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起价的太空葬礼,炸了150位客户的骨灰

花几万美元办太空葬礼的有钱人,骨灰在太平洋上被扬了。

美国东部时间 6 月 23 日,SpaceX的猎鹰 9 号火箭再次发射升空,执行与Celestis公司合作的任务,虽然其携带的飞船顺利入轨,并成功绕地球飞行了几圈,但是飞船的降落伞系统出现严重故障,在再入大气层的时候彻底失控,直接坠毁于太平洋深处飞船和上面搭载的物品全都无法回收

500

这次的任务失败,可不是财产损失那么简单,Celestis,是一家专门做太空葬礼的公司,这艘失控飞船上,搭载了150名富有客户的骨灰。按照Celestis与家属的协定,飞船应该带着骨灰在太空中飞几圈,帮助逝者完成一场意义非凡的旅行,然后降落,将骨灰归还给家属,安葬入土或者留作纪念。

500

现在好了,任务失败。人家本来是想花钱尽尽孝,然后接到电话:“不好意思,你老爸的骨灰被扬了”,把人家搞成了究极不孝子,这影响是在有点恶劣……

目前Celestis仍在挨个跟家属商讨善后事宜,不过他们坚持称,虽然骨灰无法回收,但逝者已经圆了进入太空的梦,这是不争的事实。

 01 太空墓地,贵吗?

SpaceX咱们都熟,就不多介绍了,这家神秘的Celestis公司,估计大家会感兴趣,别的机构都在致力于送活人上天,这公司居然反其道行之?把送死人上太空当成了生意?

Celestis的角色类似于中间商,它本身并没有发射能力,也组织不了太空计划,但它跟各大私人/官方航天机构都有联系,能够了解到太空任务详情,并且得到最关键的信息 ——航天器上有多少富余的载荷?在很多任务中,火箭的运力,跟飞船、卫星的总重量并不是完全吻合的,还能捎带点其它东西,而航天器内部因为平衡的需要,也得布置一些配重块。

500

本次任务中搭载骨灰的Nyx飞船

Celestis就搞拼好船,把这些多出来的载荷和配重块,当做墓地坑位,兜售给想办太空葬礼的家庭。

具体来说,他们收到订单之后,会用特殊金属容器装载骨灰,纽扣大小的容器大约装1克,也有电池大小的容器可选,能装载7克

500

然后工作人员用特殊胶水,将几十、上百个容器,一个挨一个固定在加强金属板上,再集成到执行任务的航天器里,整个过程会有视频记录。如果相关太空任务不涉及机密,家属也可以到场观看发射全过程,陪自己的亲人再走一程。

500

根据搭便车的航天器种类,Celestis提供四种不同的服务,这次失败的任务,属于入门款,也就是飞船带着骨灰绕地球几圈再回来,当成纪念之旅;进阶服务则是把骨灰装到卫星上,在地球轨道上长期运转,真正实现葬在太空;除此之外,客户还可以选择顶级服务,将骨灰发射到月球轨道/在月表降落,或者搭深空探测器的便车,冲出太阳系,向着无尽的宇宙飞行,没准你能变成第一个被外星人找到的人类。

这种独特的浪漫,确实能吸引到很多人,在Celestis的客户名单中,你能看到《星际迷航》系列的作者吉恩·罗登伯里,还有NASA的首位女性月球地质学家玛丽塔·韦斯特,还有创下多项太空行走纪录的宇航员威廉·里德·波格

500

航天本来就听起来高大上,再加上一堆名人客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太空葬礼是一项天价服务,在茫茫宇宙找个坑位,怎么也得几百、上千万吧?

只能说,确实贵,但没你想象中那么贵。最便宜的绕地飞行纪念之旅,售价是3495美元/克起,折合人民币2.5万,你就能拿下一个坑位,最贵的月球/深空安葬服务,12995美元/克,约人民币9.3万元。总体上属于普通人努努力能圆梦的级别,对于中产家庭来说,给自己逝去的亲人风光一把,不至于太肉疼。

500

太空殡葬这个赛道,并不是只有Celestis一个玩家,它最大的对手是ELYSIUM SPACE,又称极乐空间,主打的就是更低的价格,它不跟人家的航空器拼好船,而有自己的专用小型卫星,能搭载更多骨灰,其地球轨道安葬套餐,售价只要1990美元,比Celestis的4995美元便宜多了。

500

国内其实也有企业提供类似的服务,太空骨灰盒价格从低到高分别为5万元起、12万元起、30万元起。最便宜的是记载逝者照片、墓志铭的“太空灵位”,镶嵌在卫星中,售价为1.98万元起。不过该公司目前还没有执行第一次发射任务,尚未证明自己的能力。

如果大家稍微了解过一、二线城市的墓地价格,就会发现,随随便便一个坑位就要4到5万,找个稍微宽敞点的位置,那就10万花出去了,那种位于墓园顶端的“独栋”,价格更是上不封顶,纯看家属愿意为了风水花多少钱。对比下来,太空葬只是听起来高大上而已,它的实际价格并没有比买块墓地更贵。

