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统治下的那不勒斯

随后,1806年1月10日,联军将领改了主意。他们连卡拉布里亚都不打算保卫了,他们打算各自回家。斐迪南一世国王受够了:那不勒斯怎么可能与打败了奥地利帝国的军队对抗呢?1月23日,他乘船前往西西里,把王后和王储留下尽力收拾残局。两周多一点之后,王储宣布他自己要去卡拉布里亚,去“协调各种可能的措施”。现在玛丽亚·卡洛琳娜终于认识到局势已经无望,她在那不勒斯也做不了什么了。她带着两个未婚的女儿、儿媳(太子妃)、两个孙女和宫廷的十一名成员,于2月11日下午登上那不勒斯的巡航舰“阿基米德”号,去面对巴勒莫冬季的凄苦。即便此时,她的麻烦还不算完。天气与她上一次与纳尔逊和汉密尔顿夫妇一起来西西里时好不了多少。一场猛烈的风暴吹散了船队,二十六艘运输船被刮到海岸,要么被法军俘虏,要么向法军投降。好几个人就这样丢失了全部家财。全部政府档案落入敌手。过了五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日子,“阿基米德”号才几乎孤零零地在巴勒莫港落锚。

王室一家从那不勒斯逃得正是时候。恰好在情人节那天(可能有些不凑巧),路易·帕尔图诺指挥的法军一个师顶着瓢泼大雨进入那不勒斯。这个师仅仅是安德烈•马塞纳元帅率领的4万大军的前锋而已。拿破仑的大哥约瑟夫·波拿巴作为他的私人代表,也随军赶来。无人抵抗法军。七年前,拉扎里流浪者凶悍地抵抗侵略者,造成了令人震惊的残杀,这一次他们却有气无力、冷眼旁观。约瑟夫于次日举行他自己的游行并在王宫居住下来时,拉扎里流浪者也不发一句抗议。六周后,3月30日,约瑟夫被宣布为那不勒斯国王。哈罗德·阿克顿爵士[1]所谓的“呆若木鸡、哆哆嗦嗦”的摄政委员会(斐迪南一世留下的)只关心维持和平。摄政委员会曾得到指示,不得将三座主要城堡交给法军,但如今委员会迅速将三座城堡以及伊斯基亚岛和普罗奇达岛奉上,以确保法国人会得到友好的接待。

500

(西西里国王斐迪南一世)

“占领了那不勒斯城,一切都好办。”拿破仑写信给约瑟夫。但他低估了敌人,这也不是他第一次犯这个错误。卡拉布里亚比那不勒斯城难对付得多。1806年7月1日,一支英国军队(4800步兵、16门炮)在约翰·斯图尔特将军指挥下从巴勒莫出发,在卡拉布里亚西海岸登陆;三天后,他们在马伊达村附近攻击了一支法军,通过一场凶猛的刺刀冲锋,将法军击退。这次胜利不仅在当地,在英国也受到热情洋溢的欢迎[2]。时至今日,英国人仍然将这个战场称为马伊达谷[3]。有人抱怨道,假如斯图尔特继续向北进攻,“除了那不勒斯城,任何东西都阻挡不了他”,但这些抱怨的人忘记了,斯图尔特的小部队已经因为炎热和疟疾而疲惫不堪。不过他成功地将法军入侵西西里的计划无限期推迟,这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就。但他必须要巩固自己的战果。如今西西里是除了撒丁岛之外唯一一块没有被法军占领的意大利土地,而守住西西里显然符合英国的利益。于是,西西里得到了英国的军事保护,全岛驻扎了约1万英军。

不幸的是,加埃塔[4]城在英勇抵抗六个月之后被法军攻占,再加上马塞纳决定集中更强大的力量来对付斯图尔特,迫使斯图尔特于9月率军登船撤退。这意味着,卡拉布里亚的战事转化成游击战,双方都犯下游击战中惯常的暴行。卡拉布里亚人并不爱戴波旁王朝,但他们在波旁王朝和法国侵略军之间还是选择前者。何况,教宗拒绝承认约瑟夫·波拿巴为他们的国王。卡拉布里亚农民打起仗来丝毫不留情。

