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飞跃并没有自然带来机会的平等,而是在加剧制度的选择性筛除?
【本文由“chaohon”推荐,来自《哥伦比亚大学MBA两年亲历记:一场资本主义骗局》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读完这篇带有强烈情绪表达的“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幻灭记”,很容易被其密集的批判语气、丰富的细节和对“白左”“DEI”“资本神话”等对象的控诉所吸引。但若深入分析,其核心其实并不在于教育质量的批判,而是一种将个体挫败经验转化为全面否定的系统性“怨念表达”,以及对制度运行逻辑的重大误读。
该文一边批判“政治正确”掩盖了能力标准,一边却又执着于“我很聪明却没能拿到理想offer”的自我申诉,其实构成了某种“反向政治正确”——即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身份分配的不公,而非结构性制度设计的问题。
文章反复强调自己“本可胜任高端岗位”,但因为不是女性、有色人种或性少数群体而遭排挤。这种说法看似是对身份政治的揭露,实则是一种精英主义幸存者叙事的翻版:将个体能力的主观评价当作绝对参照,把未被接纳视作“逆淘汰”,而对更广泛的结构性转型障碍与制度性分层缺乏思考。
事实上,当前的劳动力转型危机并不只是“谁更聪明”或者“谁被偏爱”,而是谁能负担得起持续训练、再培训与错配风险。那些“转岗成功”的人,本质上只是穿越了制度设下的重重门槛,而非真正实现了能力跃升。绩效逻辑下的劳动力市场早已不是凭“真实才能”分配岗位,而是以能否“表演绩效”来筛选工具人。
作者未能看到的问题是:技术的飞跃并没有自然带来机会的平等,而是在加剧制度的选择性筛除。自动化替代的不只是个别岗位,而是整套职业层级。流水线、仓储、初级文职等大批岗位被系统性淘汰,而新的“高端技能赛道”并非普遍开放——其进入门槛高、培训成本大、失败风险极高。谁能获得这些资源,恰恰取决于已有的制度保障与分配逻辑,而不是单个个体的意愿或才华。
作者对商学院的批判集中在“教育质量低下”“课程无用”“政治灌输”,却忽略了另一个根本问题:现代教育体系早已沦为“再就业资格演习”的工具。你接受的不是“知识”,而是“你是否愿意为制度认可的绩效路径反复缴费、训练、等待”的忠诚测试。制度不是看你学到了什么,而是看你是否愿意无条件服从流程。
作者将自己与所谓“主流学生”的分野推向了“谁更愿为资本服务”的对比,但更本质的问题在于:这个系统并不是为了最大化生产力或社会价值,而是为了维护绩效筛选机制的合法性。那些最终“转岗成功”的人,更多进入的是外卖、快递、数字流水线等平台化、算法化的伪绩效岗位,其工作被封装为可压价、可控制、可替代的劳动力模块,完全脱离了人类自由与创造性需求。
**真正的问题不是“谁配得上好岗位”,而是“为什么我们要用岗位定义消费资格”?社会早已具备维持基本消费水平的物质能力,却仍要用“再培训—上岗—绩效打卡”这一套流程将大部分人困在“生存换资格”的系统中。这不是技术决定论的必然,而是分配制度对人的结构性操控。
文章反复指责“女权”“环保主义者”“LGBT群体”“白左教授”掩盖真相、道德虚伪,但其实作者本人也是在通过道德叙事解释失败,只不过是反向的。他假设:只要没有“多元文化干扰”,他这样的“高绩效个体”本应顺利进入上层。但他没意识到,即便取消DEI、取消多元文化,整个绩效门槛系统依然不会向所有人开放,只是换了一套语言与装饰罢了。
制度没有把他淘汰,是在“让他相信是别人偷走了他的机会”。
这是一种更加深刻的操控方式:将劳动力结构性淘汰伪装成个体失误或道德争议,把不平等合理化为“没跟上技术脚步”。
这篇文章以“商学院幻灭”为名,却忽略了整套社会结构正把人类卷入一场无止境的“资格竞赛”与“表演劳动”中,训练只是为了上岗,上岗只是为了换得生存许可,而非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问题不是“别人抢了你的位置”,而是“整个系统压根不给人一个安稳生存的位置”。
如果不质疑“绩效决定消费资格”这套制度逻辑,那么不论你是商学院毕业生,还是转岗司机、快递员、内容审核员,你都只是这场不断更新表演指标、却从不改变分配本质的“游戏”中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