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民议会报告:摆脱对美依赖 重启中法关系
法国国民议会欧洲事务委员会于6月17日公布的一份长达153页的“欧盟与中国关系”报告,犹如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法国乃至欧洲政坛的层层涟漪。这份由“不屈服的法兰西”党籍议员索菲娅·奇基鲁(Sophia Chikirou)主导撰写的报告,其立场与法国政府和欧盟的既定政策“大相径庭”,甚至与法国主流媒体《世界报》的报道存在明显差异,这在敏感的国际议题上实属罕见,也凸显了法国国内对华政策辩论的复杂性。
报告核心论点:挑战传统,呼吁“去美国化”
奇基鲁报告的核心论点直指欧盟对华政策的“过度依附美国”,认为这种依附导致了“战争式的贸易对抗”,对欧盟而言“弊大于利”。报告旗帜鲜明地主张法国应摆脱对美国的战略依赖,呼吁采取“现实主义姿态”重启法中合作。其大胆的论断,如法国“有时与中国的共同利益比与其旧大陆的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还要多”,以及对德国的直接批评,称其为“法国的假朋友”,无疑在欧洲内部投下了重磅炸弹,挑战了欧盟内部的团结和传统盟友关系。
报告还驳斥了对中国贸易政策的批评,将其归因于对中国“非西方模式崛起”的不适,而非经济不满。
最引人争议的莫过于报告对中国政治体制的评价。奇基鲁不仅赞扬了中国“高度垂直体制的惊人创新能力”,甚至认为用“独裁”一词形容中国政权“事实上是错误的”,理由是“独裁政权是指一个人的政权,而中国并非如此”。这种对中国政治体制的“重新定义”,无疑触及了西方民主价值观的底线,也引发了外界对其客观性和立场的强烈质疑。
个人认为,法国国民议会这份报告的出现,尽管充满争议,却具有积极意义,甚至可能成为推动中法关系“解冻”乃至深化的契机。
一、推动法国战略自主,有助于中法关系回归理性
报告强调法国和欧盟不应盲目追随美国,这一立场与中国长期主张的多极化世界观高度契合。近年来,美欧在对华议题上愈发趋同,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现了“泛安全化”的倾向,将经贸问题政治化,这使得中欧关系陷入紧张。
报告试图呼吁法国摆脱这种局面,回归独立、务实的对华政策路线,这有助于中法关系从意识形态对抗中“降温”,恢复以合作、对话、平衡利益为主的关系基础。这不仅符合法国国家利益,也为中法双边关系创造了更为宽松的政治环境。
二、重新肯定中法合作的价值
报告提到,“有时法国与中国的共同利益,比与某些欧洲伙伴的还多”,这一判断非常关键。事实上,中法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可持续发展、文化交流等领域一直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法方议员公开强调这一现实利益,有助于中法关系从对抗叙事中解脱出来,重新发现彼此在全球治理中的合作空间。
尤其在当前全球多边体系面临挑战的背景下,法国如果能够在欧盟内部推动恢复与中国的务实合作,不仅符合双边利益,也有利于全球稳定。
三、有助于打破西方对华单一叙事
当前欧美对华政策存在明显的信息回音室效应,对中国的负面解读几乎主导了整个舆论场。这份报告,虽然偏离主流,至少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对抗“标签化”与“泛化敌意”的倾向。
这种声音的出现,有助于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问题的固化叙事,也为中国争取到更多理性观察者与潜在对话者。对于中国而言,这种多元声音能够帮助减少误判,增加沟通的桥梁。
四、为中法关系未来转圜留下空间
尽管法国政府与议会不必然持相同立场,但这份报告的公开至少表明,在法国的政治体系中,存在一部分对华友好、主张独立思考的力量。这为未来中法关系可能的改善提供了舆论基础与政治条件。
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下,任何双边关系都需要留有“缓冲区”,而这份报告恰好在当前欧美对华立场趋紧的背景下,客观上成为了一个潜在的缓冲与修复契机。
五、可能促进欧盟内部对华政策的反思
法国是欧盟核心国家,这份报告或许不足以立即改变欧盟对华整体政策,但它可能激发欧盟内部更深入的辩论,推动欧盟重新思考:在美中战略对抗长期化的背景下,欧盟是否还应继续“全盘押注”美国路线?是否应该在中美之间探索符合自身利益的外交自主性?
这种反思对于中国来说是积极的,因为一个更加多元、独立的欧盟,意味着中国将拥有更多合作空间,也可以降低地缘政治对抗的强度。
法国国民议会这份报告,尽管有一定争议性,但从中法关系的角度来看,它的出现具有积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推动法国战略自主,重塑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还可能成为打破西方单一对华叙事、促进双边合作的重要契机。
未来,若法国能够进一步在多边平台上发挥建设性作用,中法关系完全有可能在当前复杂局势中找到新的平衡点,甚至开辟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