至于西西里岛,它完全被斐迪南一世国王和玛丽亚·卡洛琳娜王后统治,所以对马塞纳来说是小菜一碟。纳尔逊已经阵亡,王室抵达巴勒莫时受到的接待比上一次冷淡许多。西西里人到此时已经非常熟悉他们的君主了,也非常清楚,在斐迪南一世眼里,西西里只不过是一个猎苑和偶尔的躲避之处。在帕拉提那礼拜堂,他甚至毁掉了一些精美绝伦的12世纪镶嵌画,仅仅为了让自己更方便地进礼拜堂。另外,岛上所有主要的行政管理职位都被那不勒斯人占据。很多西西里人,包括贵族的次子们,没有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军若是入侵,很可能不会遇到多少抵抗。

500

(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被安排当那不勒斯国王,后来成为西班牙国王)

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斐迪南一世已经邀请英国人全面接管西西里防务(其实即便没有他的邀请,英国人也会不请自来),英国炮舰不时地在墨西拿海峡巡逻。其次,英国人接管的,远远不止是防务;他们实际上已经是全岛的主人,共有超过1.7万军队和约30名文官领事或副领事常驻岛上。西西里还得到了英国的直接资金补助,更不要说相当数额的贷款和大量私人投资。我们可以想象,之前几近停滞的西西里经济受到了多么大的刺激。岛上出现了一轮极端的亲英情绪。巴勒莫的时髦人士如今故意讲一种带着浓烈英语口音的西西里方言。

最欢迎王室重返巴勒莫的人,要数约翰·阿克顿爵士。他流亡西西里已经有一年多了,到王后驾临时,他已经重新获得之前的全部权力。玛丽亚·卡洛琳娜一直厌恶他。她写道,他与她的再度会面是“暴烈的斥责与眼泪的场面”。她写道,阿克顿认为卡拉布里亚的军事行动是浪费时间与金钱(不过由于王后的坚决,这场行动又持续了四年,虽然没有什么决定性结果);他更感兴趣的是挽救西西里,而不是收复那不勒斯。由于他的努力,英军已经占据了墨西拿周边和岛屿东北部的一些要塞;他已经写信给科林伍德勋爵(接替纳尔逊,成为英国海军驻地中海舰队总司令),请他派一支舰队保卫西西里岛。

科林伍德的目标更宏大:阻止法国的大西洋舰队进入地中海。但他派来了一位了不起的副手。海军少将西德尼·史密斯爵士给西西里朝廷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已经战功赫赫,1799年在阿卡攻防战中将他的战舰停泊在沿岸的浅水区,用侧舷大炮猛轰法军营地,打得拿破仑抓耳挠腮。史密斯精力充沛、生气勃勃并且嗓门特别吵闹,立刻赢得了王后的恩宠,她觉得她找到了第二个纳尔逊。她总是叫他“施密特”[5]。而他决心不辜负她的信任。5月11日,他率军驶入那不勒斯湾。他显然不打算炮击城市,但他占领了卡普里岛,不久之后又拿下了蓬扎岛,那里很快成为保王党密谋的温床。令王后喜悦的是,他还把游击战领袖秘密送到卡拉布里亚沿海地区,送去鼓动反法起义的宣言书,还给加埃塔送去武器给养(该城当时还在顽强抵抗)。6月28日,她将全部那不勒斯—西西里陆海军的最高指挥权交给他。接受这个指挥权之后,史密斯向她保证,他现在“敢于做的比波拿巴敢想的还要多”。

西德尼爵士在他的英国同袍当中不受欢迎,或许是不可避免的。王后在6月授予他那不勒斯最高军权,没有事先与约翰·斯图尔特将军商量,这不足为奇地让斯图尔特暴跳如雷。对所有人来说幸运的是,斯图尔特很快被调走,接替他的是亨利·福克斯将军,而福克斯病魔缠身,所以让他的副手和后来的继任者约翰•摩尔爵士做大多数决定。但摩尔和斯图尔特一样,觉得史密斯特别讨厌。更糟糕的是,摩尔相信,史密斯造成了不可修复的损害,

因为他干涉卡拉布里亚。他幻想自己在指挥军队作战,但实际上他只不过在鼓励烧杀奸淫,并且让那些不幸的人民(我们并不打算支持他们)保持一种反叛精神,而这种精神必然会给他们招致法国政府更加残酷的报复。只要西德尼爵士手里有钱,就挥金如土地分发出去。现在,他缺乏判断力地分发武器弹药和给养……

