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产总值破2万亿!广东以全域开放打造"海上新广东"

大湾区经济网7月5日讯(编辑 李鹏飞)在南海之滨,一场关乎蓝色未来的变革正在广东加速推进。2025年6月,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高规格召开,《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于7月1日正式施行——双轨并进昭示着这个连续30年海洋生产总值全国第一的经济大省,正以开放之姿开启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500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占全国总量19%,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7.3%。亮眼数据背后暗藏转型关键:海洋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仅31.0%,低于全国**35.8%**的平均水平。如何激活制造业"龙头牵引"作用?广东的答案是——跳出海洋看海洋,构建全域开放新格局。

对内整合:港口群重构经济地理在珠江口,6个亿吨级大港与479.4公里疏港铁路、1619公里高等级航道交织成网。创新运营模式正重塑港口生态:"一港通"实现大湾区码头无缝衔接,"组合港"整合粤西粤东资源,"并行港"则让琼州海峡上演协同创新——湛江港、深圳港与海南洋浦港在同航线上集拼货物,船舶装载率提升40%,物流成本降低25%。这种"物理整合+数字联通"的双重变革,使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形成双向奔涌的活力走廊。

对外拓网:全球视野布局深蓝广州南沙港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关键节点,152条外贸航线连接全球10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港口,覆盖126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当北欧的精密仪器与东南亚的农产品在此交汇,千年商都的开放基因被重新激活。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里不仅是货物中转站,更是规则对接平台——RCEP原产地规则、国际航运标准在此先行先试,为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供"湾区方案"

500

制度突破:开放基因激活蓝色动能《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的施行,标志着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经济法规落地。其核心突破在于:

·建立社会资本参与机制,破解传统海洋产业融资难题;

·设立涉海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全省8万家涉海企业迎来政策红利;

·创新"境外技术+本土制造"模式,江门海工装备引进国际标准打造出海品牌。

在台山广海湾,中德合作建设的海上风电安装平台采用欧盟CE认证标准,产品直供北欧市场;湛江钢铁基地引入日本低碳冶炼技术,吨钢能耗降低18%。这种"以开放促转型"的路径,使广东海工装备出口额年均增长35%。

500

向新而行:蓝色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经略海洋的广东实践,本质是陆海统筹的系统革命,港口群从"单打冠军"转向"组合拳"出击,制造业借开放实现技术跃迁,制度创新则为8万市场主体扫清障碍。当琼州海峡的货轮与南沙港的巨轮同时鸣笛,当江门海工的焊接火花照亮远洋甲板,"海上新广东"的壮阔图景已然展开——这片承载全国1/5海洋经济总量的热土,正以每一次向海开放的抉择,书写中国经略深蓝的时代答卷。

来源:大湾区经济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