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短剧里没有“高级脸”?

500

500

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干扰的前提下,竖屏短剧女演员于百花争艳中凭借自身能力与作品传播度杀出条血路,甚至不需要媒体认可,只需要真实用户冲着“养眼”观看。

这种认可对演员来说,才是实打实的。

作者|布赫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容貌下沉”一直都是一个让长剧和竖屏短剧在表象上较为割裂的冷门话题。

尽管大家都知道“高级脸”在传统影视剧中的含金量,但对于大多数竖屏短剧演员,尤其是女演员来说,她们可能会因为感谢竖屏短剧的出现而不会把精力放在DISS“高级脸”上,因为赛道不同、受众重叠和其他因素,竖屏短剧女演员在话题度、宣传圈层等各方面与传统影视剧女演员不在一个空间领域。

这样矛盾就少了很多,需要处理的工作相对也更聚焦,面对的问题也更务实。

比如——

目前为止,没有看到任何两位竖屏短剧女演员会在同一部剧里被争番位。

大家面对的市场和机遇虽然同样残酷,但同行之间的竞争相对(注意,是“相对”)少了很多。毕竟竖屏短剧现在依然拥有庞大的用户和市场,且二者体量目前还在上涨。

因此在传统影视剧挣扎的演员们看来,她(他)们下沉到竖屏短剧的心思意念或许转瞬即逝,而曾在她(他)们身边担当配角甚至从未听说过的年轻晚辈们,仿佛看穿了世间的真相,早已投身更加短平快的文化产品中。

甚至……在审美上更接地气。

至少在竖屏短剧领域,这个观点已然出现。

01

竖屏短剧确实给了很多原本注定是牛马的年轻演员发展空间。那些原本在横屏或传统影视剧中只能担纲配角的女演员,在这个领域里可以正经出演女一号。根据目前的观察,通常已经演出名堂的一些竖屏短剧女演员年收入一般保持在百万左右。

对于以前的她们而言,这已经近乎天方夜谭。

就像某位竖屏短剧女演员在谈论这个领域和自己的工作时,曾直言不讳地表示过,因为出演竖屏短剧,让此前没有能力陪伴家人旅游的她,如今也能每年阔绰一把带着家人出去玩(大意)。

生活改善了,接下来就是事业的上限突破。

但真要说竖屏短剧女演员的发展上限,目前看来依然无法与传统影视剧女演员相提并论,至少未来五年内想要做到霸屏热搜乃至跨阶层影响粉丝群体,这个难度很大。

原因同样是“下沉”市场的发展路线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竖屏短剧自诞生伊始就背负了一种“原罪”——

出于碎片化时间管理的考量,竖屏短剧主要针对的从来不是高阶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而竖屏短剧在表现形式上基于智能手机的屏幕尺寸,要求的就是演员面部表情放大,从而被动放弃了置景和镜头分割等传统科班艺术理论,通过表情展现角色情绪。那么在选角上,竖屏短剧就要求女演员更“养眼”一些,至少更贴合下沉用户的审美诉求(没有贬义)。

与此同时,传统影视剧发展对演员的诉求已经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审美,容貌未必是必选项。而上层资本的考量往往也是复杂的,其主导、定位乃至选角立项等的标准也难有定势。所以才在十余年前就有了“高级脸”一说:

演得好不好先放一边,就说“高级不高级”吧?

出于各种原因,传统影视剧女演员选角要考虑得太多(男演员也是一样),因为现阶段资本考虑的就是主要市场,哪怕这个市场内存在的变量已经有目共睹。

而竖屏短剧相对来说就简单粗暴了许多:

长得好看,至少观众接受就行。

一个好看的女(男)演员可以帮助观众快速进入剧情。

这就足够了。

02

竖屏短剧一直以来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它的内容设置需要演员在短时间内通过面部表情强化戏剧冲突,需要释放一种单一的,让观众“上头”的情绪。这在竖屏短剧领域是通行的基本原则。

