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脑百万网友,《大展宏图》做了啥?
华语乐坛洗脑神曲又双叒叕更新了。
先是有憋佬仔的《八方来财》,现在又来了个《大展宏图》。
歌词里堆砌着“财源广进”“步步高升”,旋律仿佛由电子木鱼和赛博铜钱声合成。
歌词直白、旋律简单、节奏魔性。
这些被称为“洗脑神曲”的作品,正以流水线式的速度更新换代,成为互联网时代华语乐坛的“新顶流”。
乐坛正在批量生产洗脑歌?
要说这些歌有多火呢?
这个主唱已经超过周杰伦了。
在这之前谁能想到,在Spotify超越周杰伦的会是一个说唱歌手。
早期的《小苹果》《最炫民族风》至少还在歌颂爱情或生活,如今的《大展宏图》却直奔主题.
用简单粗暴的吉利话和重复鼓点,精准狙击人们对“暴富”的集体渴望。
《大展宏图》是怎么洗脑大家的?
无外乎这几个点。
首先是他的鼓点非常魔性。
简单、重复、高频,像一台永动机般在耳边循环敲打。
这种节奏设计直接触发人类的“听觉本能”,让人不自觉地抖腿、点头。
甚至产生“听多了头疼但停不下来”的戒断反应。
其次加入了中国风的元素,一直在循环一个节奏。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听完上句就能哼出下句,刚高潮就猜到了结尾。
旋律重复到“听一遍就刻进DNA”。
这种混搭看似违和,却恰好戳中大众对“传统吉祥话”的集体无意识。
更不要说那洗脑的歌词了。
“大展宏图!财源广进!”
歌词宛如春节对联的Ctrl+C/V,用最直白的口号完成最粗暴的洗脑。
吉祥话的天然亲和力让听众自动降低审美防线。
音乐不再需要复杂的艺术性,只需要一个足够“抓耳”的片段。
不是说这些歌不好,但你至少无法用旋律感强来形容它们,就算有旋律,也没有把旋律用作强有力的表达工具。
尽管业内对“洗脑神曲”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它们占据了大众娱乐的真空地带。
你可能会说,这种歌的风格就是如此,本身就不应该有旋律。
但这正是我想提出的问题——
旋律过时了吗?
洗脑歌为什么抛弃旋律?
其实流行音乐并不总是缺少旋律,但某个时间点,流行乐发现了 hook 的强大,以及重复 hook 的洗脑性。
Hook 本意是钩子,在音乐中指的是一首歌特别能勾住人的地方,一听到就让人特别洗脑,能够一下达到爽点。
写一首好歌是非常耗时间的,但是 hook 不一样,它的投入产出比极高。
它不讲究这首歌作为一个音乐作品有多好,而是只要有一个能抓住注意力的 hook,就是一首成功的曲子。
尤其是在今天,时间被压缩,短小的 hook 比长的 chorus 更灵活,更利于病毒传播。
举个例子,《Seven Nation Army》。
这首歌就是一个简单的吉他 hook,用一个效果器让吉他的音域变得很低,听起来像贝斯。
本来这是乐队 The White Stripes 的歌,但因为这个hook,它就火了,变成球场chant。
所以现在的创作者都是按照这个标准去创作。
像《爱情买卖》《你牛什么牛》,它们一定是四四拍,不会使用切分音、三连音这种节奏难度相对较高的律动来处理音符,基本全程都是四分音符、两个八分音符这样的组合,连十六分音符都极少涉及,且大多在第一拍进入。
这两首歌的核心动机都是1、3、6这三个6级小调音组成
《小苹果》就更简单了,仅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便完成了整首歌,而且每个段落都是正拍进入:
而且旋律使用1-3个音很容易让人跟唱,这就能引发全民效应。
流行歌是需要大众性的,去旋律化的乐句可以很轻松达到这个目标。
就拿《最炫民族风》来说。
最低音(蓝色)和最高音(红色)之间,是11度。音程变化除了个别几处用到三度以上的变化(黄色),主要以二、三度的小跨度常规变化为主:
这些都是为传唱服务的。
因为对于没有声乐基础的人来说,舒适音域大概是10-13度左右。
所以如果要设计一首全民传唱的爆款神曲,音域跨度就不能超过这个范围,否则可能就会有高音唱不上去、低音低不下来的尴尬,阻碍传播。
而且音程也要尽量单一,不能按级进+跳进那么设计,想想看,一句二、三度小范围变化的旋律,突然来个五度大跳,一般人会很难适应。
而且目前的音乐趋势也是节奏取代旋律成为核心。
音乐的组成元素包括旋律、节奏、和声。
虽然从理论上看旋律的组合是无限的,但好听的旋律组合却是有限的。
比如 4 这个音,就很难用在开头,有的话大部分也是下行接 3,这是由这个音的性质决定的。
至于#1、3♭、#4、#5、7♭这几个音,基本不可能拿来开头。因为就不好听,很难展开去写旋律。
可能在爵士里我们会追求不和谐感,但对于流行音乐来说,顺耳度是很重要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很多好的旋律已经被前人写完了,后人再想创作出经典的旋律是很困难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能听到一些很像的旋律。
在这种情况下,音乐人就转向了节奏。
因为相比于和弦和旋律,节奏更能彰显个人风格。
就像五条人,他们喜欢用密集的节奏,以及短促的切分、延音、连音等等,让旋律产生一种似说似唱的感觉。
对比一下伍佰版和五条人版的《Last Dance》,就会非常明显。
伍佰的原版,都是节奏均匀的八分音符,很平稳:
而五条人版的,将节奏切分成十六分音符,更有舞的律动感:
一首歌的空间是有限的,如果中心让步给了节奏,旋律自然就少了。
尤其是像 Billie 这种,本身的节拍就是不规则的,这时候如果主旋律写的特别复杂,就很容易跟节奏打架。
洗脑神曲不在乎创作人?
