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搜索终极之战:夸克还是掀了百度的桌子

500

新眸原创·作者 | 知秋

前不久,百度AIDAY上变大了的搜索框,成了中文互联网最显眼的符号。

这个看似简单的UI调整背后,是百度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搜索产品重构——相比以往框内有限的关键词检索,现在支持超千字文本输入、多模态交互、AI任务处理,能理解模糊需求,完成复杂任务,原有的链接列表也升级为"百看",支持图文、音视频混合排版,并接入智能体、真人服务等。

信息时代,搜索是网页的入口,而在AI时代,搜索是通过发起一个任务来获取对应的服务、应用、智能体的调度系统。

外界将这次转型定义为百度的一次"自我革命",相比以往对AI的有所保留,百度正式抛弃以往的传统逻辑,AI搜索与传统搜索争辩的终局尘埃落定,前者的颠覆意义被验证。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百度的转型也是市场的压力使然。

AI搜索让年轻用户养成了新习惯,典型的例子,前不久阿里旗下夸克浏览器的AI功能日活用户突破3369万,登顶中国AI应用排行榜。它的用户中,50%在25岁以下,00后占比过半。

作为对比,QuestMobile显示,2025年初,百度搜索在18-35岁核心用户群体中的日均使用时长骤降18%,年轻用户持续流失。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以及垂直应用小红书、知乎等,也明显分流了传统搜索需求。

在国内市场,百度份额从2021年的87%,逐步降低至2024年的60%,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百度核心在线营销收入同比减少6%,且已连续多个季度下滑。

一次高调升级,一组刺眼数据。

表面是产品迭代的赛跑,实则是两种搜索生态的竞速,旧时代的齿轮,正在AI引擎的轰鸣中碎裂。

01

夸克的AI跃迁与百度的转型滞后

很长时间以来,当谈论到搜索引擎,很多人都低估了夸克。

这一阿里旗下的产品,在过去往往被看作"小而美"的工具型应用,用户体量不足百度的零头,商业模式也未脱离工具类产品的局限——网盘会员、文档服务等变现路径清晰,但天花板明显。

转变发生于AI技术重构搜索范式的临界点。

自2023年2月夸克率先推出"深度思考"模块起,当用户输入问题,系统不再只返回答案,而是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和推理,打破了传统搜索的限制。这种颠覆传统关键词匹配的意图理解能力,也是日后搜索引擎以及大模型chatbot演进的方向。

2024年,夸克迎来质变,通过整合通义千问大模型,构建起"AI超级框"架构,突破传统搜索工具形态,用户输入自然语言指令,系统即可自动解析需求并完成全链路操作。

顺着这个逻辑,夸克在今年完成多级跳跃:"拍照问夸克"升级交互方式,整合阿里生态资源,构建"搜索即服务"闭环。举个例子,只需要告知旅游打算,系统调用高德地图路径规划、飞猪酒店、淘宝清单,就能打包输出可执行的行程方案。

这种"识别-决策-交易"的闭环,将搜索变成阿里生态的调度中枢,进一步来讲,搜索不再是信息的中转站,转而变成了解决问题的第一触点。

回到百度,这次搜索升级也展现出了与夸克极其类似的路线。

其中一个核心看点,是推出"百看"——将传统链接列表替换为结构化信息流,整合图文、音视频及智能体服务。例如搜索"送礼数码产品",结果页可分类展示商品并直连电商平台。优化信息呈现效率,减少跳转步骤,与夸克如出一辙。

500

作为国内最早做AI的互联网公司,百度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布局深度学习研究院,押注自动驾驶(Apollo)和智能语音。其AI技术的深度和广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领跑国内互联网行业。

然而,AI对于百度最大的现金牛——搜索业务的浸润,却一直处在一种相对暧昧的状态。

百度并非没有尝试将AI技术融入搜索,搜索结果中逐渐出现的"精选摘要"和结构化信息卡片,背后就有AI信息抽取和理解的功劳。但这些技术升级始终服务于传统的信息展示逻辑。

直到今年5月份,李彦宏在一季度电话会上透露,"百度为生成式AI搜索建立了成熟框架,正加速AI转型。"

于是不久后的今天,百度"放大"搜索框,从传统搜索引擎,跃进为集"AI搜索+AI助手+多模态生成平台"为一体的AI入口。

实际上,百度搜索的AI转型并不算早,甚至可以称得上拖沓。在此之前,夸克、豆包等玩家都陆续接入各类智能体和AI功能,支持超长文本、多模态输入,并直接输出结构化解决方案,从功能上替代了搜索引擎。

这也是外界所关心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时间点去"革自己的命",百度的胜算又有多少?

