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一毕业就不行了?

文:蔡垒磊
昨天有位朋友在直播间里问,说自己毕业2年了,工作干得也不顺利,要不要去考研?
我观察到很多学校很好的学生也有这样的情况,就在大学以前都是各种优秀,哪怕在大学里,也是学生会干部,是老师的好帮手,智商情商看起来都没问题,但一毕业就好像突然变了个人,啥也不是,不知道自己该干啥了,迷茫。
这是不是所谓的高分低能?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低能的“能”,里面是包含很多东西的,不能因为结果不好就直接说低能,要解剖出来到底这个“低能”是低在哪里,才能对症下药。
很多学校里很优秀的人走上社会就迷茫,不知道该干什么,通常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叫目标感缺失,另一个叫不敢对结果负责。
目标感缺失很容易理解,学生在学校里是有确定任务的,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有些人的能力就是解确定的题,他不会自己从社会中寻找问题去解,就只会等人家把问题拿过来,然后他来求解——至于问题本身是不是错的,他不管,因为学校的机制决定了他不需要管,拿来的问题去解就行了。
但在社会上,你去做的事情很可能本来就是错的,它需要你自己去排除,这时候有些人就愣住了,不知道该去解什么题。关于结婚生子事业,张三说这样是对的,李四又说那样是对的,他就像一个网游角色,不知道系统给的任务到底是什么,整张地图乱跑,也没完成什么有效的事情。
这就是我以前说过的,马云一个二本的为什么能领导一大堆学历顶尖的人?因为力气大,能挖金子的人,比比皆是,但知道哪块地下有金子的人,才是万中无一。你解题能力强,奈何没有人给你一个确定性,说这里100%有金子,那你自然是干了半天都是白干——但这就是社会竞争。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叫敢对自己的人生负全责——这跟学历无关,学历再高,也不代表有这种勇气和担当,而这个东西在学生时代是“不考”的,所以并没有筛选出来。
就像昨晚提问的那个朋友,工作不顺了就想去考研,还有很多人,他们在本科毕业以后,为了逃避跟其他人在工作上的开放式竞争,而一头钻入自己更为熟悉的学业竞争,选择考研。
为什么?因为他们怕,怕自己被定义成一个loser——你985怎么还不如送外卖挣得多呢?你211怎么找不到好工作呢?他们需要一条心理退路,即“我考研就100%不出错”,如果出错,那是社会的错,是国家的错,是家长的错,因为以前大家都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就不停往上读,我不管,社会一定要给我好工作,否则就不是我的锅,是你们骗了我。
这是一种不敢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巨婴思维,在选择之前,不是以“现实利益”为优先考虑,而是以自己的心理按摩与潜在的责任推卸为第一优先——我就选这条路,赢了,是我的选择牛逼;输了,是你们有问题。
到这里,还没开打,就已经输了。
各位弟弟妹妹们,输就是输,赢就是赢,你输了,不管是谁的锅,你除了能骗骗自己以外,生活会好起来吗?人生是闯出来的,早一天工作,你就早一天试错,早一天积累经验,早一天靠近更好的生活。有句话叫“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就是这个道理,就去做,错了又能怎么样呢?都是自己的锅,又能怎么样呢?我就说公司如果运营得不好,不管是哪个员工出的问题,都是我作为老板的问题,哪怕这件事看起来跟我一点关系没有,但最次最次,我为什么要雇他呢?就算是行业下滑,也是我的问题,我为什么非得选择这个行业呢?还不是眼光不好?我们都一样,都得自己去扛起所有的责任,毕竟人生是自己的,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和退路,选错了路,就是自己能力不行,而不是什么宣传的锅,社会的锅。
人生这个游戏就像跳沙坑,这个世界只会记录你最好的一次成绩。你40岁成功,哪怕40岁前一事无成,人家也会说你“很厉害”;你从小被说很笨,不管你几岁成功,尝试了50次还是100次才成功,成功了以后,人家也会说你“虽然成绩不好,但打小就挺机灵的”。所以不要老是问“这个我能做吗”“我现在应该去干什么”“这个还在红利期吗”“这个要成本,那个要风险怎么办”,你做就是了,怕啥呢?弄错了方向,做无用功,又能花掉你多少成本?可你每多跳一次沙坑,就比别人多一次机会,但凡你有一次跳出了最好成绩,你前面所有的东西,包括人们对你的印象,就都会被覆盖掉。
那些从小太过于一帆风顺的人,会更恐惧失败,哪怕一两次的失败,都要藏着掖着,找理由找借口,生怕人家觉得“这人其实也一般啊”。但其实这样并不好,因为这样会极大地减少你尝试的次数,从而降低你用更大的成功去洗刷你过往经历的概率。
成功就是看最高的那次,只要有了那一次,失败的次数是无所谓的。但有些人太过于胆小,只追求一点点的心理安慰,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就为了回避一点失败,把成功也一起给回避了。
(完)
.......................................
我是蔡垒磊,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