吻合术治疗2型糖尿病,充分征求了从事减重外科工作的专家意见,对推动减重外科规范化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卫健委在此次通知中提到,后续,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督促指导辖区内医疗机构,对于在通知印发后仍使用该技术的机构和人员将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

  对于已经应用空肠回肠吻合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患者,宁光建议,要终身监测其营养代谢指标,预防贫血、骨质疏松等并发症;日常需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避免高纤维饮食以减少肠梗阻风险;定期进行消化系统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吻合口狭窄或肠粘连。

  此外,这类患者还应到医院定期检查,重点关注顽固性腹泻、营养问题,以及是否有反复发作肠梗阻的情况。

  “不科学、误导患者的内容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坚决杜绝。”朱江帆说。

  受访专家

  王存川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肥胖代谢外科)

  朱江帆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中心首席专家

  张发明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微生态医学科主任

  王医生  上海某三甲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Melissas, J.,et al. Sleeve Gastrectomy Plus Side-to-Side Jejunoileal Anastomo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Morbid Obesity and Metabolic Diseases: a Promising Operation. OBES SURG. 22, 1104–1109 (2012).

  2.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3.Yu-Chang Zhou, et al.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prevalence and non-fatal burdens of diabete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23 with projections of prevalence to 2050. Mil Med Res. 2025 Jun 2;12:28. doi:10.1186/s40779-025-00615-1

  4.Prevalence of Total, Diagnosed, and Undiagnosed Diabetes in Adults: United States, August 2021–August 2023. CDC

  5.http://www.cgpa800800.org.cn/2024%E7%89%88%E4%BC%98%E5%8C%96%E6%9C%AF%E5%BC%8FT2DM%E5%BE%AE%E5%88%9B%E8%82%A0%E8%BD%AC%E6%B5%81%E6%89%8B%E6%9C%AF%E8%AF%8A%E7%96%97%E8%A7%84%E8%8C%83.pdf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