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伟论道】马斯克/特朗普再战,前景何在?

一场不按剧本的权力对撞

马斯克和特朗普再度交锋,这次依然是马斯克主动挑起战端。他的新动作是在中期选举前夕宣布组建“美国党”,目标是在国会参众两院分别赢得2-3个和8-10个席位,从而成为关键少数,影响国家政策的天平。

500

这一动作震动了美国政坛,也令特朗普陣營猝不及防。

但问题是:他的这个算盘真能打响吗?

“美国党”:战略巧计还是政治幼稚病?

马斯克宣称,美国两党长期势均力敌,只需一小撮席位的关键少数,就足以成为决定方向的杠杆。但这个设想,现实中能否操作,实在存疑。

组建一个新党,尤其在两党垄断体制下,要迅速抢得议席,绝非易事。美国历史上第三党崛起屡屡受挫,不是没有资金、没有知名度,而是根本触不到体制杠杆——选区划分、选民结构和媒体话语权,早被两党严密把控。

更现实的是,马斯克虽然自称“美国利益至上”,但其立场早已偏向右翼。他若要拆特朗普的台,实则只能在共和党内部“动刀”——逼退弱候选人、分裂右派票仓。可一旦如此,民主党便正中下怀,坐收渔利。

退一步说,马斯克如果想从左派中挖人,推动对共和党的侧翼包抄,那就更难了。他的立场与左派主张南辕北辙:左派会愿意压缩开支、减税、削福利?这些本就是马斯克的核心价值。他若真要走“左翼搅局者”的路线,只怕身份地位都不值钱了。

马斯克组党的深层动机

这是否只是一种威慑战术?一种向共和党施压的手段?笔者倾向于认为是。

马斯克曾多次在政治场域中“快进快出”,上一轮还高调支持特朗普,后一轮却大骂对方“无法执政”。这种“杀进杀出”的风格,看似果敢,实则缺乏政治稳定性。

笔者预估,这场组党风波,很难持续,更难成功。和上次一样,多半会有中间人出面调解,马斯克可能再次低头。

有趣的是,特朗普的反应竟然显得更老练。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三句话:“难过”“荒谬”“我从中可以找点乐子。”到目前为止,并未有激烈回击。

看起来,在政治表演的“风度”这一场上,马斯克反倒输了。

马斯克为何选择亲自下场?

一般来说,美国超级富豪并不直接参与政治,他们偏好幕后运作,通过游说、资助、智库影响政策走向。马斯克的公开下场,打破了这个惯例。为何他执意冲破“富不与官斗”的潜规则?

可能是出于急迫感。拜登政府的《通胀削减法案》(IRA)、新能源补贴政策、对中国供应链依赖的政策转向等,都让马斯克认为当前政策偏离了科技发展的长远方向。加之民主党对企业征税和强化监管的趋势,令其倍感压迫。

也可能是出于个人情绪。在公众场合多次与民主党人士交恶后,他显然已不信任拜登政府。对特朗普,他虽心存疑虑,但又没有其他可以依靠的政治盟友。这种孤军奋战的姿态,使他萌生了“组党自保”的冲动。

有人说他可能成功,但……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马斯克拥有空前的舆论影响力、庞大的科技资产和粉丝团,有可能打破两党垄断,在某些关键选区撬动局面。例如通过 X(原推特)、SpaceX 的政治象征意义、以及 AI/电动汽车等新兴行业的支持者,他或许能在“数字中产”群体中塑造第三方势力。

有人甚至把他与20世纪初的罗斯·佩罗(Ross Perot)相提并论,认为他能在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形成撬动杠杆,至少在某些政策谈判中起到敲门砖作用。

然而这些推测,笔者并不认同。

马斯克固然影响力惊人,但美国政治系统的惯性与保守程度,远非技术颠覆那么简单。数字动员不等于投票支持。喊口号容易,真正进入立法系统谈判博弈,绝非科技圈所熟悉的语境。

谁能驾驭“火星人”?谁怕“特朗普式野蛮”?

马斯克与特朗普的对抗,有趣地体现出“两个世界”的碰撞:一个是理工精英出身的技术极客,一个是媒体主导下的强人政治。

两人都是人生传奇、世界一流,堪称“火星撞地球”。但一个代表未来与颠覆,一个象征过去与反抗。马斯克想向前冲,而特朗普却代表众多想把时间拉回“美好旧日”的民众。

只不过,在美国制度设计下,总统是民选官员,权力直接,任期虽有限,但手握实权。马斯克即使是全球首富,在制度上也无可比拟。他真正能撼动的,只是情绪,而非政体。

一场无解的内战?科技美国 vs. 传统美国

他们的支持者代表的是两个美国:

· 马斯克的支持者是技术中产、创业青年、全球主义者,他们信奉的是未来、创新和效率。

· 特朗普的铁杆粉丝则是传统产业工人、红州小城居民、宗教保守派,他们追求的是稳定、秩序和身份认同。

这不仅是一场权力斗争,更是一场文化战争。而马斯克的加入,使得战场更加复杂。

他不肯做幕后金主,却也难以成为正面主将。他不愿彻底倒向某一方,却又无法左右逢源。

向科技方向走,还是复兴传统?美国的艰难选择

当前的美国面临十字路口:是押注AI、清洁能源、自动驾驶等未来科技,还是回头挽救传统制造业与石油煤炭?是继续高福利、鼓励多元文化,还是收紧边境、削减公共开支?

马斯克象征的是科技解法,特朗普象征的是国家主义重整。而这两条路,在短期内很可能是冲突的。

而且,两人其实在不少意识形态上是有共鸣的,比如对“觉醒文化”的厌恶,对全球化的疑虑。只不过,他们要走的路径和方式,南辕北辙。

马斯克的政治“剧场”,会如何收场?

马斯克是极其聪明的人,他深知现实的政治生态。但他也是个理想主义者,渴望突破规则、改变格局。他的组党计划,也许本身就不打算成功,而只是要“制造变量”,打破沉闷。

也许,他最终不会真的推进到候选人提名阶段,而是借机发出强烈信号,提醒特朗普乃至共和党:你们不能忽视科技界的声音,也不能把我当成理所当然的盟友。

这场马斯克与特朗普的对峙,是一场交错而错位的内战。两人之间,未必谁能彻底战胜谁。但美国的未来,却可能因他们的碰撞,偏转出意想不到的路径。

结语:美国,还有第三条路吗?

美国的两党体制是否还允许出现“第三种力量”?马斯克是否能扮演催生者,而不是搅局者?当前难下定论。

笔者认为,马斯克组党的政治计划短期难以成气候。他不是不知道难度,而是知道“制造不确定性”本身就是影响力。

更现实的愿景是:他能否回归科技本位,继续推动 Robotaxi、Neuralink、AI 大模型等革命性项目?也许,这才是他真正的“国家贡献”。

若科技与政治之间终将一战——那么这场“火星撞地球”的冲突,也许只是开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