500

红星资本局

换句话说,科技含量最高的行业,跟玄学含量最高的行业,居然在争夺同一批客户。

 02 冲出大气层的铜臭味

你以为的太空工程,直指星辰大海,开拓人类未来。实际上的太空工程,嘤嘤嘤,我要跟福寿园抢生意。

如果大家仔细看看这些年的太空任务,应该能感觉到,相比起冷战时代那种非常纯粹的、为了推动科学进步而进行航天计划,如今的太空铜臭味已经越来越重了。

以前只有人类最顶尖的精英才能当宇航员,首个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是从3500多名苏联飞行员中筛选出来的,不仅要年轻,要身体素质要堪比铁人,还得有极其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如今,这些条件都不重要了,你有钱就能去打卡,2001年,时年60岁的美国富商丹尼斯·蒂托赞助俄罗斯将近2000万美元,获得了太空之旅的门票,乘坐联盟号飞船在太空带了8天,别的能力没有,就钞能力特别突出。2021年,57岁的亿万富豪贝索斯,搭乘蓝色起源公司的飞船进入太空,他一不是工程师,二不是科学家,但他是蓝色起源的老板。

500

人类目前力所能及的太空项目,都已经明码标价出售,乘坐特殊飞机来到太空边缘体验失重,票价几十万美元;搭飞船前往地球轨道,1000万美元起步,出舱行走还要额外加钱;前往国际空间站,费用2000万到8000万美元不等……

500

在过去的火箭发射中,你往往只能看到国旗、型号,而商业化大趋势,让火箭的命名和涂装变成了巨型广告位。极度缺钱的俄罗斯航天局是最早干这个的,必胜客花100万美元赞助,在俄罗斯火箭上印了自己的logo,索尼、百事可乐也都来投过广告。

500

美国的SpaceX,更是用猎鹰重型火箭,送了一台特斯拉上太空,在数亿观看直播的网友面前,给自己的兄弟公司打了波广告。

500

同为航天大国的中国,在打广告这块也不遑多让,广汽传祺、长安欧尚、长城都冠名过运载火箭。

500

去年1月发射的“引力一号”商业运载火箭,还直接做成了海澜之家涂装。

500

随着航天发射的频次越来越高,可用的载荷越来越多,一些公司已经不满足于在火箭身上涂自家logo,他们开始把产品也送进太空吸引眼球。最近风光无限的泡泡玛特,就曾经把自己的招牌IP Molly装在了谷神星火箭上,还放出了Molly在轨道上飞行的视频,网友们纷纷来看热闹。泡泡玛特也抓住热度,发行太空限定款的Molly,狠狠赚了一波。

500

这种广告模式,和太空葬礼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搭搭航天项目的便车。还有些公司,觉得这样不够赚,准备自己开辟新的赛道。

日本的初创太空公司ALE,就准备为自己的卫星增加表演功能,在大型活动中接单赚钱,ALE的卫星计划携带400个直径1厘米的球体,它们被释放后,会在地球大气层中燃烧,产生鲜艳的色彩,在地面上看,就是一场五彩斑斓的人工流星雨。哪个国家办奥运办世界杯,哪个企业开大会,要是来场流星雨自然是牌面拉满,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们愿意为此付多少钱。

500

俄罗斯初创企业StartRocket,则准备通过发射大量的卫星组群,构建一块位于近地轨道的太空广告牌,每颗发射至太空的卫星可以展开边长约9米的聚酯薄膜帆,然后反射太阳光,把自己变成可以发光的“像素点”,多个像素点组合起来就能形成字样或者简单图案,全球各地都能看见。

500

StartRocket认为,这种太空广告牌是世界上效果最好、传播最广的广告位,各大企业会为之疯狂,在遭遇自然灾害等紧急状况时,各国政府也可以通过太空广告牌发布避难通知,无惧通信中断。

要是这玩意普及了,人类抬头仰望星空,望见的全是赞助商,孙连城都宁愿在单位加班。

几十年前,人类在太空做的一切都那么高大上,征服月球,派探测器冲出太阳系,充满了雄心壮志;好像现如今只剩下搞钱搞钱和搞钱

 03 太空公司,有多缺钱?

