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伟:美国是战后全球粮食危机主要责任者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克服资本主义粮食霸权的根本路径在于打破资本对粮食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垄断,将粮食主权归还劳动人民,构建以公平、可持续和人类福祉为核心的粮食体系。
1974年世界粮食危机是20世纪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粮食危机之一,全球饥饿人数激增,许多国家因粮食短缺和粮价上涨爆发大规模抗议和骚乱,发展中国家的饥荒情况尤为严重。危机表面上由自然灾害、石油危机和苏联大规模购入粮食引发,根源则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操纵全球粮食分配。美国利用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国的优势地位,控制全球粮食市场,成为全球粮食危机的主要责任者。
建立粮食霸权
1974年世界粮食危机与美国粮食霸权密不可分。美国粮食霸权的形成与运作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美国的资本化农业生产和配套政治举措,为建立粮食霸权提供动力和物质保障。资本主义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剥削劳动力,积累财富,开拓全球市场。粮食产业作为全球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资本主义化并卷入全球市场。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粮食生产和出口国,利用其全球粮食市场主导地位攫取巨大经济利益,给全球粮食安全埋下隐患。
1933年美国出台《农业调整法》,开始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保证农业生产力。由于国内粮食产量过剩,美国着力拓宽国际市场并低价倾销粮食,逐渐控制全球粮食市场。与此同时,美国将粮食作为政治工具:一方面,美国频用援助、禁运等手段,攫取政治、外交和经济利益,打压遏制其他国家;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再注重发展本国农业,粮食供应严重依赖进口,被迫卷入美国操纵的产业化粮食体系。
第二,美国不仅操控全球粮食市场,还通过一系列市场化手段推动粮食金融化,使粮食脱离实际供需关系,成为投机性商品。在全球粮食市场上,粮食期货交易以及投机活动,使得粮价深受金融市场流动性和资本流动影响。美国进行大规模粮食期货交易和投机活动,加剧粮食市场波动性,导致粮食价格失真,加深粮食进口国困境。由于粮食市场和金融市场高度绑定,一旦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粮食安全也将遭受巨大冲击。
第三,美国粮食寡头深度参与建立粮食霸权。20世纪70年代,苏联向美国购买数千万吨粮食,由于数量巨大,美国政府向嘉吉(Cargill)和邦吉(Bunge)等私营粮食企业寻求帮助。此时美国粮食产量过剩、美元贬值,有利于粮食出口贸易,美国跨国粮商希望趁此加大农产品出口力度,政商双方一拍即合。于是,美国各大粮商在短期内就对苏联销售巨额粮食,美国粮食库存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导致粮价急剧上升。跨国粮商不仅赚得盆满钵满,还对粮食期货市场进行投机炒作,进一步加剧粮食供应的紧张形势。在世界粮食危机爆发前,市场环境已经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
总之,美国通过财政补贴、大规模生产和粮食出口等措施建立起粮食霸权,受其影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无法得到有效发展,长期陷入粮食不安全状态。粮食金融化导致粮食价格非理性波动,以及美国跨国粮商和金融机构的投机活动,进一步加剧粮食市场的集中化和不平等。
加剧粮食危机
美国作为粮食危机的主要责任者,在危机爆发后非但没有承担责任,反而火上浇油地大行利己主义政策,使形势更加严峻。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农产品严重过剩,导致粮价下跌,农业利润微薄。为缓解国内农业经济困境,美国政府大力推动粮食出口,尤其是向苏联、拉丁美洲、非洲和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为农产品寻找新的市场,以减轻国内市场上粮食过剩的压力。然而,这种市场化粮食出口策略无益于缓解紧张的全球粮食供应,反而一定程度上抬高全球粮价,成为粮食危机爆发的诱因之一。
美国政府对粮食出口的控制,使全球粮食供应链处于不稳定状态。1973年石油危机加剧全球通货膨胀,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此时美国却减少粮食援助、限制粮食出口量,导致全球粮食需求缺口扩大。美国控制下的全球粮食市场不仅粮价暴涨,而且缺乏相应的全球性调控机制来缓解这一趋势,令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困境雪上加霜。