02

转型困局:利益纠葛与现实压力

搜索广告是百度的生命线。任何可能动摇这条现金牛根基的激进变革,都需要极大的决心和承担短期阵痛的勇气。

AI搜索之于传统搜索,虽然并非完全替代,但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也让其商业逻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AI搜索要效率,要直接解决问题;而传统广告要曝光,要用户跳转——两者在底层逻辑上就是冲突的。

简单来说,AI要素越多,传统的竞价广告盈利模式就会被削弱得越厉害,尤其当下AI搜索还没有找到确定的变现通法,更无法弥补抛弃旧模式后的商业损失。

因此不难理解,以往百度似乎更倾向于在"不影响核心广告收入"的前提下,进行"渐进式改良"。

例如,在搜索结果中增加AI生成的辅助信息,但保留了原有的广告模式和内容生态。这种策略下,AI技术对核心搜索业务的渗透浅尝辄止,自身交互范式并没有发生改变,也没有给用户"一步到位"的直接体验。

与此同时,百度虽然拥有地图、文库、网盘等众多服务,但业务之间各自独立,在构建像夸克那样深度整合阿里生态淘宝、支付宝、高德、飞猪的"搜索即服务"闭环体验上,进展相对缓慢。

然而,现实世界里的危机,正在加速核心业务的瓦解。

Z世代对信息的获取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渴望能够快速、准确找到需要的信息,并获得更个性化、多样化和沉浸式的体验。2025年初,百度搜索的基本盘虽依然庞大,但18-35岁的年轻用户降幅明显。

据Statista数据,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的份额已掉到56%,对比2021年11月的87%差距甚大。小红书等平台崛起分流用户,搜索量几乎达到百度的一半。

传统关键词搜索的不可替代性正在瓦解——用户习惯的迁移,往往是商业模式崩塌的前兆。

另一方面,据QuestMobile,广告主预算也出现了明显转移,消费品行业70%的预算流向了快手、淘宝等平台,百度的份额不足5%,仅高于爱奇艺等长视频平台,且连续多个季度下滑。随着微信、抖音等超级APP的兴起,百度作为"流量入口"的价值被严重稀释。

放眼行业,如今谷歌、必应都在AI搜索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谷歌的SGE能够快速理解用户的复杂问题,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答案,同时还能提供相关的知识图谱和可视化信息。必应则通过与ChatGPT的深度整合,提供更智能流畅的搜索对话。

对于百度,转型与否,是在确定性衰退与不确定性增长间的抉择。

03

新的破局尝试,待解的难题

以往密集尝试AI的过程中,百度的确收获了一定回报。

去年9月,百度App月活用户达7.04亿,同比增长6%,今年一季度,月活进一步达7.24亿,同比增长7%。用户量的变动是AI带来的直接影响,但问题是,这些暂时性的效果,并没有给商业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武汉百捷,一家百度在湖北的广告总代理商,经历过"拿着麻袋装现金"的搜索引擎广告黄金年代,如今却因百度渠道模式变革、合作终止而失去收入来源,最终走向清算。

这件事也照出了传统搜索广告的裂痕——在AI重构搜索规则的当下,百度要重新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当搜索从"给链接"变成"给答案",钱从哪里来?

面对传统模式的危机,百度尝试用"智能体广告"来实现破局。这种新模式的核心是:让广告成为AI答案的一部分,用"服务式推荐"来缩短用户决策路径。

百度的算盘很清晰:既然AI搜索的核心是"任务完成",那广告就应该帮用户完成任务。但智能体广告也不是万能药,它面临的挑战比想象中更复杂:

用户能轻易分辨"AI真心推荐"和"硬塞广告",如何确保广告与内容的场景覆盖和融合度?传统广告主习惯了"按点击付费"的明确规则,而智能体广告的效果评估更复杂, 用户没点击,但看了推荐内容,算不算有效曝光?品牌智能体的维护成本比单纯买关键词更高,中小企业能否承担?

对于用户来说,智能体广告本质上是"付费推荐",长期来看可能会稀释信任。就像当年百度百科,因为企业付费编辑词条引发争议,AI时代的"付费答案"会不会重蹈覆辙?Perplexity已经证明,用户可以接受付费订阅来换无广告,但很难接受"免费但被广告操控答案"。

随着人们习惯搜索从"信息中介"变成"服务终端",AI不仅改变了搜索的形态,更改变了商业的逻辑。在AI掀翻旧桌子后,能活下去的,大概率是那些能造出新桌子的人。

站务

全部专栏