急着搞钱,自然是因为缺钱。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是,太空事业的投入,跟立即能得到的回报不成正比,参与其中的公司只能通过各种稀奇古怪的路子,补贴一下家用。

冷战时期,太空事业基本上是靠国家大包大揽,确实有很多载入史册的壮举,代价也非常大。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5月开始前期研究,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11年时间耗资255亿美元,约占当年美国GDP的0.6%,放在今天,足够建造几十艘航母。面子是有了,科研成果也有了,但它带来的直接商业回报却几乎为0。

500

在高峰时期,苏联投入太空事业的资金,也占到了GDP的1.5%,用于跟美国竞争登月的N-1火箭计划,就占了其中大约1/5的开销,结果这款火箭四次发射失败,项目在1976年正式下马。

500

美苏两国争霸的时候,可以不在乎这种赔钱买卖,只要竭尽全力证明自己的科技比对手强就行了,可问题在于,一旦冷战结束,大国之间不再把太空当成实力较量的战场,这种大工程就难以为继。

所以,进入新世纪之后,各国为了花小钱办大事,相继发展商业航天,通过引入私人公司来提高效率,于是有了我们熟悉的SpaceX蓝色起源等创新公司,波音等老牌科技企业也加入其中。

这些新鲜血液,确实拿出了成果,将发射成本大幅降低。在国家大包大揽时期,欧美的常规运载火箭,一次发射的总的价格超过1亿美元,德尔塔4这样的重型火箭,单次发射要耗资3.5亿美元,以廉价著称的俄罗斯的运载火箭发射,一次发射的价格也要6500万到8000万美元。

500

而SpaceX的猎鹰9火箭,将发射成本降到了5000万美元以下,可回收重复使用的版本,更是只有1500万美元,哪怕是对标德尔塔4的猎鹰重型,发射成本也只有前者的1/4。

500

技术进步,是肉眼可见的,但它们似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航天不赚钱”的问题。

SpaceX凭借低成本占据了8成的市场,但它也只是刚刚扭亏为盈。2021年亏损9.68亿美元,2022年亏损5.59亿美元,到2023年第一季度,才实现了5500万美元的小规模盈利。按照马斯克的说法,今年的情况会更好,预计营收155亿美元,业内人士估计,其中大约有50亿美元的利润,看上去不少,但你一对比,只有兄弟企业特斯拉的1/3,只有苹果的1/20。

可能是这个不上不下的利润数字,让马斯克看清了商业航天的困境,最近有消息称,他已经事实上放弃了极为激进的火星殖民计划,当年放出的“20年内建立火星城市”豪言壮语,败给了现实。

500

财联社

身为商业航天龙头的SpaceX尚且如此,其余玩家的境遇就更不用说了。波音的太空业务一直都在亏钱,2024年制造了“宇航员滞留太空”闹剧之后,不仅亏损了31亿美元,还严重拖累了股价,去年底,波音已经在考虑要卖掉自己的太空业务。

贝索斯的蓝色起源也没好到哪去,他曾公开称自己每年抛售10亿美元的亚马逊股票,为蓝色起源输血,今年初,这家公司还不得不裁员10%,减小财务压力。

 04 创造太空需求

私人公司提高了航天的运作效率,却没有解决亏钱的问题,根源还是在于,没需求

目前全球商业航天60%到80%的订单依然来自政府,或者有政府背景的机构,毕竟各国需要构建自己的卫星通信网络,需要空中监视能力,需要去太空搞科研。

500

然而绝大多数民间企业并没有这个需求,我卖个炸鸡快餐,做衣服做玩具做包包,毫无科技含量,整个卫星有啥用?就算商业航天把发射价格打下来了,老板们也会觉得跟自己没关系,弄这些玩意对生意没帮助。普通人更没有参与理由,99%的人连地球都没逛完,还有一大堆想去的景点,因为没钱没闲而搁置,这时候你跟他们说掏空积蓄上太空去、还跑火星去,普通人只会觉得这是富豪的游戏,觉得纯属看个乐罢了。

这就造成了商业航天公司只能充当国家的“外包”,无法在政府订单之外,找到一个长期可靠的变现方法。

而政府的订单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某个国家遇到高层变动,或者遇到什么经济困难,大概率要对耗资不菲的太空项目动刀子,把钱留给有直接效益的领域。众所周知,一旦有难,外包又总是最先被砍的,假如某天美国破产了,国会老爷肯定是优先保NASA员工的饭碗,至于SpaceX这些没编制的人,就自寻出路去吧。

500

吃这碗官方饭,还得看人脸色。就像SpaceX,现在估计恨不得把老板的嘴给缝住,下面的人在赚特朗普拨下来的钱,他在上面跟特朗普吵架,每多骂一句话,来自NASA的订单就越是岌岌可危。

500

总而言之,如果这些商业航天公司想要摆脱亏损,就必须在政府订单之外,创造新的民间需求。

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奇葩太空业务,就是他们努力的结果。毕竟,只要你肯拉下面子,太空倒是潜力无限,把轨道变成广告位,给商家做推广,这不就产生吸引力了吗?让富豪上天旅游爽一下,让普通人也把祖宗发射到太空安息,这不就是新的商机吗?

太空项目跟墓园抢生意,或许听起来很离谱,但我们很多年以后再回头看,可能会发现,一些伟大的太空探索成就,就是用这一份份骨灰坑位费堆起来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太空也不是只有征服星辰大海,还得低头向钱看。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