所有编年史家都同意,卡拉布里亚人并不需要西德尼爵士的怂恿。即便没有他的干预,卡拉布里亚的游击战仍然比一般的此类军事行动更加阴森恐怖,双方都犯下不可言说的暴行,随后引发更丑恶的报复。仅举一个例子,在小镇卡萨诺的广场上,52名意大利人被他们的同胞枪决。不过大多数卡拉布里亚人都坚决反对法国人。卡拉布里亚人是一个落后、充满激情而虔诚畏神的民族。教宗拒绝承认约瑟夫·波拿巴为国王,这就足以让卡拉布里亚人下定决心。约瑟夫随后镇压了该地区所有男女修道院,更是加强了卡拉布里亚人的反抗意志。

西德尼爵士于1807年1月被召回国,这让西西里岛上他的所有同胞如释重负。现在只有王后一个人渴望行动。她相信,此时是全面进攻那不勒斯的良机。她的所有谋士,不管是英国人还是西西里人,都努力用最礼貌的言辞劝阻她,但她不肯听。如休·艾略特指出,“西西里王后陛下……脾气极其敏感易怒,性情活泼、想象力丰富、积极进取。她看不见,或者说不愿意看见任何目标达成的困难”。最终,由于她的坚决,一支约4000人的军队在黑森—菲利普斯塔尔方伯[6]路德维希(前不久加埃塔攻防战的英雄)指挥下渡过墨西拿海峡,开始穿过卡拉布里亚前进。但没过多久,此次远征就以灾难告终。在米莱托附近一次短暂的交战中,路德维希方伯就损失了1633人和6门炮。玛丽亚·卡洛琳娜充满悲剧性地迎接这噩耗(她总是这样),但拒绝承认此次灾祸是她的错。她的热情丝毫不减。

1807年7月,阿瑟·佩吉特爵士在前往君士坦丁堡的新岗位上任途中,在巴勒莫短暂停留。他原想避开王后,但她已经得知了他到来的消息,立刻传唤他进宫。她对他慷慨激昂地高谈阔论两个小时,抱怨所有英国人,尤其是约翰•摩尔爵士。“总的来讲,”他后来写道,

除了占领该岛之外,波拿巴本人也不会希望它的情况有任何变化……福克斯将军和摩尔将军都坚信不疑,决不能信任西西里政府一丝一毫,因为它现在管理得一塌糊涂;并且只要王后执掌着政府议事会,只要西西里军队(如果还能算得上是军队)的状态依然这般惨不忍睹,在当前条件下决不能期望与西西里政府进行任何有价值的合作。

1807年7月,拿破仑和亚历山大一世沙皇在涅曼河中央的木筏上签署《蒂尔西特条约》,这对玛丽亚·卡洛琳娜造成了极大打击。沙皇原本是她的盟友,如今竟同意承认约瑟夫·波拿巴为那不勒斯国王。玛丽亚·卡洛琳娜写道:“我在等待自己的死刑判决书。”她还在从一个大得多的打击中恢复元气:两个月前,她的长女玛丽亚·特雷莎[7],奥地利皇帝之妻,去世了。奥地利皇帝在仅仅八个月后再婚(这在他承认约瑟夫·波拿巴之后是罪加一等),于是他与前岳母之间的最后一丝情感联系也切断了。从此以后,玛丽亚·卡洛琳娜和弗朗茨一世通信极少,并且即便通信,言辞也是极为官方。

《蒂尔西特条约》至少是暂时决定了东欧的未来。拿破仑现在可以将目光转向西方的伊比利亚半岛。他很快就处置了葡萄牙;1807年秋季,葡萄牙拒绝禁止英国船只使用其港口,于是拿破仑派遣3万大军进攻葡萄牙。葡萄牙王室立刻逃往巴西,法国人占领了葡萄牙。随后入侵半岛的法军的大部分转往西班牙北部,皇帝派他的妹婿若阿基姆·缪拉去占领马德里,并把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及其子斐迪南带去巴约讷见他。1808年5月5日,在巴约讷,查理四世和斐迪南同时放弃王位,拿破仑则承诺西班牙将保留天主教信仰和独立性,他很快将任命一位新的统治者。不久之后,他任命自己的兄长约瑟夫为西班牙国王。

