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信用。不信不用,因信而用:相信“币”是有价值的,因而可以用来与任何等值的“货”进行交易。
货币的本质不会改变,始终是信用;但货币的外在形态会不断变化。货币演进的历史,就是人类信用体系建立、以及围绕“信用内核”寻找、选择适应时代要求的货币外在形态的演化历史。
想象一下远古集市的物物交换:羊换鸡、鸡换锄、锄换米、米换贝......交易繁琐而低效。在特定时空下,贝壳因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相对稀缺和便于携带的特性,逐渐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一般等价物,被赋予了计价、支付、结算和储备功能——货币由此诞生。这背后是群体的共识:人们相信贝壳能够代表价值,一定数量的贝壳“币”,可以换取任何相应价值的“货”。
对于货币的性能,人们追求的是交易的便利性和币值的稳定性。在远古那个时空中,贝壳币恰好满足了人们对这两方面的需求。
货币的出现,不仅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孕育和发展了信用。“币”不只是交换媒介,更凝结了人们对商品价值的共同衡量标准与信任,从而升华为交易各方建立互信关系的核心标识与凭证。
货币的起源,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产生的,其具体形态和流通量,由市场无形之手自发调节,是自发形成的市场信用。
国家产生以后,货币的形态和发行量便由政府垄断了,铸币权成为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政府有形之手控制着货币发行量和流通量,由此潜伏了货币超发或流动性不足风险,但并未改变货币的信用本质,只是把货币基于市场的信用与国家信用紧紧绑在了一起。
在信用基础上,衍生出了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计价、支付、结算、储备功能。货币供求植根于商品供求,因而货币发行量和流通量,取决于商品流通量。发行过多、大放水,超出商品流通需要,会造成通胀,经济过热;发行过少、流动性不足,不能满足商品流通需要,会滞缓商品流通、造成通缩,经济过冷。
黄金作为货币的一种形态,具有极高稀缺性,不会引起通胀,但会造成通缩,也就是流动性不足,不能满足商品流通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黄金作为货币虽然强化了价值储备功能,但部分流失了支付、结算功能,于是就需要寻找其它替代品,以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在这一过程中,货币的价值储备功能,与支付、结算功能被部分割裂了,不同形态的货币承担起了不同职能:黄金更多承担财富储备职能,纸币则承担起了支付、结算职能。
纸钞作为货币的另一种形态,几乎可以无限印发,但流动性过度扩张,必然引发通胀。2008年金融危机,通胀对世界经济造成沉重打击。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叫中本聪的神秘人物脑洞大开,开始寻找一种取代纸币、可以抵御通胀的替代品,比特币(Bitcoin)于2009年应运而生。
作为史上第一个加密货币的比特币,最初并不被看好,有人斥之为骗局。但比特币凭借区块链技术的革命性创新,保障了交易的安全与高效,逐渐赢得越来越多的人的信任,乃至后来一些国家把它作为了战略储备货币。
比特币从诞生之日起就固定在了2100万枚供给量,被一些人看作是“数字黄金”。由于发行量固定,长期看,只要有需求就不会贬值,反而会随着需求的增长而不断增值。这就是一些人靠比特币暴富的原因。
然而,与黄金一样,比特币在大幅提高价值储备功能的同时,也逐渐流失掉了支付、结算功能。于是,其它具有强化支付、结算功能的加密货币如泰达币(USDT)、以太币(ETH),顺理成章就出现了。
从沉甸甸的金属铸币(铜钱、银元、金币)到轻飘飘的纸钞,货币的物理形态随着经济规模与技术进步不断变迁。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其作为信用载体的核心本质始终如一。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加密货币成为了信用的新形态。加密货币是信用在区块链上的运行方式,而Coin(原生代币)或Token(生态代币)[1]则是以代码形式承载信用的数字化凭证,延续着货币作为信用符号的古老使命。
[1] 在自家开发的链上发行的代币,称为Coin,意指原生代币;在他人开发的链上发行代币,称为Token,意指生态代币或生态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