美国跨国粮商在危机发生时不停掀风鼓浪,加剧危机。这些跨国粮商控制粮食产业多个环节,包括育种、化肥和农药生产、收购、运输、储存、加工和销售等,全面掌控全球粮食供应链。在粮食危机期间,粮商通过大规模收购粮食、控制粮价获取巨额利润。为防止粮价暴涨或暴跌引发骚乱甚至社会动荡,发展中国家被迫增加补贴,挤占其他方面的公共开支。跨国粮商还通过投资和国际贸易网络,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销售体系向资本主义全球市场靠拢,但发展中国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无法保障自身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向一些贫困国家提供粮食援助,在国际上塑造“粮食援助者”形象,自居解决贫困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救世主”。此类援助是美国国际战略的一环,并非出于人道主义考虑。美国粮食援助主要面向与美国有政治或军事合作的国家,如以色列、韩国、柬埔寨等,它们大多数不是粮食危机中最迫切需要援助的国家。美国通过粮食援助等方式换取政治支持,拉近外交关系,巩固国际事务主导地位。1973—1974年,世界多个地区面临粮食紧缺,美国却控制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粮价格和数量,1973年出口粮食价值210亿美元,其中商业销售额为200多亿美元,粮食援助总额不到10亿美元。缺粮国家无法得到充足的粮食援助,只能更多地从国际市场购入粮食。美国的粮食政策损害发展中国家自主调控粮食安全的能力,使其更加依赖美国。
让粮食主权回归劳动人民
粮食是人类生存必需品,其需求和分配被资本市场操控是非常危险的。在资本主义体系下,利润最大化与贫困国家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粮食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源,粮食危机每次爆发都会加剧贫困国家的粮食短缺,并导致它们更加依赖国际粮食市场,为日后国家粮食安全埋下更大隐患。1974年粮食危机是根源性矛盾的集中爆发,首次造成全球性影响,粮食安全不再只是个别国家或区域的问题,而成为事关全人类、需要各国携手应对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性粮食危机于2008年、2010年、2022年相继爆发,呈现愈演愈烈态势。全球各国应未雨绸缪,提高本国抵御粮食风险的能力,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防止大规模粮食危机再度爆发。
为保障粮食安全,发展中国家应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农业自主性,减少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一些发展中国家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对内借助工农业剪刀差扶持工业,对外通过进口美国廉价粮食补足本国粮食缺口。这种经济发展战略导致外来粮食充斥本国市场,抑制本国农业发展。世界粮食危机的爆发将这种畸形产业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危机之后,这些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粮食生产,力图实现自给自足,以前依赖美国的国家不再对美国抱有幻想,而是采取各种措施确保粮食自给自足、增强粮食自主性。
国际社会应当反对粮食生产和贸易中存在的资本主义霸权,减少跨国粮商和发达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垄断,打造更加公平的全球粮食治理体系。一是国际社会应加强对粮食生产和消费的监管,如《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相关条款允许成员国在粮食短缺时实施出口限制,但需履行通知义务。二是进一步发展完善全球和区域性粮食安全信息预警系统。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全球粮食和农业信息及预警系统(GIEWS),对全球、各国和各地区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实时监测全球粮食生产和粮食价格风险,向有粮食安全风险的国家提供预警信息。但该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信息不全面、不及时的问题,需要其他信息系统辅助补充。三是完善国际农业互助合作机制,着重保障贫困国家粮食供应,并帮助其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四是世界各国应加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和可持续粮食生产方式,妥善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多重挑战。
全球粮食危机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粮食作为人类生存基本资源,正面临深刻危机。克服资本主义粮食霸权的根本路径在于打破资本对粮食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垄断,将粮食主权归还劳动人民,构建以公平、可持续和人类福祉为核心的粮食体系。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美国通过构建粮食霸权和操控粮食市场,以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为代价,推动全球粮食市场集中化。针对这种局面,需要通过全球合作,消除资本主义粮食霸权,严防资本通过金融工具操纵价格,逐步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粮食生产和分配体系。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当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自主性和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地位,构建反粮食霸权统一战线,建立区域性粮食储备和贸易联盟,推动全球粮食治理体系根本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