并不是说去旋律化不好,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向标,只是在这个只靠 hook 和 beat 的时代,我们的音乐越来越单一。
而且我们会越来越不在乎歌手是谁。
虽然听众才是歌曲好坏的评审官,但是对于音乐公司来说,这种方式是有风险的。
因为把一个歌手从幕后推到舞台上的花费已经高出天际,靠听众决定歌手的好坏,就像是赌博,他们可能会血本无归。
与其找一个有才华的歌手,还不如找张年轻漂亮的脸,然后通过曝光效应像洗脑一样的强迫观众喜欢他们,这样才能降低财务上的风险。
⌈曝光效应⌋ 指的是人们会喜欢上经常看到或者听到的东西。
所以相比于演唱,你会看到他们更频繁地出现在影视剧和各种综艺上,娱乐公司花了大笔的钱,确保这些人出现在每一个地方,你根本没有办法逃离魔掌。
音乐制作方式的转变也加速了歌红人不红的现象。
这一点在偶像歌手身上最为明显,尤其是韩国,他们的作曲策略就是群体作战。
制作公司不会花钱买 beat,他们直接把看上的 beatmaker“加进群聊”,一起组成制作 camp。
2NE1和Will.I.AM
Wiil.I.Am是黑眼豆豆创始人,手握7座格莱美
就像少女时代的《I Got A Boy》,光是词曲栏就有36个名字,制作人栏也有15个,而且这些人的国籍几乎覆盖了半个地球。
这种合作模式是将所有音乐人的想法都融合在一起,每一个人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那部分。
所以你会在一首歌里听到很多音乐元素,这是非常新奇的体验。
比如《I Got A Boy》就包含Hip-hop,Pop Rock,EDM,Bubblegum Pop和现代R&B五种风格。
不仅在billboard美国区拿下冠军,还连番被时代杂志和滚石杂志安排了封面,甚至还被B榜官网评选为“定义了十年的歌曲”。
在这种情况下,制作公司当然不会在乎歌手是谁,因为这首歌一定会火。
至于演绎者,谁都无所谓,反正公司肯定能赚到钱。
在今天,音乐的功能也变了,它是 BGM 而非独立的作品。
很多时候音乐是作为影视剧和游戏的配乐出现的,是那些更综合的艺术形式中的一环,也就是说它越来越需要一个场景。
这个变化不仅会影响创作,也会改变歌曲生产的方式。
因为适用场景越百搭的歌才越容易火,而这种歌一般都比较口水。
歌曲分发方式的改变也让好歌更难被人们找到了。
过去的发歌成本很高,从词曲创作到前期宣传、渠道分发,每一步都花费不菲,听众也是真金白银地买唱片,而且都是线下渠道,成本更高。
高成本的支持自然会期待高质量的回报,这本身就是一种监督和制约。
但现在各种技术的出现让出歌成本变低了,每个人都能做歌,还可以免费发布在任何平台。
这些歌也不用收费,听众的支持成本很低,所以歌曲的质量不用太高,旋律也不需要多复杂,只要还可以,就能火。
就算难听也不会被骂的很惨,直接退出就行。
久而久之,创作和听众就陷入了死循环。
于是,手机里的音乐还是那些老歌,听了一遍又一遍,然后翘首以盼地等待十年前的老将们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