约瑟夫在那不勒斯起初干得不错。根据弟弟的命令,他启动了一项计划,拆散了庞大的封建庄园,并竭尽全力地整顿财政、教育和司法系统。但他在那不勒斯并不愉快,所以拿破仑将西班牙王位给他的时候,他非常乐意接受。遗憾的是,他的新统治还没开始就注定要完蛋。5月2日,也就是西班牙国王及王储退位之前,马德里市民发动起义,抵抗侵略者。[8]起义很快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但西班牙全境各省掀起了风起云涌的起义,西班牙人民像往常一样表现出游击战的高超水平。7月23日,法军将领皮埃尔·杜邦不得不率全军投降。起义军向马德里进军,几周后将约瑟夫赶走。

根据皇帝的命令,若阿基姆·缪拉取代约瑟夫,登上那不勒斯王位。缪拉自己原本希望得到西班牙;如果得不到,那么给他波兰或威斯特法伦,他也愿意。他觉得那不勒斯配不上自己。他的妻子,拿破仑的妹妹卡罗琳,也是这样想的。她说,那不勒斯王冠太小了,不适合她的头。于是,他们夫妻决定在比利牛斯山度夏。直到9月,他们才正式接管自己的新王国。在此期间,6月,未来的“法兰西人之王”路易•菲利普,奥尔良公爵,来到墨西拿,向玛丽亚·阿玛莉亚公主(时年二十八岁,西西里王后的最后一个单身女儿[9])求婚。奥尔良公爵是“菲利普—平等”(他曾全心全意支持法国大革命,直到他自己也被送上断头台)的儿子,所以急于救赎自己。与波旁家族的人结婚,正是他需要的。多年后,他回忆道:

科林伍德将军……仔细地警示我:“如果你去巴勒莫,愿上帝保佑你,不要被卡洛琳娜王后害了!她绝对是上帝造过的最邪恶的女人。”的确,她不是个天使,但我个人对她很满意……宣布了我的抵达之后,她就在王宫台阶上等我,我自我介绍之后,她握住我的手,一言不发地把我带进她的套房。在一扇狭窗前,她两手捧着我的头,凝视了我一阵子,没说话。最后她终于说:“我理应恨你,因为你曾敌对我们。尽管如此,我喜欢你。你来,是为了娶我的女儿。好吧,我不会阻挠你。但请诚实地告诉我,你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究竟做了什么。我预先原谅你做过的一切,条件是你必须把一切都告诉我。”

奥尔良公爵看样子的确对王后开诚布公。1791年,十八岁时,他曾与奥军和普军作战,表现极其英勇。但随着革命的恐怖降临,他明智地选择离开法国。随后十五年里,他都过着流亡生活。玛丽亚·卡洛琳娜信守诺言,祝福他与她女儿的婚姻。婚礼举行的地点让人意想不到:国王的卧室。斐迪南一世自几周前从楼梯上摔下来之后就一直卧床。但一两天后在富丽堂皇的帕拉提那礼拜堂举行了正式婚礼。“淘气的阿玛莉亚嫁给了奥尔良公爵,”玛丽亚·卡洛琳娜写道,“他们没有生活来源,很穷,但很开心,情意正浓。”的确,他们一直婚姻幸福美满,生了十个孩子。1830年,玛丽亚·阿玛莉亚成为法国王后。那时她母亲早已入土,但如果能看到那场面,她该多么开心。

1808年9月6日,“若阿基姆·拿破仑,蒙上帝洪恩与国家宪法,两西西里国王,帝国海军大元帅”抵达之后,那不勒斯变得很像卢列塔尼亚[10],这令人不爽。缪拉穿着自己亲自设计的漂亮军服,并且他高调浮夸、趾高气扬、神气活现,他的臣民难以抵御他的魅力。他起初的不情愿很快被克服,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将那不勒斯拖入19世纪的现代化工作中,用严格的《拿破仑法典》取代原先陈旧的、稀里糊涂的法律。他的妻子,拿破仑最小的妹妹卡罗琳与之前的玛丽亚·卡洛琳娜王后同名[11],在这环境下显得不凑巧,但和在巴勒莫的玛丽亚·卡洛琳娜王后一样,卡罗琳也是极其精力充沛、野心勃勃并且坚定不移地要统治国家。