但对于竖屏短剧演员来说,机遇(生活改善)和桎梏(表演水平)并存。

因此才有部分观点认为“竖屏短剧演员在影视剧里会搁浅”的说法。

不过这个问题无解。

任何一类文化产品,必然是协助消费者消化某种情绪才能立足市场创造利润。

演员,也是一种文化产品。

包括女演员。

500

500

竖屏短剧现阶段能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女演员很多,如上文所言,在一定圈层内已经拥有了不少粉丝,如郭宇欣、翟一莹、张楚萱、赵佳、侯呈玥、许梦圆、王小亿、李珂以、白昕怡、徐艺真等。严格地说,她们基本都属于“竖(屏)二三代”短剧女演员,更早一批活跃的部分女演员已经消失了。她们也都是科班出身,自2021年竖屏短剧抢占下沉市场后,这些女演员的个人话题度多了,社交平台也受到关注。从内娱综艺方面的邀约也能窥见一斑:

她们中有些人,能够和传统影视剧前辈演员一起做游戏。仅从外貌上看,也不见得一定比其他演员逊色。

当然,如果摊开作品对比,竖屏短剧女演员就要接受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对视——

这是一个无法言明但彼此默契的存在。

即便现在竖屏短剧的消费市场坚挺到让传统影视行业大跌眼镜,可下沉市场爆发出的惊人消费能力同样可观。那么“如何让人接受一部文化产品和一个演员”这种讨论了几十年的问题就显得有些明知故问和无可奈何:

首先,消费者爱看什么很明显,包括演员的“亲民度”在内决定了这类产品的卖相。

其次,“好看不好看”不再是被垄断的价值观,如果故事主题难分伯仲,至少演员要养眼。

最后,当全球审美都在“下沉”时,或许从某个角度看,“好看”回归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500

如竖屏短剧女演员的选角,其审美更类似1990 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初的取舍:

项目团队在选角方面更倾向选择行为可控的、没有场外因素干扰的、颜值贴地的演员。

这一点很重要,从近些年来内娱市场部分演员(艺人)的状态和舆论环境就能看出,回归更符合项目方利益与大众审美的立场有多么重要。

只不过在这个基础上,如果竖屏短剧再把“精品化”做得更彻底一些,才有可能改变领域内演员“低人一等”的状态。

但这同样存在未知的风险。

03

竖屏短剧从短视频中诞生,其最早的源头应该追溯到某度平台上的自制短片,类似《我与女上司的二三事》这类素人团队作品。它本身就是在帮助用户释放假想空间,选择颜值不那么“高级”的女演员打配合。

其传递的精神状态更类似“我本是辅助,今晚来打野”。

“始祖”级演员对作品的价值和传播度也不太在意,毕竟一切都是初始阶段,甚至包括制作团队在内的诸多平台,对题材选择和反响也都有种“如何呢?又能怎?”的美。

直到整个市场体现出应有的规模化效益后,结合特定历史阶段内的民生状态,让其实现“下沉”的市场化效应后,提前预判这一趋势的少数人开创了竖屏短剧的辉煌——

无论初心如何,大量面临生存困境的下游演员进入这个赛道,其中就包括应届与历届科班演员。她们在尝试性地进入竖屏短剧拍摄后和制作方一起尝到了甜头,进而认真审视这一赛道带来的边际效应:

可观的后续拍摄项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酬劳和个人社交账号的热度,更重要的是“下沉市场”的认可。

最后一点尤为重要:

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干扰的前提下,竖屏短剧女演员于百花争艳中凭借自身能力与作品传播度杀出条血路,甚至不需要媒体认可,只需要真实用户冲着“养眼”观看。

这种认可对演员来说,才是实打实的肯定。

随着竖屏短剧平台的圈地和长期有序建设,年轻演员们也纷纷选择与平台签约,按工业化流程将自己定位为专职演出的角色即可。无需担心这个领域没有创作素材。站在用户角度,诉求则更简单:

几分钟看这张脸不感觉厌倦,无需过多参考专业性评价。消费目的达到了。

至于谁来评价他(她)们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得看,且不会掉进消费陷阱里。也不必附和某类舆论趋势,更不用在意自己喜欢的演员长得是否“高级”。

在互联网生态中,这才是真实的消费意愿。

而这种意愿,用白话表示即:

谁是真正的消费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