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超经济逻辑”
中国经济发展的“超经济逻辑”与双循环下的企业突围
——读文扬、高艳平《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
文扬与高艳平合著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是一部颠覆西方经济学解释框架的“非主流”力作。该书以“超经济突破” 为核心概念,回溯新中国成立70余年从实业立国、共同富裕到规制资本、构建双循环的独特发展路径,提出中国经济本质上是“天下型经济体”“事业型经济体”与“突破型经济体” 的复合体,其成功源于文明基因与政治经济实践的深度交融。在双循环战略重塑全球产业链的当下,本书为企业理解国家战略、调整发展逻辑提供了关键启示。
一、“超经济突破”:中国模式的本质解构
文扬与高艳平直指西方经济学的根本缺陷——将中国视为“偏离标准模型”的修正对象。书中通过三大维度解构中国逻辑:
实践维度:以制造业立国取代“服务业优先”的西方路径。中国通过完整工业体系构建经济主权,避免落入拉美式“依附经济”陷阱。例如,脱贫攻坚与资本规制政策,本质是防范社会分化对经济可持续性的侵蚀。
理论维度:批判新古典经济学“市场万能论”与发展经济学的“线性阶段论”。中国通过政策试验与制度弹性(如特区机制、双轨制改革)实现动态平衡,将政治稳定、社会公平纳入增长函数,形成“事业型经济” 的独特框架。
文明维度:揭示“天下型经济体”的包容性基因。中国经济的资源配置不仅追求效率,更强调“资本为民” 的伦理导向,如双循环战略对内需市场的培育,正是“以民为本”文明逻辑的现代延伸。
这一框架表明,中国经济的成功绝非简单复制西方,而是文明特质与制度创新的协同结果,为企业理解政策深层逻辑提供了坐标系。
二、双循环转型:企业的现实困境与战略误判
书中剖析的双循环战略,绝非简单的“出口转内销”,而是全球价值链重构下的系统性突围。青岛外向型企业的案例印证了这一转型的阵痛:
成本困局:劳动力与原材料成本攀升,使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空间被东南亚挤压。46.7%的企业直言人力成本高企导致订单流失。
路径依赖:28.7%的企业受困于对欧美市场的单一依赖,转向内需市场时面临标准差异、渠道重建、账期延长等挑战。例如,服装企业因国内外产品设计标准不同,需重构生产线。
资金链危机:智能化转型投资(如某企业3亿元新建工厂)与内销回款周期(长达2年)叠加,导致36.9%的企业面临现金流断裂风险。
这些困境的根源,在于企业未充分认知双循环的“超经济”属性——它不仅是市场结构调整,更是国家通过产业链安全、技术自主、内需驱动重构经济主权的战略行动。
三、双循环下的企业战略重构:战术与路径
基于“超经济突破”的逻辑,企业需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协同国家战略,书中提出四重破局点:
1. 技术赋能:嵌入创新驱动体系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数字化改造与工业互联网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如青岛57.4%的企业将技术创新视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智能化工厂实现柔性生产,兼顾出口批量订单与内销定制需求。书中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制造业强国的必然结果,企业需成为技术革命的参与者而非跟随者。
2. 市场重构:内外循环的辩证布局
外循环精细化:借力RCEP与“一带一路”开拓新兴市场。例如,我国对东盟出口增长12.3%(2024年),企业可建立区域研发中心适配本地标准,降低转型成本。
内循环本土化:深挖消费升级场景,避免低价竞争。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营销(如社交媒体+体验店)重塑品牌,政府亦需优化信用保险与融资支持,缓解账期压力。
3. 供应链韧性:从效率优先到安全可控企业需打破传统垂直供应链模式,建立多节点协同网络。例如,与上游供应商共享数据预测需求,与物流企业共建海外仓应对航运价格波动。政府层面则需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降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流通成本。
4. 治理升级:兼容国家规制与全球规则书中警示“资本无序扩张” 的代价,强调企业需主动适应反垄断、ESG等新型治理框架。例如,青岛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合规能力,63.1%的企业计划转向内需时同步优化治理结构。
四、结论:经济主权与企业创新的共生之道
文扬与高艳平揭示了中国经济的终极逻辑——“突破型经济体”的生命力源于文明基因与制度创新的共振。双循环战略正是这一逻辑的当代实践:对内通过共同富裕激活内需,对外通过产业链升级重塑全球位势。
对企业而言,本书的启示在于:在双循环大潮中,生存之道是将国家战略的“超经济突破”转化为企业自身的“超市场突破”——以技术创新锚定新质生产力,以供应链重构嵌入国家安全体系,以治理升级响应社会公平诉求。唯有如此,企业方能超越周期波动,与中国经济的深层逻辑共生长。
“AI革命正在将人类历史划分为‘革命前’和‘革命后’两个时代。” 当技术狂澜撞上文明复兴,中国企业需要的不仅是战术调整,更是一场认知升维。
本书结尾处充满哲思的预言令人回味:“未来的新书必将是‘AI化’的作品,读者也必将是‘AI化’的读者”。这提醒我们:技术工具日新月异,但中国经济最底层的逻辑——天下为公的文明自觉、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破立并举的创新勇气——才是企业穿越周期、基业长青的根本依托。
“水流深处静,山登绝顶人”。在百年变局的激荡中,唯有把握文明根脉的企业,才能于双循环大潮中锚定航向,扬帆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