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给航空公司提个醒

前段时间发生了火车上的“砸窗”事件,具体就不说了,网上讨论的特别多。

那这事会不会发生在飞机上?

当然了,飞机上没有相应的工具,普通窗户是砸不穿的。但应急窗呢,如果客舱里真的很闷热,没有空调,你们猜旅客中会不会有人直接打开应急窗。

相比较于火车,飞机客舱更拥挤、人群密度更大、活动空间更小——所以我很想认认真真地提个醒:这件事在今年夏天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一旦发生,造成的延误和损失先不说,舆论一定会站在旅客那一方,因为从媒体到公众,都很难明白和理解:

什么是APU、什么叫放行标准、既然不知道准确起飞时间为什么让我们上飞机、上飞机了为什么没有空调。

当年我刚飞的时候,正面临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我们全公司平均每天亏损4000万,有不少飞机的APU故障了都没钱修。

所以每天进了准备室,第一件事就是去问机长:机长咱们飞机的APU是好的还是坏的?

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咱们这架飞机在地面等待期间有没有空调?

APU有故障的飞机,谁看谁嫌弃,每次交接飞机的时候,第一套组如释重负终于解放了,第二套组满脸仇怨写满了不愿意。

那时候又天天流控,段段延误,我曾在客舱里闷几个小时,扔一个冰块到客舱地板上,马上就化成水,把前后舱门都打开,旅客排着队轮流来舱门口透气——现在想想,还是很可怕。

APU是啥?它本质上是一个小型的涡轮发动机,安装在飞机尾部,飞机停在地面时,APU可以向飞机提供电力和压缩空气,为飞机提供照明和空调。

而当飞机停在地面没有得到放行指令时,一般来说飞机发动机是不允许启动的,那一切需要消耗电力来维持运转的部件,都靠APU来提供。

所以,APU故障后,在地面等待期间客舱里没有空调。

没有空调怎么办?一直热着肯定不行。几种解决方案:

接空调车或者廊桥上的空调管子,呼呼的往飞机客舱里灌冷风;或者直接连接外部电源,让飞机有电可用,这都可以解决客舱里没空调的问题。

500

(看廊桥下方耷拉着的黄色管子)

可是这些设备在遇到极端天气,比如狂风暴雨下,又不能对接飞机,用大白话说,管子吹断了砸伤了飞机本体,谁也负不起责。

而正常天气下,当飞机得到放行指令后,这些管子就都要撤掉,如果一切正常,发动机启动,客舱里有正常的空调供应,这没问题。

可这个“撤掉到真正起飞之间”的时间,就是风险高发期,客舱里你会感觉到一种诡异的安静,且没有空调,逐渐闷热。

以我经验,5分钟以内旅客还忍得住,超过10分钟,机舱温度就会飞快升高。超过15分钟,旅客就有可能情绪失控。

一般这时候,就会有旅客按呼唤铃:那么热,为什么不开空调?

我们可以说:发动机正在启动中,很快就好,不用担心。

可这段时间是多久,不好说。得到了放行指令就能马上走吗,不敢打包票,抛开夏天常见的雷雨天气不说,各种原因的流控也很多。

今年特别的热,人心愈加浮躁,而夏天的停机坪上,地表温度足有70度,在密闭的飞机客舱里,那种热是极为可怕的。

所以我们航空公司应该怎么办?

首先,现在立刻马上就应该制定“高温保障机制”(若没有),明确目前本司执飞的机场,空调车、廊桥空调管(我不知道学名叫什么)、地面电源车的配备情况都如何?

若执飞APU故障的飞机,旅客登机时间能不能进一步优化?

如果旅客登机完毕后,等待时间过长,多久开始提供冷饮?等待多久需要下客?

更重要的是信息的沟通,不管乘务长还是机长,广播时能不能用大白话跟旅客讲明白讲清楚,我们为什么现在没有空调以及我们大概还需要等待多久?以此安抚好旅客的情绪。

而对于乘务组来说,除了提供冷饮,针对客舱里的老弱病残孕旅客,有没有一个重点关注的流程,防止酿成更大的灾祸。

倘若真的发生旅客因为天气炎热开启应急舱门事件。

航空公司不要着急甩锅,不要说自己是不是都符合流程和规定,是旅客违规应当担责。

要第一时间发布客观、透明的解释,该道歉道歉,该认错认错——不管是不是APU故障,那么热的客舱,体验就是很差。

要用详细的、图文并茂的方式解释,为什么这次客舱里会那么热,是航空公司的问题,还是机场设备的问题,是因为天气原因,还是流量控制,该怎么说怎么说,谁也别想着逃避。

不要想着“冷处理”,更不要表达出“虽然热,但使用这架飞机是符合放行规定”的——这种感觉就像是请你吃饭,结果“吃不死,吃这个是符合食品安全规定的”一样可笑又可气。

综上:

1.在一个闷热、密闭、时间不定的空间里,人类的情绪比想象中更脆弱。

2.飞机比火车更容易让人“无处可逃”。

3.别等第一起“民航版破窗事件”发生,才开始反思。

夏天才刚刚开始。现在准备,还来得及。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