500

(拿破仑的妹婿缪拉,被安排当那不勒斯国王)

卡普里岛一般不会被视为碍眼的污点,但若阿基姆和卡罗琳就是这么想的。卡普里岛仍然被波旁王朝控制着,似乎很自信将会这样延续下去。至少卡普里岛的驻军指挥官哈德森·洛(后来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的狱卒)是这么自信的。他抵达卡普里岛之后订购了“48瓶香槟、36瓶三年的勃艮第葡萄酒、36瓶四年的勃艮第葡萄酒、72瓶最好的葡萄酒,如弗隆提尼昂酒,以及其他上档次的酒”。呜呼哀哉,他永远没机会享用这些美酒了。1808年10月,法军攻击了阿纳卡普里[12]。洛的驻军全是科西嘉人和马耳他人,坚守了漫长的两周,每天都眼巴巴指望英国皇家海军的“伏击”号或其他舰船抵达。但无人来救援。于是在16日,他的给养耗尽(葡萄酒可能还没有喝完),他不得不投降。法军占领卡普里岛对政治局势没有任何真正的意义,只是能让缪拉大肆欢庆,[13]并让玛丽亚·卡洛琳娜对英国人愈发不满。任何事情都撼动不了她的信念,即那不勒斯是一个即将爆炸的火药桶。她在1809年4月写道:“不觉得收复那不勒斯有什么难的……整个意大利都做好准备要团结起来驱逐侵略者。”两个月后,事实证明她大错特错,一支小小的英国舰队在满心不情愿的约翰·斯图尔特爵士指挥下驶入那不勒斯湾,当地人民没有丝毫要发动起义、里应外合的意思。在史上规模最小的海战之一(英军出动一艘巡航舰,法军也是一艘巡航舰),英军失败。英军从之前短暂占领的伊斯基亚岛和普罗奇达岛匆匆撤离。这支可怜兮兮的远征军随后返回西西里。

[1]哈罗德•阿克顿爵士(1904—1994),英国作家、学者与审美家。著有关于美第奇家族和那不勒斯波旁王朝的历史著作。

[2]约翰•斯图尔特因此被斐迪南一世封为西西里王国的马伊达伯爵。

[3]直到几年前,马伊达谷南端还有一家酒吧,名叫“马伊达英雄”,招牌上画着斯图尔特将军的像。(作者注)

[4]加埃塔是今天意大利中部拉齐奥大区拉蒂纳省的一个城市,位于伸向加埃塔湾的一个海岬上,距离罗马120公里,距离那不勒斯80公里。

[5]德语中的施密特相当于英语的史密斯。

[6]方伯(Landgraf)为德意志的一个贵族头衔,地位高于一般伯爵(Graf)。路德维希是德意志贵族,不过一直为那不勒斯王国效力。

[7]她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她的外祖母玛丽亚•特蕾西亚皇后。(作者注)

[8]戈雅的伟大油画《五月三日》及其后续作品(题为《战争的灾难》)描绘了此次起义。(作者注)

[9]上一个结婚的女儿,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公主于前一年嫁给了撒丁国王的弟弟和继承人卡洛·费利切公爵。哈罗德•阿克顿说,他们“在礼拜堂和教堂跪下祈祷的时间比在新婚卧室内待的时间少得多”。他们结婚四十二年,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作者注)

[10]卢列塔尼亚是英国作家安东尼·霍普(1863—1933)笔下系列浪漫幻想小说的地理背景,根据霍普的设定,它是一个讲德语、信天主教的专制君主制国家。后来卢列塔尼亚成为许多幻想文艺作品的背景,甚至出现了“卢列塔尼亚罗曼司”这个小说体裁。

[11]法语的卡罗琳相当于意大利语的卡洛琳娜。

[12]阿纳卡普里是卡普里岛上的一个城镇。

[13]令拿破仑恼火的是,他竟然盛装骑马进入大教堂,向那不勒斯的主保圣人亚努阿里乌斯致敬。(作者注)

本文节选自我的译作:

西西里史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